走动在不同的区域可带来不同的演讲效果

你知道吗?演讲者走动在不同的区域可以带来不同的演讲效果哦。下面有请演讲口才培训老师给大家分享:演讲中的走动技巧。

走动在不同的区域可带来不同的演讲效果

演讲口才培训老师讲解到,演讲走动区域可分为5个区块,分别是:舒适区、压迫区、接受区、死角区、突击区,可根据演讲内容的需要走在不同的区域内去。

1、舒适区: 这是个人上到讲台后习惯选择的区域,一般而言,大慨是讲台中间离开前面边缘约12分距离,这个位置是自己认为最适当的位置,说起话来自然流畅。高脚椅一般放在这个区域,因为这个区域说起话来像聊天,但是为了进一步影响别人,需进入下一个区域。

2、压迫区:开讲时稳定后,为了带动或是活动时可移动到压迫区,这是前面讲台距离听众最近的位置,前排听众看你时会有点抬头,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有点不舒服,有点压力,并把注意力更集中在你身上,在压迫区演讲,比较需要外放用力,他会耗费比较多的能量,因此不宜保持到这个地方太久,到一定的时候退回舒适区,让听众有喘气的空间,到了适当时机,也可在进入压迫区,如此循环走动,可营造不同的动态影响听众。

3、接受区:演说过程,当听众提问的'时候,你会站在哪里呢?一般人会选择站在原位,有的人会为了更接近听众,会选择站在压迫区。演讲时是不宜站在压迫区的,因你站在压迫区,你的视角会更窄,在你与听众提问对话时,往往会忽略旁边或两边听众们的反应;当站得越靠近听众,提问的听众就不用大声说话,音量只说到你听到即可,这样的话,做离开比较远的听众,比如说坐在后面几排的人就听得不清楚,加上若演说者没有重复提问内容,那么对于你的回复他们就听得一头雾水。回答问题或与听众沟通时的理想位置是接受区,接受区是离开听众最远的距离,位置是讲台的后半步,为何要站在哪里呢?原因有二:一视角宽广,在与提问听众对话时,你可以看完全场情况,所谓会场最远的距离,要运用对角线原理,比如发问听众是站在会场的左后方,演说者就要站在讲台的右后方,才会产生最远的距离;第二个原因是音量扩大,离听众距离比较远,有两个好处,不会给听众压迫感,第二个好处是诱发听众提高音量,是鼓励他大声发问,这样的话,其他人变可听清楚内容进入状态。

4、死角区:位置是在讲台的左右两侧,一般而言,很少演说者会站在这个位置发表言论,当你想用来测试听众注意力的时候使用这个区域,这是讲台横向最大的距离,因此当你从讲台的这边走到另一边的时候,会有较长的时间看看听众的目光,是否乎跟着你移动,如果吸引力足够,不管你走到哪里,听众目光都会跟上,反之,你的呈现状态就得调整。

5、突击区:突击区的范围最广,指的是台下听众的位置,若对掌握现场气氛已有把握,可考虑走下去,迈入人群,这样近距离的接触并让台下听众有不同样的感受,有时亲切感、个人魅力的塑造可用这个方法,另外若发现听众已经心不在焉,可走到这个区块,靠近走心不在焉的听众,甚至尝试触碰,长时间的近距离的交流,或把麦克风交给他们回答提问,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