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的心得体会

  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的心得体会【一】

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的心得体会

作为新员工,时间已经走过了第二个星期。

这个星期开始领会到任总之前所说的“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这个转变,原来只在认识上和心理上准备仍然是不够的。从认识层面来说,不是不知道学生和职场人的区别;从心理层面来说,不是没有调整心态准备适应新的环境以及从零开始。然而这一切仍然是不够的。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却是行为的改变。

个人的行为模式在既有的教育系统下,在长久的学生生涯中几经侵染和熏陶,慢慢的固化,从而适应了学校这个大同小异的“小社会”。然而当步入社会大系统时,这种行为模式却未见得一定能适应我们的大社会,或是一个个形态各异,文化相迥的企事业单位这样的“小社会”。

所以说作为职场新人,第一个要磨合的是自己的行为模式与现在的组织环境的融洽性。说到这一点,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以及组织文化。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用语言文字的抽象表达也是容易让人了解几分的,做几个框架图,描述一下工作流程及各部门的协作关系,这种了解当然不及亲身体验那样深刻,但勉强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作为组织环境中的一方面,对个人来说是较易磨合和适应的。

而组织文化却是另一回事,个人已有的行为模式与组织文化的契合过程才是个人转变的真正艰难之处。并且组织文化并不能由抽象的文字让人有多少了解。先不论我们对企业的价值观有多熟悉,对企业价值目标有多清楚,对企业精神有多认同,这些都属于认识层面或心理层面,并没有具体到我们的行为层面。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自己的认识或心理状态所支配的,有时候对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反而是我们身处的具体环境。这个具体环境即是我们身边的同事、领导以及由他们形成的有形群体和无形氛围。所以,作为职场新人,在认识和心理层面与组织文化融合是容易的,而在行为上是困难的,因为行为更具体,更琐碎,或者更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不同。

一个人的行为是怎么从无到有形成的呢?最直白的理论说是:模仿。模仿有很多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有时候是无意识的模仿,有时候是有意识的模仿。而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们所需要的是主动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为了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与组织环境的融合,从而能更好地完成组织任务。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在认识和心理上做好一个学生向职场人的转变,也要从行为上做好这一转变。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而这一过程无疑不是简单轻松的。或许我们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成我们并不熟悉的模式,但是我们为了与组织文化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相契合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改变必然是向着让一模式变得更好的方向而努力。

谨将这一努力铭记在心,继续前进。

  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的心得体会【二】

我是一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做的通信行业,才进公司没多久,在公司里本来定的我是负责做通信这块工作的,但是刚进来,我们主任就让我做另外一个工作,而且我一点也不懂,从来没接触过,我也问过他,他也教过我,这个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那种,环节特别多,不管他教我多少遍,我还是没学会,最后导致这个工作一直停留不前,所以我压力特别大,非常郁闷,工作做不完,肯定要被领导说,而且还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

在一个公司里会有人事方面的调动属于很正常的现象。领导让你担任一个你不胜任的工作,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并没有直接描述。而更多的是在说自己因为领导的肆意调职让自己很没有信心。没有可以胜任工作的能力。我们现在假设在公司通信这一块的工作你做得很熟练。长期以往,没有新的知识介入,你在工作上会有长进吗?建议这位留言者可以专注到现在工作面临的问题,着手解决。如果对现在的工作没有信心,不妨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通信这一块的工作可以学习得这么好以至于可以顺利完成工作。之后可以借鉴之前的学习方法,完成工作中新知识的学习。

留言中您提到自己是一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从学生到职场的转变是需要一定实践去适应的。给自己一点时间,把自己逼得太紧反而会有许多莫名的压力。对解决往年提并没有很多益处。心理学上有个酝酿效应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带着问题去生活,生活中就自然把问题给解决。 当然带着问题生活不是说时刻紧绷状态,而是要尽量放松,放松的时候最容易有解决的方案出现。

最后希望你在职场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的心得体会【三】

从学生到工作的转变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变。

当从学校迈进职场,一切都已经发生变化。原来的安全感不复存在,我们需要主动承担责任和迎接新挑战;原来的'行为习惯需要修正,不可以迟到早退,更不可以旷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深层次的思维模式需要调整和转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迥异于学校的新世界。

学生气在职场中是失败的代名词。没有人喜欢学生气,甚至连我自己也不例外。学生气不是单纯的天真和可爱,也不是对潜规则的漠视和无知,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学生式思维习惯。

第一,学生学习普遍规律,而职场强调个案经验。学生时代我们吸收的都是世界的普遍规律,从数学公式到马哲原理,从秩序方法到定义模型。无不是普遍规律的呈现。职场中按普遍规律行事必将处处受阻。因为公司有特殊的背景和需求,市场也有其特殊的操作空间,不去研究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个案,不学会“重视特殊性”的思维方式,职场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也是一句空话。如果说学校是训练宏观规律思维,职场则需要微观个案研究。为什么公司喜欢有经验的人,因为他们亲历了更多的个案学习。所以,从普遍规律到个案研究的思维转变是我们学生走向职场的第一步。

强调个案思维,要尊重和发掘具体经验的价值,不要动则“不是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不是每个公司都这么干的”来否定宝贵的个案经验。对差异性、特殊性的包容和接纳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第二,学生追求绝对优胜,职场重视定位匹配。学生时代评价优劣方式简单,成绩好就是好。我小学当班长就是因为学习好。选班干部老师不会去分析个人性格,不去做配对分析,仅以成绩排座次。这种环境不利于学生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形成,考试也大多有标准答案。快毕业了,有人抱怨:我成绩不优秀,也没当班干部,我怎么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多以为找到好工作都是品学兼优的,殊不知最好的工作属于那些把自己放在合适位置的人,公司选择人才也是看是否合适,而不追求绝对的优胜。适合和匹配的思维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走进职场至关重要。

第三,学生在意个体成就,职场需要合作共赢。几乎每一个刚工作的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缺乏和领导沟通,我也不例外。在学校,我们很少因沟通做的好而加分。可横向的沟通和联系是职业人竞争力的重要侧面。如何有效沟通不仅关系个人机会得失,更关系个人人生福祉,因为你只有在团队中才能贡献价值,你只有在联系当中才感觉安全。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增加对组织的了解也增加对自己的了解,在沟通中建立信任、完善工作,创造成果,职业生涯才会乘风破浪。

有一种思维叫角色思维,意思是指,你属于什么角色就应该具备该角色的思维模式。能够适时调整思维模式的人,必定有更多成长的空间。因而,我们初涉社会的学生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因为灵活,所以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