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集合15篇]

认知心理学1

摘要: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如何通过学习、储存知识、提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实质。其研究成果对人们理解学习过程、预见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因素和有效控制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认知心理学[集合15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建构观;教学启示

一、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初浅认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基于认知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并不是由某一位心理学家单独提出并详加阐述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散见于许多心理学理论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中。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独特的理解和阐述,因此它丰富而不统一。这种理论以认知结构为研究核心,而不是仅仅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重视。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对其进行历史的梳理、纵向抽取和综合概括,挖掘其内在的科学性,将有助于人们对其认知结构有完整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贯彻科学的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1.认知结构具有建构的性质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与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完善的环境应包括真实的问题情境、先进的物质设备环境、经过精心组织的教材环境和教师创造的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共同为学习者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促进。

2.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

认知结构的核心地位来自于它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在有关专家和新手的解决问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专家之所以能迅速的解决问题,就在于专家头脑中有某类知识的大约5~20万个知识组块,这些知识组块按层次网络的方式排列,在解决问题时能更注意问题的结构。而新手却相反,他们有关的知识较少,知识之间是零散和孤立水平排列状态,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注意问题的细节。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研究表明,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是导致学习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可见,认知结构的确在学习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特别是良好建构的认知结构在学习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布鲁纳主张学习应最先建立学科基本结构,即学科的知识体系所能抽象概括的、具有普遍和强有力适应性的、能广泛迁移的系统构架,奥苏贝尔把建立概括性强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3.认知结构理论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认知结构理论明显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才是决定学习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对学生的研究以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为起点,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这种研究使得对学生的重视不仅在思想或经验的水平而是深入到科学行动的阶段,它为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并不断深化下去,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对学科教学的启示

1.明确角色意识,增强认知的教学观

教师要明确意识到,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地建构认知结构,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好的辅导员,是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辅导学习内容,而且要辅导学习策略,而后者是教师需要熟悉和学习的。尽管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但学生必须主动地学习,必须清楚所学知识的意义。因此,学生要有主动学习的心向,要选择有难度的任务,主动探索学科中概括水平较高的主要概念、主要原理和规则。这就要求学生要采用新的加工策略、新的学习风格,形成自己就是知识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呈现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一些真实任务和学科领域中的日常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的复杂任务整合了许多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第一步,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

第二步,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解决问题。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确定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的清单,找到获得有关信息和资料的渠道,学会利用与评价有关信息和资料。]

第四步,协作学习。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各自将自己的思维流程暴露,使不同观点得以交锋,从而补充、修正、加深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第五步,反思讨论。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同学的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并加以比较,分析彼此的长短处,总结该方法与以前所学的有何不同,预测以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还能用到。这种反思有助于使所学知识条件化。而且,通过评价自己和同学的成果,学生还要反思自我引导学习的有效性和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性,这有助于发展元认知技能。

3.设计概念框架,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借助于概念框架,学生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架起了桥梁,它支撑着学生的学习由一个水平发展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第一步,围绕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分解,设计成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所需要的。

第二步,将学生引入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探索。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排序。探索之初,由教师采用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启发引导;探索中,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登;最后,教师的帮助逐步减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独立攀登。 第四步,协作学习。请同学一起讨论,讨论的结果可能使原来确定的属性增加或减少,排列顺序也可能有所调整。讨论中原来相互矛盾的意见逐渐变得明朗、一致,使学生在分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新概念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五步,效果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通过概念框架的支撑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不停地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水平,真正做到教学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建构,教学走在了发展的前面。

4.随机教学,强化迁移

随机进入教学就是学习者为了不同目的,从不同途径、不同侧面,采用不同方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这种多次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各有侧重,结果使学习者获得了对事物复杂全貌的理解,对事物内在性质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全面掌握和认识上的飞跃,克服了迁移中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第一步,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内容相关的情景。

第二步,引导学生随机进人教学。

第三步,思维训练。由于所学内容比较复杂,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元认知”水平上进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注意发展发散思维。

第四步,小组协作学习,围绕不同侧面的学习所获得的认知展开小组讨论,同学们的思维观点都在讨论的环境中受到考察、评论,每个同学也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反应。

第五步,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5.注重策略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

认知心理学强调的共同点是学生作为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应用知识的情景中,主动参与真实性的活动和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考,并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合作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元认知水平上监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元认知两个水平上进行的。所以,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各种认知策略,而且要训练他们使用元认知策略。策略训练宜采用的步骤:

第一步,将训练策略的名称、含义和操作告诉学生,使学生形成对所学策略的命题表征,并能复述出来,以获得陈述性知识。

第二步,用范例指导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并仔细讲解,引导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使学习策略由命题表征转化为产生式表征,即由知识转化为技能。

第三步,提供大量的变式练习,让学生掌握策略使用的条件,使策略成为条件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把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权逐步交给学生。

第四步,让学生在大量练习的过程中,把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由有意识向自动化转化,最终形成稳定而有效的元认知技能。

参考文献:

[1]邹艳春.现代认知心理学探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1):88-91.

[2]邢强.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图式模型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xx,(04):44-49.

[3]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6):12-18.

[4]尹绍清,李舜.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评述[J].楚雄师专学报,20xx,(02):67-70,137.

认知心理学2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自身素养、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在我国正如火如荼进行全民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如灌输式教学理论、应试性教学制度等。这对国民接受音乐教育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阻碍了音乐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都归结于对音乐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认知心理学向艺术拓展的背景下,文章站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重新诠释音乐课程和教育理论,从认知心理学中得到对音乐教育的新启发,以尝试构建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认知心理学与艺术

1967年,美国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设立了“零点计划”的研究项目,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哲学和心理学在人体符号上存在的缺陷,所谓人体符号即音乐、诗歌、美术等。这些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对艺术概念和学习也产生了新的观点和启发。“零点计划”的理论基础是形成于这时期的认知心理学,计划的实施意味着认知心理学拓展至艺术领域。艺术类别中的认知主义表现在:艺术不是作为知识存在,而是大脑活动的一部分。

即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能够用抽象的形式表达出喜悦、悲伤等心理状态,而艺术“读者”也能够分辨并且明白这种抽象表达。20世纪70年代后,“零点计划”研究转向学前至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并获得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论证了艺术对人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零点计划”在心理学、教育学,尤其是艺术教育观念都造成了巨大冲击,形成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目前该理论在我国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加入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音乐、人际关系、空间信息等更多元化的自我认识。

音乐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被证实为人类智慧的形式存在,为音乐教育方向点亮了一盏明灯。认知学习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其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基本一致,但在其基础上丰富了学习过程方面的研究。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意识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提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认为主体的学习效果除了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之外还包含外部刺激和个体主观意识;思考、认知等意识性活动在学习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力;重视主体内在强化的作用;强调心理和外部环境对主体学习的影响。认知学习理论就是照亮音乐教育前方的明灯,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理论有很大的启发。

二、认知心理学与音乐教育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启发,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能力。同时,创设有利的音乐教育环境,开放的音乐课程,进而发展音乐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一)认知心理学对音乐课程的启发

第一、开设音乐课程,完善音乐课程。在我国中小学当中普遍存在忽视音乐课程,重视文化课程的`“应试体态”。除了一些艺术生之外,文化生几乎与音乐隔绝,这直接阻碍了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行为,也构成了中小学跨越大学的音乐教育断层。音乐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此状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愿望。大学中尽管开设了音乐课程,但仅仅只是单线条的存在,在课程结构上并没有把学生的心理需求考虑进去。

中小学缺乏对音乐的认知能力,大学音乐教育又未考虑这一因素,课程结构设置较难,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对音乐课程不太满意,进而失去兴趣。大学的音乐课程应该根据普遍大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课程内容也不能只停留在音乐欣赏方面,应该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思考和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通过音乐认知世界。

第二,音乐教材的极端性。在中小学中不乏在课余时间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接受音乐教育很多都不是出自主观意愿,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知识,为了接受家长、教师、社会的考核而学。进而也就有了音乐考级一说,所配套的还有考级教材,完全将“应试教育”搬到了音乐教育中。考级教材尽管是专家为不同程度的音乐学习者所精心编写,但是从认知心理角度来看,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者的行为意识,更不用强调学习者的创造能力。而普通高校中,则缺乏相对应的音乐教材,有些教师要么凭个人喜好选择教材,要么直接把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材的极端性使普通高校的学生无法接受适合自己的系统音乐教学,造成不良心态,形成恶性教育机制。教育者应该努力编写适合音乐教育各个阶段的教材,其目的主要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音乐进行不同阶段的认知,而非目的性的应试。

第三,开放性“音乐课程”。这种课程的形式自由,没有强制性的内容和课程地点,纯粹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刺激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为目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普通高校都可以开设音乐社团,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社团活动,教师只作为辅助指导而存在。课程内容方面则可打破传统的音乐知识灌输,而是交流大家对音乐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沟通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难点,积极调动学生意识的发展,让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二)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的启发

认知心理学对教学理论最大的启发就是要将理论建立在学生的心理之上,遵从学生学习的自然发展规律,重视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不拔苗助长,不强加教师主观意识。比如幼儿在学习音符时,首先学习四分音符,因为这个节奏与其走路的节奏一致,幼儿容易接受;学习音阶时则从二声音阶人手,即“sol-mi”,因为这个音调和幼儿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一致,随后再慢慢加入la、do、re,以形成完整的五声音阶。如此教学理论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

其次小学生大都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静止的音乐教学对其不太适合,教师则需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玩乐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知音乐,感受音乐。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认知能力各方面都发育成熟,对其进行音乐教育以启发主观意识为主,大学生一旦主观意识上对音乐进行学习认知,就能自我探索创造力等。教师可从火爆的选秀节目中吸取精华,采用“PK教学法”,让学生在PK的过程中,认知自我音乐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创造力,进而自我开发探索,以求PK获胜。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音乐课程的完善。认知心理学从心理角度出发,突出重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主张从从内至外地刺激学生对音乐认知行为的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开发其创造力。

音乐教育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学生获得终身的兴趣、素养、审美能力以及传扬音乐文化。学生主观意识的形成有助于其主动认知音乐,探索音乐和创造音乐,为自身音乐能力以及音乐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可见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家长、教师都没能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让其学习音乐,传统的灌输型教学和强制性手段反而减退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至此,希望教师、家长能够站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下看待音乐教育,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理论,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认知心理学3

学校在放假前给我们骨干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读《当代认知心理学》,并做交流。这本书确实挺难看的,我的看的时候圈圈画画还是觉得糊涂,干脆用电脑取代笔来做个读书笔记的摘抄与总结,给自己列个清新的提纲,也好资源共享,希望能帮到其他的人来了解这本书。

一、序

认知心理学是探索人们如何获得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一门学问。本书努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 在结构体系上,力求兼容并蓄。

2、 在内容上,突出科学性、学术性、基础性和前沿性。

3、 在文献资料的选取上,力求反映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绪论

20世纪中期,世界科学史上诞生了探索人类智慧产生和发展的前沿性尖端科学——认知科学。

一、 认识心理学的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1、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赛尔(Neisser)出版了了名为《认知心理学》的专注,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确立。

他在书中定义: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信息经感觉输入的转换、加工、存储、恢复、提取与使用的过程,他把认知心理学划分为视认知、听认知和记忆与思维高层次心理过程三部分。

2、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里事件,、心里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3、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4、随着认知心理学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对人的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信息在人脑中的流动过程,从感知信息开始直到最终做出行为结束。

第二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这种理解把认知活动看作是人脑对符号的操纵与处理的过程。

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这种理解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

以上三种对认知心理活动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实质,它们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尽管也存在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类认知活动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或加工信息、符号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4、 信息加工去向的认知心理学对心理学分支学科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有:

首先,是对探讨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领域的扩大。

其次,是从心理物理函数的手机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

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最后是重视个别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对个案的研究。

(二)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1、人类的认知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维持生存的系统,它涉及到人类的情绪、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延续生命的部分。另一个是认知的系统,它涉及到个体获取知识和经验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习与运用知识的过程。

2、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认知策略系统、知识经验系统和自我监控系统,即元认知系统。

3、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

第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新旧图式整合、构建、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同化,是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地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图式之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当个体遇到自己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以适合新知识的过程。

第六,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监控认知,即元认知,是由弗拉威尔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其涵义是“认知的认知”,是指个体具有“知道”与“使用”自己“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能力。

一个人的元认知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知道自己可以采取哪种认知策略;二是根据社会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二、认知心理学的起源

1、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原因:

(1)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冯特主张,科学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经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

(2)铁钦纳受冯特的影响并继承了他的思想。他认为,一切科学的对象都是“经验”。产生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

(3)1912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冯特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和动物的行为,而不是意识和心理活动,他主张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或行为。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公式是“刺激—反应”。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完全放弃了对人的 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了“无头脑的心理学”。

(4)托尔曼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框架内,把控制行为反应输出的内部因素——中介变量引入到对有机体的行为研究中。他提出中介变量的公式:B=f(S、P、H、T、A)公式中B表示行为变量,S、P、H、T、A表示实验变量,其中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

(5)赫尔和许多心理学家都把中介变量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特别是推向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如思维、记忆、问题解决和语言等领域。这样为当代认知心理学所强调的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且成为当代认知心理学知识领域中的重要观点。

因此,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内部经历长期矛盾、冲突与探索后所孕育的结果。

2、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1)、1967年,奈赛尔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2)、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是语言学、通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

首先,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其次,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大理论的出现,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史上出现过三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物质、能量、信息。信息论的奠基人是数学家申农,他在194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字理论》中,提出了电话、电报这类通讯装置能在一定条件下把信息传递出去的思想。

认知心理学从申农的通许科学理论中引入了以下概念:信息装置、信息编码、通道容量,系列加工和平行加工(连续的过程和平行的过程)。总之,申农的通讯科学理论对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给认知心理学提供了用来说明人的认知活动过程的概念与术语,而且也引导了心理学着重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的研究。

最后,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

认知心理学4

《第一印象心理学》是一本超实用的心理学读本,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结《财富》百强企业的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初次见面时展现完美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部分:

*部分是关于*印象的心理分析:*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人们向对方寻求的是什么,*印象为何如此重要;

第二部分概述了*印象的七个基本要素,把“*印象”分解成亲和力、表达关注、客观性话题、展现自我、谈话节奏、人生观和性别魅力这七个基本要素,并且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在每个要素中的表现;

第三部分则告诉你如何把你学到的知识综合起来,真正地去改变你形成*印象的方式。

书中的每个要点都会辅以具体的案例作为说明,目的不是为了告诉读者什么是“正确”的,而是告诉读者怎样去展现真实的自我,怎样认识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

作者简介

安·德玛瑞斯博士与瓦莱丽·怀特博士是第一印象公司的创始人。第一印象公司是一家独一无二的咨询公司,它帮助客户了解在初次约会与社交场合中的自我表现,并且为《财富》100强公司的经理提供交流与领导技能的'培训。全世界的报刊、电台与电视台争相报道了第一印象公司及其创始人,比如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 国际公共广播电台(Public Radio International)、20/20、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与Lifetime电视台等。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服务为以下的公司的经理人提供服务:

1.惠普公司

2.达信保险顾问有限公司

3.怡安风险服务公司

4.沃尔玛

5.通用汽车公司

6.通用电气公司

7.康菲石油

8.花旗集团

9.克罗格公司

10.房利美

11.波音公司

12.时代华纳公司

编辑推荐

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创始人集多年工作经验写就的权威之作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交际实例及专业分析

了解初次见面时他人眼中的自己

★ 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

★ 适用面广:适用于日常交际、职场沟通、商务谈判、两性对话等一切初次见面场合!

★ 例证丰富,具有极高的权威性:结论的依据是美国Fisrt Impressions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相关的评估和培训。

★ 实用性强:通过详细深入的剖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告诉我们如何向世界展现自己,塑造*的*印象。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印象的心理学知识

第一章 第一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3

第二章 你给别人带来的感觉 9

第三章 四种普遍的社交好处 19

第二部分 第一印象的七大要素

第四章 表示友好:亲和力 29

第五章 表达对别人的关注 57

第六章 传递话题:初次对话的主题 87

第七章 亮出你的王牌:展现自我 121

第八章 把握谈话的节奏:谈话的动态性 145

第九章 人生观:你如何看待世界 165

第十章 表现自我:微妙的性别魅力 189

第三部分 调整第一印象的表现风格

第十一章 注意:我会这样做吗? 213

第十二章 缩短距离 225

第十三章 意外出现:告别不良的第一印象 235

第十四章 宽容别人 245

结 论 255

参考文献 256

关于作者 263

认知心理学5

摘 要: 传统教学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侧重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是否会做题目等为衡量的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从心理特征上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着眼于给予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能力及心理指导,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能破除教学中“自我中心”,有利于促使师生双方“自我发展”,使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关键词: 认知心理学 图式理论 自我调节理论 自主学习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是以信息的获取、贮存、加工和使用为核心的心理学,它重在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并能对人的各种心理活动、言语行为做出某种解释。当代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处理的观点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认知的神经基础,信息在头脑中的表示法,专业经验知识的发展,语言结构及语言理解等,其主要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学习,人的大脑如何储存知识、解决问题等。它以新的理论观点和丰富的实验成果迅速改变着心理学面貌,逐步形成心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同时又促进相关学科如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强调教学目标的行为化的影响下,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倾向,侧重于考察评估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而对学习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终身人格产生影响的研究关注不足。受其影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应用中,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如传统的教学环节)和系统分析方法(如演绎、归纳法等)的现象,而忽略在教学设计中心理形成内部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在教学设计中对心理认知规律的尊重,能调动起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改进认知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外部行为能力的增强,而且使教学设计的实践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就认知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图式理论与教学设计

1.教学四个心理环节的设计。

按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宁汉(DJCunningham)的说法,“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理解一组句子及其含义是因为在我们的头脑中存在着关于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的图式,这种图式包含对各种事情、情境和现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概括,其作用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根据这一图式对一些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进行“推论”。

根据这个理论,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激发学生原有的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归纳、整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源,串联成知识网络四个环节。

以讲解银行知识点为例。

(1)感性材料来源:学生事先的调查及原有感性认识的积累。调动过程:让学生上来描绘各个国家国旗的图片或国家名字的英文全称,同时让其余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将平时的感性积累的知识进行讨论、整合。目的:进行感性知识贮备与兴趣积累,让学生调动自主学习心理等。

(2)对感性材料的归类、整合与重构过程:将各种信息进行汇拢,分层次进行排列,比如从亚洲国家到美洲国家,从南半球国家到北半球国家,对世界国家总体认识,等等。

(3)从对感性材料整合、重构并向理性认识上升,形成新的知识源:从对国家的感性接触到对这个国家的深入了解。

(4)将新的知识源与知识网络连接,把一个国家知识放入整个世界国家知识环节之中,并与风土人情、文化地理、经济旅游等融通起来。这种融通还涉及学生自身对整个知识获得时心理发展过程的熟悉,并进一步推动这种观察动机的延续和发展。

2.设计环节中的具体情景设置。

学生原有的感性材料是有限的,所以有些感性知识还需要老师从外部输入。教师对输入的材料首先要进行加工处理,考虑其材料引出会产生的心理反应与趋向性。现代认知心理进一步表明:一幅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动态的场景,一段生动的背景材料,往往可以诱发认知内趋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还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和启发。所以情景教学是诱发学生认知内趋力的最佳条件。这种情景或材料设置在时效性很强的中学政治学科中更有其独特的地方。

如对“政党制度”的理解。

(1)显性题目设计:德国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专政)政体?(议会制共和制)德国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德国的政党制度?(多党制)

隐性知识积累:增强对政党的感性认识,从科尔下台时潸然泪下激起学生对政党选举多种心理体悟,为政党制度的讲解做感性经验的准备。

(2)建构政党、政党制度等相关知识源。

(3)将政党制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定位,引导学生思考政党与国家政权、政党制度与国家性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3.重构基础理论的识记,把能力培养与心理发展协同起来。

现代认知心理理论证明,基础理论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技能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是实现能力的载体。心理学观点进一步认为,智力是“在各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就是认识能力或认知能力”,而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这点来看,认知水平是有差异性的,所以对基础理论的识记要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即认知特征出发,对知识进行分解重构,从而从心理活动上影响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即形成某种新的心理活动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不仅以表层的识记为特征,即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在于有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如对“矛盾”概念的理解。

(1)由感性知识引出对矛盾的印象:从《韩非子》“矛盾之说也”讲起,列举相关矛盾例子,进而激发学生调动自我感性材料对矛盾作出浅层的理解与说明。

(2)对引出的感性材料归类:其一可分为内部的冲突和对立;其二可为事物外部的冲突与对立;其三分析矛盾不仅指对立而且指统一,分析“统一”的两种情形,让学生渗透感性知识作出自主分析,并领悟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其四是日常生活中的对立统一与哲学上讲的对立统一不同,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3)将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导后,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进而把《韩非子》“矛盾之说”中所犯的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区别开来。归纳出矛盾概念及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分出知识层次,并作出理解说明。

(4)将形成的矛盾新知识点放入哲学体系中进行定位,并与联系、发展等观点进行渗透交汇。

二、自我调节理论及其教学应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各自的个性,共同组成的集体又有集体的心理定势等。教师应该首先探明这种心理特点,并利用相关的心理知识对心理定势进行控制和干预。同时教师也是个体,外在的环境也会对教师心理动机产生作用,如何有效地控制自我情绪,有节制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对教学与师生关系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备课中,我备了心理教学的另一个教案,并有意识地进行个案和集体心理辅导案例经验的积累。

心理教案的主线是发展双向的“自我形象”,使师生之间形成“心理共振”。所谓“自我形象”设计,即我们在潜意识水平上对自我的认识、想象和评价。这种“自我形象”影响着我们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及自身潜力的发挥。但这种心理设计既需要内部条件,又需要外部条件。“一切有意义而持久的变化都是先从内部开始的,然后再由里向外地发展”。但有效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内部的潜质,从而调动内部进行积极心理因素的积累。所以,从外部来讲,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心理教学手段从潜意识中同化师生的期望,通过对学生形象的提升来增进学生对班集体与个体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真正成为想改变的人、想成为的人。

这种心理备案结合不同班级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进行调整。主要分个案与集体备教案两种。

1.个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首先积累个案观察,其次从外部对个体自我调节进行干预。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让学生尝试了解自己、评价自己、作出计划、采取行动及对结果不间断进行经验总结与学习。另外,从外围环境为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条件。

2.集体辅导教学设计和实验研究

教学设计基本策略:主要是从外部对集体自我调节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尝试让学生用新的知识结构重新认知自己、评价他人,并作出相应反应。教师应对产生的各个阶段的结果作出评价与激励。

3.对教师自身进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的基本策略:对自我心理进行认知,向优化心理素质转化,进行适度减压。

三、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要求教学应以探究、实践为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面对书本内部知识向书本外围知识开阔视野。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轴心转变,从而实现从认知到应用的心理习惯特征的转变。

从面对书本到转向外围转变过程,首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通过讨论等形式学会合作与沟通,进行相关经验积累。其次可以尝试让学生在课外作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以《银行和储蓄者》为例,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相应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课外分组合作完成相关银行知识的汇集和拓展,比如:收集各大银行信息,银行降息分析,最新人民币存款利率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电子货币时代的遐想。学生对在银行开征利息税有何好处经调查认为:其一,可以较多地增加国家税收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其二,有利于弱化储蓄倾向,强化消费倾向,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扩大内需;其三,有利于缓解分配不公的社会矛盾。从调查中学生对国内国外利息税的征收情况进行了比较,对当前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情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如了解当前存款中贫富差距悬殊的情形,70%―80%的存款为10%左右的个人所拥有等,从而对国家税收政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认知心理学6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由于钢琴教学从基础知识的教授到钢琴曲目的欣赏和分析等内容的学习需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意义分明的逻辑单元,并且能够将理论用于实际的弹奏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钢琴弹奏的过程也可视作学生的认知过程。国外的钢琴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涉及和运用到认知心理学这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二、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除了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还要具备高度敏锐的听觉,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既要训练学生具备高超的钢琴弹奏能力,使学生能够颇为熟练的完整的演奏完一首曲子,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判断自己的演奏的好坏,在听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不足的地方,且学生还可以从中自我反馈,清楚掌握自己当前的演奏水平以及有待提高和改正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与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重技能,轻鉴赏是我国高校钢琴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一弹错教师就立马上前指正,而离了教师,学生就弹奏不起来了,这表现出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对教师的过度依赖,学生无法独当一面,学生的“听觉”迟缓,还何谈以听来纠正自己的演奏,还怎么获取反馈信息,使自己不断提高。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让学生从听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演奏并不是按下琴键发出声音这么简单的事,再难的演奏技能,相信只要勤加练习都可以有所小成,但是要想真正地演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需要演奏者从内心感受曲子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并在演奏中正确表达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内容。高校生大部分都已是成年人,具备相对成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要演奏的曲子形成合理的认知。比如在演奏贝多芬的《月光》时要要表现出安静的,沉思的情感和状态,而在演奏《骑士》这首曲子的时候则要表现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势。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是学生正确而完整的演奏完该曲的基础。这里所讲的背景包括作品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水平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从细节和整体上把握作品中的独特意义以及想要表达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驾驭将要演奏的曲子。

(三)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从上文的理论介绍中可以发现,人对事物或者说信息的认知首先要求人对这项内容的关注,换句话说只有当人对该信息或事物的注意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并且贮存了足够的信息时,人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成为人的记忆组成的一部分,这样每当人需要用到有关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时可直接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方便人的操作。因此教师在高校的钢琴教学中,要注意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有意识的、自觉的去注意与钢琴教学有关的内容。通常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元素,来丰富教学的内容,活跃教学的氛围,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时的鼓励和表扬学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保持学生钢琴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使学生能够对钢琴学习抱有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注意力。此外,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边弹琴边演唱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单纯的弹奏一般只涉及到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手指,学生弹的时间长了,手指会下意识地去按琴键,但是这时的注意力却已经分散了,而手口结合的方式,则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了有效的分配,避免分神。

认知心理学7

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根据笔者对社会心理学学习的概念所形成的轮廓,心理学首先应当是建立在人最基本原始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上,进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会)条件下对人产生的普遍的情绪,行为或看法等可感的效应。其基础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考反馈的能力,而条件则是社会(群体)的影响。而其中的个人心理活动也显然不全是自然的非条件反射,必然有一部分是长期接受社会影响而“培育”出的产物。因此,心理学与个体与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部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且做到将相关认知联系于生活中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呢?研究了解并运用关于个体的部分应当掌握自我认知的知识,并联系理解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自我认知是对于自我的知识,包含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或准确或粗略的认识,有整体认识,也有特定领域的认识。例如笔者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但能够沉下心来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就是笔者对自己的特定领域认识。有一条内容很有趣,是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是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的,而内隐自尊更能暴露一个人意识深处对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预期,参考文献中提到了东方人在外隐自尊量表中不会自我拔高,但日本人的内隐自尊有自我拔高的特性。这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困惑——为什么知道自己不是伪装却还总是有矛盾的两面性格。笔者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很多次考试结束她都垂头丧气抱怨要垫底了。成绩出来后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在平均线左右,她和笔者交谈过,会一方面觉得很险,终究没有垫底,但心里同时会觉得不甘心,仍旧希望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成绩也能像平时一样不错。还有就是她很反感平均线的成绩,觉得自己再差也不该仅仅只是平均水平,在她眼中,代表大众的平均水平却是自己的底限。可能其内隐自尊有明显自我拔高趋势,造成其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结果感到满足和肯定。心理学关于个体的知识让学习者对周围人的矛盾心理有了更透彻的认识,能分析隐藏在性格与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关于自我知识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化,他人的反馈,自我知觉,标签激起等。其中他人的反馈揭示了一个互动的过程。对于我们的表现,他人会持有一定的看法,我们知晓后可能还会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很多个他人的效应就类似于社会舆论的力量了,这也是心理学与从个体到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社会化则更为明显。我们长时间身处社会这个大环境,参与各种道德文化社会宗教的活动,这些司空见惯的景与物成为我们行为与看法的“公理”,对我们的价值判断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心理活动。

同样有趣贴近生活的还有关于自我归因和自我障碍现象。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提出:个体欲了解自己的态度,情绪和其他内在状态,部分是通过对观察他们自己外显的行为和行为发生在其中的环境进行推论而得来的。我们会认为受到诱因的人做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贝姆认为,我们观察我们的行为,看它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发生并且只有在后者条件下,我们才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这可以解释一些偏见的现象。还有凯利的自我归因理论:是实体特异性(我会这样做是普遍的反应或是说这是我不为外界环境所改变的特性吗),一致性反应(别人这样做有他们的理由,我应当是受了他们的影响)还有一贯性(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这样做的)。它们全面揭示了我们行为的几种原因,从中也可看出社会对个体影响的影子。此外,功与过的归隐偏差可以解释——人们趋向于将成功归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笔者想起了一则笑话,孩子考砸了,父母互相指责这是像对方笨的原因,而当孩子做了什么好事,又都说像自己。这是出于对自我的保护“防卫归因”与一种天生的“自恋”机制吗?这种现象也十分常见,也未尝没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们过于频繁地怀疑自己,但也会造成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的弊端。自我障碍是把双刃剑,但根据文献显示的调查结果,人们设置在自己前行道路上的障碍也会真正减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这就好像一种逃避的心理,却最终正是因为这种看似注定的自己无法改变的“提前失败”而败走华容道。浅谈笔者对心理学的个体方面知识的认知与应用后,继续谈谈对社会对群体的相应解读。一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同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重点的态度与态度的改变。态度更偏向于个体认知的方面,而其改变则强调了社会对其的作用。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固的,由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而这三个方面又相互影响。还是笔者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前涉猎很多侦探小说,它们教给她很多知识(认知),她也对其中使用的物理原理感到十分好奇,产生强烈求知欲(情感),于是在学习物理时就会充满了兴趣还会把它与生活中的现象相联系(行为倾向)。而态度的集合又形成了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甚至改变世界都建立在对世界各个事物的态度的基础上,由此,态度对价值观对人生的影响可见一斑。个体的态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塑造:社会化,人际影响,个性影响,学习等。举其中一例说明笔者的理解:社会化揭示了我们成长过程中学会相互学习,并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尽可能恰当的'解读和反应的过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的教化的过程”此言得之。倘若没有社会化过程,人就失去了规范自己行为以至于与团体的规则一致的压力,于是便不能参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局面。而正是这些社会化的力量,使得人们进入社会进行发展从而能够反过来影响社会。这又是个体受到社会影响的例子,而且是可以无限延伸下去的相互影响。形象地来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像织在个体与社会中的一张无穷尽的网,相互作用,过程复杂,而结果却是恰好符合我们心中认识的真实感受。

下面谈谈态度的改变。可信性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平凡的意识,权威的人很容易在我们心中取得信任。我们会下意识给更加优秀伟大的人物添加光环。笔者看到过一篇有趣的文章,有人统计了较长一段时间内对商纣王暴行的描写,发现冠于商纣王名下的酷刑数目居然在逐年增多。这样不排除人们主观上把各种酷刑讹传于其名下的可能。连《三国演义》也不免把周瑜空城计写入诸葛亮名下的安排。与此同时,动机和意图也对态度产生了影响。如果听到一个人发表的观点明显在为自己的利益集团牟福利,我们对其观点即理由的可行性会产生极大的怀疑,所谓“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是十分真切的体验。还有“睡眠者效应”,是指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着时间而增长。它被很好地应用于广告心理学。高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能够对被试着态度产生较大幅度的改变(名人代言短时间内可以说服很多消费者购买)而低可信性的沟通者即时没有那么明显的效应(非知名人士代言不能短时间内收得很大成效)。但两者随着时间的改变趋势却是截然相反。笔者有一个设想,广告可以在前期以名人代言的为主(如占80%)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缩小其比例,争取依照人们内心的心理“睡眠者效应”取得最佳广告效果。这便是将心理学发现的规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取得实际效益的例子。不难发现,现在的商家越来越注重潜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心理学力量,各种研究消费心理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能抓住顾客的心的商家,才能赢得社会市场的江山。

认知心理学8

1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1.1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影响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哲学主义思想观念,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已逐渐成熟,也渐渐地成为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主流学派。而成人英语教育中的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对教育产生了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

1.2认知心理学在成人英语教育中应用的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但由于近几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越来越快速,导致施教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包括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进度难把握等。学习的过程是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最终在人脑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3研究内容和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考虑到人脑与计算机的相似之处后,采用电脑模拟人的认知过程。由此可看出,认知心理学的本质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常见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反应时研究法、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法和口语记录法三种方法。反应时研究法是一种科学性证明法,可以提供更多的有关内部状态的信息。计算机模拟和类比是心理学家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可以用来检验某种理论,发现其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口语记录法是运用最多的方法,对研究人类思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认知心理学对成人英语教育的指导作用

2.1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

在成人英语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反思能力及学习课程的能力是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教会学生吸收知识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还比较明显,为了让学生独立地运用认知策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让学生了解认知策略的运用条件和知识;二是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

2.2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研究

2.2.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较高的教学效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了解,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分析取舍外,还要加入教学材料进行补充,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逻辑关系上的关联统一。

2.2.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可以学生使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学习新知识要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可相互作用的关联点,这就是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相互作用。

2.2.3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情况,以信息加工学为依据,避免额外认知负荷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施教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的设计;二是注意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课堂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新知识的选择,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理解内容的问题出现,还要注意重复教学,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加强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2.4强化记忆

在现代成人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不同形式(包括声音、形状、色彩等)的传播,使学生在收到多个感官的感知信息后,在头脑中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通路,加强知识的记忆和信息的提取能力另外分类归纳也是加强记忆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仅有利于记忆过程的信息贮存,还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2.2.5丰富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成人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使学生以更为活跃的思维对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应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理清思路。教师可在课堂讲解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做题思路,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认知结构和思维策略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教材的编排,要依据信息加工学对教材进行编排,不仅可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还可以减小多余内容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对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注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无改善。由于传统的考试测评不能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努力程度等作详尽的记录。

3结束语

成人英语教育的开展,是当代社会进行人才培养的新方式。而认知心理学的引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交际能力,对英语的教育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认知心理学9

在读《认知心理学》之前,一直都觉得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学科,因为由于它的名字比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决定来看一看。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洞悉别人的想法,所以当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认知心理学》。

可是当我拿到《认知心理学》,翻开一看,里面的种种术语就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模式识别、表象等概念,还有各种各样的学派,都是以前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由于现实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实主要原因是我没有搞清楚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使得我当初的“一腔热血”当即变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不再有兴趣看《认知心理学》了。

但是,既然已经选择了,那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开始翻看《认知心理学》,不过依旧是一头雾水。看书的速度几乎到了一天一页。过了几天自己也觉得这样不行,于是乎,到图书馆的角落里找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对照着自己手头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认知心理学》看。看着看着,真的开始有“传说”中的“渐臻佳境”的感觉,开始觉得认知心理学有意思了。

本书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对各种重要认知过程的研究,包括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对记忆过程分章阐述了记忆结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对思维过程则分章阐述了概念、问题解决和推理。书中涉及各种认知过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丰富的实验资料与理论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着重介绍了各种认知过程的模型,同时指明各种认知模型存在问题和争论,使读者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全貌,有助于作深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结果。它与西方传统哲学也有一定联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个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尔强调演绎法的作用,认知心理学重视假设演绎法。康德的图式概念已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概念。认知心理学也继承了早期实验心理学的传统。19世纪赫尔姆霍茨和东德斯提出的反应时研究法,今天是认知心理学家广泛采用的方法,并已有了新的发展。

认知心理学是反对行为主义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响。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实验方法、操作主义等。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已不专注于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为的研究。一般认为,人们使用从环境得来的信息,结合记忆内存储的东西,指导未来的行为,并塑造生活环境。

认知心理学也是心理学与邻近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首先,语言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乔姆斯基将语言学与心理学相结合所创立的心理语言学,可以说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相结合,产生了一门边缘学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认知心理学关系极为密切,计算机的出现使人们找到了分析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和状态的新途径。

这本书富有系统性,内在逻辑性很强。很适合专业人员对认知心理学的经典方法和实验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我这种无聊看看的人,实在看不明白,读完之后,仍然是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不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学到了好多的东西。更加了解心理学这门学科。令我对这门学科有了好多的兴趣。

认知心理学10

认知的发展


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增加:


A.研究发现,短时记忆广度在3岁时为3.91个,4岁时5.14个,5岁时5.69个,6岁时6.10个,7岁时6.09个。


B.帕斯柯尔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这种能力叫做M空间(记忆空间);他发现3岁儿童只能在一个时间内处理1个信息单位,5岁儿童能处理7个信息单位。


2.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A.幼儿时期,无意识记忆占优势。


B.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忆和追忆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与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也在发展。


4.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形成:


A.5岁之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


B.开始对元记忆又初步认识(弗拉韦尔、元记忆包括记忆主体、记忆任务和有关记忆策略等方面的认识)。


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A.具体形象是主要特点,且引发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


B.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C.语言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A.三山实验


B.守恒实验,5-6岁转折期,8岁获得守恒概念


C.类包含实验


3.随处概念的掌握:包括最初的词、概念、实物、数(2-3岁和5-6岁是数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年龄)和类概念(维果茨基,幼儿出现链概念;皮亚杰,主题概念、链概念、充分必要特征基础上的概念三个阶段)。


4.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


心理理论


1.含义: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一般认为,对心理状态的成熟认识是建立在信念-愿望系统之上,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完成错误信念任务;6岁以后儿童才能正确理解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即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


2.经典研究范式:错误信念任务。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具体测试任务有意外转移任务和表征变化任务两种。


3.影响因素:早期的社会交往;假装游戏;语言的发展;心理状态问题的探讨。


4.理论解释:


A.理论论


B.模块论


C.匹配轮


D.拟化论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黄金备考期里,希望各位考生都能掌握更加高效、科学的备考方法,将知识运用的游刃有余。预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取得理想佳绩!

认知心理学11

摘要

文章从《心理学报》近五年关于注意研究的热点问题入手,对近五年注意方面的相关研究做简要的梳理。近五年来心理学报上刊登的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研究热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另一个是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工作记忆;偏向竞争模型;注意偏向;注意警觉;注意维持

1引言

为了解近年来关于注意的研究趋势,收集整理了从20xx年到20xx年(已发表)《心理学报》上共发表关于注意的研究论文24篇:其中9篇是关于工作记忆或记忆与注意之间的研究;6篇是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2篇是关于空间注意的研究;7篇为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

工作记忆与注意是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工作记忆涉及对信息的加工、暂时性动态存储和执行控制等核心认知过程;而注意则是外界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通道控制机制,二者的结合构成了信息加工系统的中心环节

根据前人的研究,工作记忆一般被认为兼有对信息进行短时存储和加工两项功能,因此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也有两类:一类信息处于静态存储中,等到需要时再加以调用;另一类信息则处于被注意和被访问的状态,随时准备用于进一步的加工。有学者指出存储和加工这两种状态是通过对记忆中特定子项的选择性注意实现的,在工作记忆系统中存在这样一个核心区域——注意焦点。

注意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注意早期的一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听觉注意,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双耳分听任务进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关于注意的研究方法也发生很大的变革,尤其是认知神经科学方向。

近年来注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工作记忆的交互作用及注意偏向上。有关工作记忆方面的研究及争论焦点主要是: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怎样引导?在注意偏向的研究方向研究焦点主要是:不同条件客体对所产生的注意偏向现象是由于注意警觉还是解脱困难所导致?

2研究热点

2.1注意与工作记忆

关于工作记忆能否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主要有以下两种取向:

认为工作记忆能够引导视觉注意的选择,支持的理论有视觉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该理论模型认为个体存在两种注意控制方式:(1)自下而上注意控制,主要受刺激性质(如刺激的特异性和凸显性)的影响;(2)自上而下注意控制,主要受目标与期待(当前的目标、对刺激位置和出现时间的期待)的影响)。而自上而下的注意控制在注意选择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自上而下加工机制实现的途径就是通过激活储存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表征或模板来完成的。(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20xx)因此,工作记忆对于视觉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杨海波,尹莎莎,白学军(20xx)通过研究认为,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目标模板使视野中具有目标特征的刺激自动优先获得注意,结果支持偏向竞争模型。

认为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引导注意控制的方式并不是偏向竞争模型所说的那样,而是比较灵活,甚至某些情况下并不影响注意选择反而有可能抑制注意。

总的来说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2.2注意偏向

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还没有一致看法。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注意警觉:在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而在实际研究中这种争议则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注意偏向产生机制也通常不同。

李海江,杨娟(20xx)关于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角度出发,以大学生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愤怒)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了不同自尊水平个体注意偏向的特点及其内在机制。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效线索条件下,低外显自尊个体对以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高兴和中性,说明低外显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愤怒)的.注意偏向是一种注意的解脱困难;高内隐自尊个体在无效线索条件下,对以高兴和愤怒为提示线索的靶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说明高内隐自尊个体更易受到情绪性信息(愤怒和高兴)的吸引,是一种选择性的注意维持倾向,表现为注意的解脱困难。

杨智辉,王建平(20xx)研究了广泛性焦虑个体在一般情境和不确定性情境下注意偏向的特点。采用点探测注意搜索任务研究了在一般情境下和不确定性情境下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结果表明高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以对威胁性刺激的注意转移困难为主,不确定性情境会让广泛性焦虑个体更容易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中,从而对情绪性刺激尤其是消极刺激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和对情绪性刺激直接的注意敏感性。

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对胖信息的注意偏好的系列研究,表明胖负面身体自我女大学生被试对胖身体信息的视觉注意偏好是注意维持,即注意的解脱困难。

由上述的几项研究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学者们研究注意偏向的方向主要是不同的因素的注意偏向效应产生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3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的两个研究热点外,近年的注意研究还存在以下一些研究取向:

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刘玲,李荆广(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COMT)基因是否也对全脑范围的注意脑区具有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MT基因不仅调控前额叶脑区,而且对形成注意控制网络的多个脑区都有调控效应。这个研究结果提示注意控制能力的个体差异可能部分的来自于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网络的调控作用。黄泽军,钱秀莹(20xx)采用同步判断(Simultaneousjudgment,SJ)的研究范式探讨空间注意梯度是否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离状态下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注意梯度效应,而重合时,注意易化梯度受到一个抑制梯度的影响。这说明,注意梯度分布受到视网膜离心率的影响,而影响方式符合注意点为中心的易化梯度场和注视点为中心的抑制梯度场的双梯度场理论。

空间与注意研究,例如游旭群,张媛(20xx)研究了在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并得出有效提示有助于注意资源的集中的结论。张宇,游旭群(20xx)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关于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注意转移现象,得出了以下结论:对负数的低水平加工可以引起空间注意的转移,然而,是对绝对值的加工还是数量大小的加工引起注意转移依赖于共同参与的其它数字加工产生的影响。

3总结

通过对近五年心理学报上关于注意研究的论文整理、分类,理出近五年注意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注意与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和注意偏向的相关研究。心理学报是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心理学报上的研究热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今年中国心理学界关于注意研究的聚焦点是在于工作记忆与注意偏向。

而关于工作记忆与视觉注意的研究焦点又在于: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及怎样引导?通过对不同研究成果的比对分析对以上研究焦点问题作出如下回答: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引导视觉注意与具体的环境有关,并不是所有的环境下工作记忆都能引导视觉注意;并且即使发生引导作用,注意也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相对灵活积极的与工作记忆发生交互作用。

关于注意偏向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注意偏向产生机制的争论,根据前人的研究通常认为注意偏向的产生机制有两种:第一种是注意警觉:这种理论认为在注意定向阶段,个体对威胁性的刺激更加敏感,注意被威胁刺激所吸引,因此表现出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第二种是解脱困难:威胁刺激影响到注意维持的时间或注意解除的能力,使得注意在这些刺激所在区域停留的时间较长,从而产生了注意偏向。近年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明不同研究对象产生注意偏向的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其他方向的一些研究主要是涉及到认知神经科学和空间与注意。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取向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之一,在许多的认知实验中都会采用到比如FMRI,ERP等研究途径。但是由于文章分类的依据主要是热点与非热点,因此认知神经科学取向在这里不作为主要的阐述对象。

参考文献

[1]宣宾,刘振会,张爱青,孙晓凯,工作记忆中注意焦点转换的代偿机制——来自聋生和发音抑制的证据[J].心理学报,(9).

[2]白学军,尹莎莎,杨海波,吕勇,胡伟,罗跃嘉,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自上而下注意控制的影响:一项ERP研究[J].心理学报,(10).

[3]胡艳梅,张明,徐展,李毕琴,.客体工作记忆对注意的导向作用:抑制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2).

[4]杨智辉,王建平,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

[5]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8).

[6]高笑,王泉川,陈红,王宝英,赵光,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4).

[7]翁春燕,陈红,朱岚,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基于目标矛盾理论模型[J].心理学报,(5).

[8]刘玲,李荆广,宋宜颖,刘嘉,COMT基因对注意控制神经基础的调控效应:影像遗传学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学报,(4).

[9]黄泽军,钱秀莹,.视网膜离心率影响空间注意梯度分布[J].心理学报,(10).

[10]游旭群,张媛,刘登攀,仿真场景下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中的注意分配[J].心理学报,(7).

[11]张宇,游旭群,负数的空间表征引起的空间注意转移[J].心理学报,(3).

认知心理学12

①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对记忆进行分类的方案,其中一个分类方案就是把记忆分为 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在我们的一生中,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许多事实。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联合国总部在美国等等。我们还储存了许许多多关于过去经历或事件的记忆。例如,早餐我喝了牛奶,昨天我听了一个令人兴奋的讲座等等。这种对事实、事件以及它们间相互关系的记忆被称为陈述性记忆。

②非陈述性记忆又可进一步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非陈述性记忆是由非联合型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形成的记忆。第二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的记忆,它指的是:如果你在某一场合无意识地看见或听见过某一刺激的事,这一刺激以后再次出现时,你辨认出它的速度会明显加快。第三类非陈述性记忆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形成的记忆。第四类非陈述性记忆被称为程序性记忆。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学习一些运动技巧,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学习弹钢琴、骑自行车、系鞋带等等。这些关于技巧或习惯的记忆就是程序性记忆。

③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第一个明显区别是: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陈述性记忆,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而非陈述性记忆则不行。但是,不通过有意识的回忆,我们照样可以操作已经学会的技巧。例如,你也许不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记忆的陈述性部分),但当你踏上自行车后,你立刻知道该怎么操作了(记忆的程序性部分)。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另一个明显区别是:陈述性记忆容易形成也容易遗忘,而非陈述性记忆通常需要多次的重复和练习,但一旦形成则不容易忘记。想像一下记忆某次旅游时的情景(陈述性记忆)和记忆如何滑冰(程序性记忆)之间的不同,你就容易理解这两类记忆之间的差别。

④因此,记忆有着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记忆在不同的脑区形成,并在不同的脑区储存。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12.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2分)

1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其中一个”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1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填写下列表格。(3分)

15.阅读第③段,概括“非陈述性记忆”的三个特点。

答:① ②

16.根据上文内容及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为文章结尾处补写句子。(2分)

脑的特定部位受损 , 。

参考答案:

)12.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对两个即得2分)。 13.不能,因为“其中一种”表示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不止一种分类方案,去掉就不准确严密了。(2分)

14.①非陈述记忆 ②启动效应的记忆 ③联合型学习形成的记忆 (3分)

15. ①不能通过有意识的回忆获取记忆 ②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被记忆的内容 ③需要多次地重复和练习,但一旦新城就不容易忘记。(3分)

16.将影响某种类型的记忆形成,并影响相关记忆内容的储存。(意思对即可得分2分)

认知心理学13

引言

钢琴是音乐领域的乐器之一,是辅助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对音乐表演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其中钢琴教学便是音乐表演专业的诸多教学内容之一。由于钢琴在我国高校的成熟度不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心理学生应用,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掌握,有利于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所心智处理,包括思维、决定、推理、动机的心理学科,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1]。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一个方面:(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4)产生式系统。认知心理学企图把全部认知过程统一起来 ,它认为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现象是交织在一起的 ,对于一组现象的了解有助于说明另一组现象[2]。

二、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

首先,钢琴教学模式不够成熟。高校各专业教学中,钢琴教学并不普遍,多数高校目前为止还未开设钢琴教学这门课程。因此,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成熟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次,钢琴教学的水平有差距。我国的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教师之间的.专业素质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师拥有不同的教学理念,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导致学生在接受钢琴课程教育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差距比较明显。

最后,钢琴教学方式存在问题。高校钢琴教学中,有的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有的教师更多关注技术的应用,无论是注重知识灌输还是关注技术教学,都没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导致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割裂开来,学生的能动性和兴趣出现下降。

三、高校钢琴教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应用对策

高校钢琴教学的现状并不理想,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影响钢琴教学的效率,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应用,有助于钢琴教学问题的解决。接下来,笔者根据前文认知心理学的阐述和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认知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应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展开谈论,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听觉认知

对于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而言,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演奏技能,还应当具备较强的敏锐听觉,不具备敏锐听觉的钢琴演奏者,通常演奏的效果不会太理想。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钢琴教学的时候,应当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钢琴理论知识和弹奏技能之外,还要对学生的听觉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听到自己所弹奏出来的声音。学生在听自己弹奏的声音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弹奏的质量进行判断,教学会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调整弹奏,改进弹奏不足的地方,帮助学生扬长补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种技能的教学行为,不要在学生一弹错之后就立即直接指出错误,这样只能让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而要离开教师之后却弹不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觉,让学生能够从内容深处真正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够快速地提升钢琴演奏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知

钢琴表演是一门艺术,钢琴弹奏的音乐作品是有灵魂的,承载这作曲家的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高校钢琴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钢琴弹奏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对所弹奏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4]。大学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尾声阶段,此阶段的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相较于其他大众化的学科而言,钢琴学习中的逻辑思维比较独特,教师必须要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形成较强的逻辑记忆和逻辑分析能力。比如,在教授学生弹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该作品充满了积极乐观和生命顽强的气息,教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作品的背景。又比如,《骑士》是一首非常雄壮和威武的曲子,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弹奏的过程中用心去感受创作者的内心,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再比如,贝多芬的《月光》表达出的是一种安静和静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指导学生表现出沉思的情感和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类认知心理的第一步,只有引起注意,外界的信息才能够被加工处理进入人的大脑并形成记忆。所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5]。注意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选择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并以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作品信息,同时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创建特定的教学环境,转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风格,力求将课堂教学氛围变得轻松、活跃,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应当通过鼓励学生边弹边唱,提高学生学习钢琴的注意力。因为在钢琴弹奏中,手、脚、脑互为一体,相互协调,边弹边唱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避免分神的情况出现。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主要是自我学习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音乐作品各种各样,课堂的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全部的音乐作品不太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对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指导,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给学生布置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学学以致用。在学习完肖邦《小夜曲》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去熟悉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在下堂课时安排学生独自训练,使得学生自己检验自己,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四、结语

总而言之,认知心理学的有效应用,有助于高校钢琴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高校钢琴教学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高校钢琴教师应当加强对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分析钢琴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教学能力,保证认知心理学能够科学地应用于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以及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钢琴知识和技能的消化吸收,提升钢琴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亮.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途径[J].成功:教育, 20xx,12(9):109-110.

[2]劉然华.探究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 28(5):87-88.

[3]周静.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音乐时空,20xx,36(24):143-143.

[4]马文骥.将透视心理之技法--认知心理学融入高校钢琴教学之中[J].北方文学旬刊, 20xx,42(9):184-184.

[5]井源源.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xx,12(3):22-22.

认知心理学14

内容简介

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深度探讨、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在心理咨询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其实,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

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

我想指给你看。

作者简介

陈海贤(动机在杭州)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

在知乎专栏撰写“幸福课”专栏,共有480491位关注者,是知乎20xx年第一届盐Club荣誉会员。

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编辑推荐

1、知乎480491位用户关注,220次回答,346842次赞同认证。陈海贤老师(动机在杭州)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娓娓道来的温暖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2、这是一个我们被不断推着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被教会关注更多的是“成功”、“逆袭”,以及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收益,以至于我们每天都在拼命奔跑,生怕自己不够好,生怕别人比自己好。很少有时间有精力去想想“幸福”这件被忽略的“小事”。我们忘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成功背后实际上应该是自我内心的感受,否则欲望永远没有尽头,我们永远处在匮乏之中。因为只有与自我和解,才能真正的和这个世界和解。

3、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远方是诗和田野,还是逃离当下的幻觉?该选择自我接纳还是不甘平庸?该如何结束,又该如何重新开始?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惑,那么你需要打开这本书。

4、都说“如果她涉世未深,带她去看世事繁华;如果她历尽沧桑,带她去坐旋转木马”。这本书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年龄,正在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在里面看到属于你自己的影子,找到你想知道的关于“不完美人生”的幸福答案。

目 录

1、假想的自我与真实的成长

你有没有这样的“名校学生病”

假想中的完美自我

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

成长中的关系

像一棵树一样成长

2、更大的世界与眼前的生活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后呢?

远方是药也是病

琐事就是我们的道

过程本身也是目的

我想去远方,把人生格盘重来

3、理想与平庸

接受平庸的那一刻

就承认自己是个废物好了

迷茫是艰难所在,也是意义所在

你是在努力,还是在模仿努力

你爱的是兴趣还是兴趣背后的成功

4、匮乏与不安

钱的匮乏始于爱的匮乏

为什么宁要宏大的计划,也不要微小的进步

正是对爱的匮乏,加剧了孤独

接纳多少匮乏,就有多大自由

越匮乏,越纠结,越完美主义

怎么摆脱匮乏的心理模式

5、接纳与改变

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

弃疗的别名是接纳自我

带着问题前行

“我控制不住地贬低自己”

哪怕痛苦,也要让生活正常运转

6、拖延与不拖延

拖延症是心理问题还是社会现象

拖延症是一个提醒

怎么就拖延了呢?

把我们从拖延的泥潭中拯救出来的,是爱

自我管理的本质是自我谈判

“看脚下”也许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道理

7、敏感与内向

敏感内向者有更敏锐的雷达

外在的差评内化成了心里的不安

“敏感内向”的标签承载的是自我怀疑和不安

敏感内向者需要改变吗?

我是怎么变外向的

8、爱与孤独

如果你也有“不完美的父母”

成为自己的教养者

关系越亲密,越需要边界

孤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

爱别人,是加强自己的方式

9、空虚与意义感

有一种病叫“没有感觉症”

避开了生活的麻烦,也避开了生活的快乐和意义

真实生活的质感

不被教条所困,也不从生活中逃离

10、结束与开始

为什么结束这么难

这一年,我所经历的最大转变

成为自己意味着什么

认知心理学15

【摘 要】认知心理学关注学生认知的需要,当知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关时,学生更趋向于主动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把生活的实际和化学知识联系起来,适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习更有效率。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认知需要 知识呈现

学生更乐于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将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知识如果能够联系生活,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改善。而学习动机的培养恰好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更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科学服务生活的素养。

化学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思考,而且化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了,学习效果自然就会提高。

例如在讲铁及铁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由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铁会导致的缺铁性贫血导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药品说明书,让学生得出药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据药品说明中的“本品与维生素C共用效果会更好”引发疑问,进而与学生共同探究二价铁的化学性质。从二价铁的价态出发,对二价铁的.还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检验药品是否变质等进行探索,由点到面,铺开知识的网络,学生能够将所学过的Fe、Fe2+和Fe3+相互转化的方程式回忆起来,教师替代学生总结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其中的本质,即低价态的Fe到高价态的Fe3+需要强的氧化剂来氧化,弱的氧化剂能将Fe氧化为Fe2+,相应的,高价态的Fe3+要变成低价态的Fe,就需要强的还原剂来还原,弱的还原剂会将Fe3+还原为Fe2+,最后再回归生活,用二价铁的还原性(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以防止二价铁被氧化)来解释药品说明,升华情感。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服务于生活。

教师在归纳知识网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回忆之前学过的铁与铁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方程式时已经造成了思维的负荷,若让学生继续完成化合物转化之间的本质关系,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加重,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替代学生完成知识脉络的梳理,学生会有“白鹭立雪,智者见白”的感觉,因此,教师替代性策略是在学生自身归纳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困难的时候进行的。教师在讲氯气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漂的使用说明书,巧妙地将课程转变为对漂性质的探索,由点切入面,回到氯气的基本性质上,其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导入――由点出发,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思考并提出学过体现物质性质的方程式――教师归纳知识网状结构――解释物质作用于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许多教师讲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时,一般是从硫的价态出发,通过低价态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具有氧化性、中间价态既具有还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讲授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过程,完成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知识的转化运用到酸雨的产生之中,此时的知识呈现逻辑是:物质结构――物质性质――知识运用。这种教学方案相对保守,当然也能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师则先将酸雨的危害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继续和学生探讨酸雨的形成过程,从而将硫与硫的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转化为对酸雨形成过程的探究,总结出各价态之间的转化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来进行的,即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而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质之间转化的本质关系,最后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知识的呈现逻辑是:知识的运用――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化学教学中不乏这种联系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检验醛的方法在检验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苹果变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变色,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释氨的工业合成,食品干燥剂硅胶的运用,日常生活中金属的腐蚀防护等……

以上探讨的仅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化学教学设计,很多教师都有运用到。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导课已经被广泛的运用,而将它贯穿于整个课堂还在继续探索。教师若能够将生活的点滴运用在教学中,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识间的桥梁作用,并为知识的提出奠定应用基础,让学生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张庆林,赵玉芳主编.心理发展与教育.重庆:重庆出版社,20xx.

[2]石敬珠.“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化学教学,20xx(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