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让我( )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欢喜让你忧……下面是半命题作文:这样的人让我( )的相关范文,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借鉴一下噢!希望本文能帮助到大家!

这样的人让我( )

篇1: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弱小的身躯里潜藏着一颗能量强大的内心,这样的人可称英雄。我一直都佩服内心强大的人,文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君如勾践:卧薪尝胆,武如廉颇:负荆请罪。

生活中让我佩服的如数家珍,小吴让我佩服,年级第一名让她眉飞色舞,年级20名让她坐卧不安。那天她特地找到我,如机关枪放射汇报了她的成绩:童老,我总分挤进了年级前十,语文129分,只差1分就可以得到妈妈许诺的10元零花钱啦。我停下手中的工作瞥了她一眼,脸上写满了幸福。

小王让我佩服,佩服她的自觉性,不用父母陪伴,不用提醒,自动自觉完成了学校作业。晚上12点娱乐回家的妈妈总会打着哈欠带着睡意在她翻卷的作业上签字,此时她已进入梦乡。佩服她的快速进步,因为仰慕同学走进我的培训班,当初两者差距是60多分,如今她说:她已经不是年级第一名了,变成了第二名,我是都三名,她只是我追赶的对象,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靠近偶像,接近第一名。

小肖是我佩服的对象,颀长的身材掩饰不住腼腆的神态,语文131,数学146,英语146,居然是年级第二名,他郁闷我也郁闷。从4岁开始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一直一起生活,没有享受过父爱,泛滥过母爱,一场车祸让他父母去了天国,夺走了属于他应该拥有的一切。他目标简单,享受第一名的快乐。

我佩服我自己,为了掏出那颗心,血诚的心,毅然辞掉了外国语学校的工作,辞掉了培训学校的工作,全天候的操劳打理童老教育,也许会心想事成,也许会亏本无收,开工没有回头箭。人不能一心一意,能做好事情吗?人不能全心全意能成就大事吗?我看到孩子们幸福的谈论成绩时我满足了,我听到家长们痛苦的述说着孩子的表现时我抽搐了。

母亲节就是今天,愿每位母亲都佩服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可以给我带来和制造快乐的,坚信这一点,你就是幸福的人,内心的强大会强化你的快乐。

篇2:这样的人让我心存感激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心存感激,总有一段记忆让我们回味无穷,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我们永久留存。人都有感激之情。最让我心存感激的人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经常陪我运动,虽然他热爱打乒乓球,我酷爱篮球,但是他也尊重我的选择。我们经常在假期和周末去体育馆打篮球。那天我和同学早上相约去打篮球,父亲早早地为我们买好了水。我们一起走到体育馆,开始投篮。同学投得真好,进了好几个球。我也进了几个。比赛开始,我和同学互相防得很好,比赛进行的异常激烈,对双方的体能消耗都很大。休息片刻以后,变成我和同学与父亲比赛。比赛开始,只见父亲带球,大步上篮,球进。闪电般的进球让我们无从防守。结果当然是我们败了。父亲见我的姿势不标准,还耐心地纠正我的动作。如果父亲不陪我出来打球,那么我的身体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健康了。

我的父亲经常帮我解答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数学是他最擅长的学科。当我绞尽脑汁地思考一道数学题而无法解决时,我只好请教父亲,许多问题经过他的思考就会变得简单。有一天,我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父亲看我困惑的样子,问我:“怎么了?”我回答:“我的这道题有问题”父亲立即拿过我的本,拿起一支笔,冥思苦想,也做了辅助线。终于,他眼前一亮,叫我“过来过来,做出来了!”我兴奋地跑了过去。他说:“应该这么做辅助线,这个三角形全等于那个三角形。”一道题便迎刃而解了。

父亲体贴的照顾让我心存感激,父亲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他交友广泛,自然能与我成为朋友。父亲的真情让我心存感激,我要珍惜这份亲情。愿我的父亲永远年轻!

篇3:这样的人让我感谢

我的生活中,有很多让我感谢的人,比如说:有时我伤心的时候,同学都来安慰我。有时我在学校遇见困难时,老师帮助我。这些人我都要感谢。可是最让我感谢的人是她。

我要感谢她的原因是:因为她天天围着我和爸爸转,从来不休息,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休息不好。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因为她每天晚上都跑到我房间来帮我盖被子。(因为我有时候踢被子。)到了早晨她一起来就帮爸爸做早餐。爸爸吃完早餐去上班,她就去买菜回到家,她又开始忙着洗碗,拖地,擦桌子。中午的时候爸爸又要回来吃饭,她又得重复上午的“工作”。到了晚上我回家写作业,有不会做的题目她又要教我。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她又像中午早上一样忙个不停。你说她虽然不上班,可是要干这么多事,多不容易啊!连自己的时间一点儿也没有。像我和爸爸每天在家什么都不干。家里一切苦活,累活全是她。她总是那么任劳任怨。

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最好的人——妈妈。妈妈您付出了这么多都是为了我和爸爸,连自己生病了都不管,天天围着我们转。当一个妈妈真不容易啊!妈妈我感谢您,是您生下了我给了我生命和快乐!妈妈我永远爱你!

篇4: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本周二,我和英智康复医院的康复医师和康复师对十余位共济失调患者进行会诊,并根据每个人的疾病情况和个体情况,尝试制定康复计划。这次会诊得到了英智康复医院的积极配合,关晓立院长和严力强副院长都亲自关注此事,负责联络工作的王蕊一直与我保持联系,他们曾经提出可以派车接送家住比较远的病友,被我回绝了。因为,病友群体太复杂,个别人似乎总对他人的爱心持怀疑态度,也许是过去的受骗经历印象太深刻的缘故。因此,此次会诊我让北京地区愿意参与的病友直接在英智康复医院门诊候诊厅集合。

会诊过程是这样的:我和宋恩来医师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检查,根据个体情况填写“康复计划书”,之后王蕊带着患者去康复室接受康复师的一对一指导。此前,我和英智康复医院交流过,神经遗传病患者普遍对于康复缺乏了解,部分病友对康复持观望态度。因此,他们此次为病友特殊安排了康复体验,准备了一个小型康复室接待会诊患者。我和宋医师会诊完最后一名患者后,一起来到了康复室,看到两位康复师张少帅和吴颖正在对病友进行一对一指导。大多数患者因为疾病造成姿势步态异常以及关节变形,由于过去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错误的姿势以及肌力不足将会进一步加重身体的变形,康复师耐心地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检查指导。过去,我也没有如此近距离地了解康复师的工作,此次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工作的辛苦。合格的康复师都是内心很强的人,他们不仅要训练患者的动作,也要洞察患者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地干预,正性影响患者。因此,康复师的工作其实是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当最后一位患者体验结束时,已经快5点了,两位康复师已经很疲惫了,另一位康复师孙英杰帮那些希望继续做康复的患者预约康复。由于康复训练一般在另一个大康复室进行,我又去那里参观了一下。尽管已经5点多了,那里还有很多康复师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张少帅对我说,他们每天从早8点开始上班,40分钟一个患者康复,中间都没有时间喝水休息,午饭后继续做,一直到下班,周末还要加班做。这就是中国的康复现状,需求巨大,资源奇缺。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终生康复,康复需要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我一向钦佩敬业的人,看到康复师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让我想起一句话:工作着的人是美丽的。然而,让我更为感动的是,他们的爱心:

张少帅康复师将“企鹅的春天”光盘在他们早交班时播放给科里的同事们,他还要给同事介绍共济失调方面的知识和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这个群体。

一位康复师给我的留言:我想给CAA的个别经济困难病友赞助500元钱,这个希望您不要拒绝,因为我是想给那些困难病友买几片药用,您也没有权利拒绝。还有就是,这件事没必要和任何人提起,我自己认为比给那些基金会,最后钱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强很多。

周三,我给康复医师和康复师发短信:昨天辛苦了,谢谢!

他们分别回复我:这是我的工作,您辛苦。/ 别客气,病人正在安排!您放心!/ 客气,其实看到他们的笑容,我心里满满的。

这些朴实的语言,真的让人动容。我的病友朋友们,珍惜吧!

篇5:这样的人让我感动

2010年5月28日《凤凰网》转载了“重庆晚报”《53岁男子扮嫩逗九旬老母开心》的一篇报道。内容说的是:重庆沙坪坝区53岁的男子王世清为了让自己93岁的老母活得开心。他会趁老母不注意轻轻用手刮一下老母的鼻子,然后撅起屁股,让老母去打。遇到老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又会故意出洋相、扮鬼脸,作出儿童调皮的样子让老母的心情变得快乐。甚至端碗喝口汤,他也要吵吵着和老母“干杯”用王世清的话说就是:“只要多逗逗,母亲就会很开心。只要把母亲照顾好了,同样会有成就感……”

看到这里,我被王世清的这种精神赡养的孝行深深地感动了。同时也想起了我国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老莱子。他孝顺父母,完全可以算作精神赡养的创始人。他70多岁了尚不言老。常常身穿五色斑斓的彩色衣服,手持拨浪鼓像小孩子一般的戏耍。以博得父母的高兴。有一次他为父母送水,因为年老,进屋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啼哭。逗得父母开怀大笑之后才爬起身。

“孝”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了数千年的优良传统。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始终把“百善孝为先”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尊敬孝敬父母的人。鄙视不孝父母的人。已经成为了人之常情。但是有一点却被很多认为自己很尽孝的人所忽视了。那就是他们忽视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仅仅把赡养老人局限在了物质层面。逢年过节大包小包,不管老人需要不需要都会买上一大堆,各种营养品,不管有效无效,哪种价值昂贵就买那种。好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作为子女的孝心。可是一轮到抽出点时间,静下心来和父母聊聊家常话,沟通一下感情的时候却是难上加难了。不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就是三言两语哼哼哈哈的敷衍搪塞。

其实,此种只重视物质赡养而忽视精神赡养的“孝”充其量只能算做一种残缺的孝。2400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就讲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从别乎?”(见《论语.为政》)。说的就是精神赡养。只不过孔老夫子在这里已经把能否做到精神赡养上升到了人与犬马区别的高度。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很多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了全面地保障。做到了衣食无忧。但心理上的孤独感、失落感,渴望自己的子女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渴望着语言上的交流,感情上的沟通、身体上的关心、人格上的尊重。往往就是他们的最大愿望。那首被无数人传唱的歌《常回家看看》不就是充分表达了很多期盼精神赡养的老人的共同心声吗?

我的父亲过世已经十年了。恰好今天又是他老人家(农历)过世十年的忌日。看到《凤凰网》上转载的那篇文章,看着王世清对93岁老母的孝行。我的心里感到非常的惭愧。对于我的父亲,我打心眼里是敬着他、爱着他。在他过世的十年间,我也常常会因为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小事而想起他。但是在他在世的时候,特别是在我的二哥意外去世后,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折磨着他。他正需要找个人倾诉的时候,我往往怕他伤心,只要他的话题稍稍提到我的二哥和我那个已经成为孤儿的侄子的时候,我就会赶忙把话题岔开,使他的丧子之痛在最需要倾吐的时候,没有得到倾吐。反而被深深的埋在了心底。现在回想起来,我的心里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永远抹不去的内疚。虽然,当时在承德工作的我出差路过父亲居住的那座城市与父亲相见时,我也会只报喜、不报忧,甚至撒一些善意的、小小的谎言让他老人家高兴。但是现在想起来我做得还是太不够了,有很多该说的话并没有说。有很多时候,我完全可以和他老人家在一起多聊聊家长里短,多谈谈时事政治。因为作为一名抗战初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他一生都关心着国家大事。非常希望有人能和他共同探讨一些社会问题。

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人的一生区区可数几十年,20多岁之前朦朦怔怔,不知“孝”为何物。及至稍稍知道孝敬父母的时候,父母一般都已经步入了垂暮之年。细细一想,父母的一生只能和我们一起生活半辈子。而且真正需要我们给予精神赡养的时间又能有几天呢?不就是挤出点美容化妆的时间常回父母家看看,拿出点与朋友喝酒,搓麻将的时间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吗?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却非常的难。以至难到了让那些期待精神赡养的老人不断的将自己的子女告上法庭的地步,要求他们履行精神赡养义务。是代沟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是子女精神赡养的意识不够?还是有关精神赡养的法规不健全?就在我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没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