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篇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1

利用业余时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余佳鹏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做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还有一点很让我感触:专制型父母,控制有余,爱心不足;娇宠型父母,爱得不理智,控制不足;冷漠型或拒绝型父母,无论从教养方法和教养态度上都很成问题。惟权威型父母是较为理想的父母,当然,这要视儿童所在社会化目标和儿童自身的特点而定。

我的思考:父母儿童个性和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的一言一行,教育方式的细小差别都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改变。很多研究都表明,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养成的原因都与他们小时候的遭遇有关。因此在儿童性格形成的幼年时期,陪伴在儿童身边的时间最多的父母应该有意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为两个维度:控制和爱。专制型的父母,很显然对孩子的控制过多,通常这样的父母按自己的意愿去培养孩子,不会去倾听孩子心声。同时孩子心理的想法无法和家人倾诉,专制的氛围也让孩子做事刻板固执,不喜爱与人沟通,以自我为中心。长久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代沟,甚至是矛盾。娇宠型的父母的最大行为特点就是溺爱。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常常是一家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宠爱一个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舍不得让他们经历风雨吃任何苦。对孩子的每个失败都采取包容的 5 态度,对孩子的每个成长都无休止的褒奖,这只能换来孩子的自满和自私,面对不了挫折和打击,独立性差,永远成不了参天大树。最近频频发生的富二代犯罪案件就反映出现在富二代嚣张,目中无人,应变能力差,冷血冷漠的性格特点,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家庭教育,家长的一再庇护是不是真正对孩子好,是害了孩子。冷漠型的父母不论是在控制和爱上有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个人价值观也都是有问题的。通常这样的父母二人之间也存在问题,例如离异或者是感情不和,对待孩子的时候也缺乏爱和责任,非常冷漠,不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而成的孩子性格往往是非常不健全的,做事极端,敏感多疑,心思缜密,非常独立,缺乏安全感,不容易信任其他人。这样的孩子成人之后对社会的威胁也是最大的,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种报复心理,要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父母教育是一件复杂又重要的事情,必须学会适当控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关怀,例如在婴儿时期就要和孩子之间建立正常的依恋,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作出反应,与婴儿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充满热情、鼓励和温和。

儿童发展心理学读后感2

皮亚杰强调顺应生物自身的脑力发展水平,鼓励顺势而上,教育者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启蒙,他相信孩子在脑部神经系统发展日益成熟的同时,孩子能在教师、家长的引导下发现那些"普遍的真理".莱布尼茨和牛顿都是微积分的创立者,除此之外,大多数第二个发现者都被忽略掉了。关于造纸,各个大陆在过去彼此割裂的时代都发明了纸,但是很快教科书下了比较的结论,中国的造纸水平最高。我们一般只认可最早的,最好的,最经济的。所以即使现在的教育者在谈素质教育,实际上仍是在堆积素材,让普遍的真理看起来穿了一件衣服,等孩子兴高采烈的去发现马甲。不可知论者恐怕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支持者。维果斯基作为苏联唯物主义的心理学家,强调我们发展的高度受到社会历史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先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先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才谈的上发展。也就是说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有可能发现望远镜是近视镜片的叠加,但是即使有了三角几何方面的知识,也未必能发现勾股定理。最后,我想问,撇开那些高深的定理,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容忍自己的孩子以"幸运的发现者"来进行探索和发展。大多数的教育乃是功利性质的,强调实用性,我们从灌输到引导已经是进步,但最终也绝对无法容忍孩子再造一个世界。我相信皮亚杰的观点,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高度可能发现一些共同的真相,殊途同归。但是用我妈的话来说,徒弟都是一个师傅带出来的,所以我觉得维果斯基的观点更加贴合实际。其中基础性的概念,我们会最终把基础性概念简化成信息的雪片来保存,忘记曾经是怎样收集到他们的,所以会惊讶小孩子为什么这么愚蠢......我们已经忘记了过去我们是如何掌握它的。就好像代际之间,常常经历过一些同样的事儿,但是在一轮一轮的蜕变之后,留下的只有几个普普通通的道理,而只依靠几个经典的句子不足以支撑起我们整个生活的信仰,仍然需要去实践去内化一些感受,

为什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总是很多隔阂,也正是因为他们忘记了曾经的自己,而很多年轻人又去张扬的姿态去招呼未来的自己。所以断言未来和否定过去都成了一场无休无止的纷争。关于一个记忆的多维度的理解会出现在生命中的各个角落,引起不同的共鸣。可以称之为3d记忆。又比如成年之后再去读这类研究儿童的文章,会发现很多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发现自我的过程。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差不多在15、16岁就已经定型,在这之后只是不断的客观化的过程,从围绕自我,到逐渐接纳客观世界的多维度的.发展规律,所以说我们始终都在成长,都在更加贴近现实。智力最初的发展只是单向的维度,比如从高度来比较,之后发展到面积的比较,再发展到体积的比较。成年时候,我们需要做的还是多维度的思考问题,全面的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看起来更像是情商的发展,实事上仍可以理解为智力的进步。很多人成年之后严肃性阅读量会骤减,这并不是坏事,教科书可以丢弃,投身生活的大舞台可能是最好的出路,因为现实生活可以使人认识到更多的维度。实事上,书本和知识的更替,需要自我的供给了,也就是自我选择。如果不选择,就越会发现它们教条的很,死板的很。所以你会错怪书本充斥着不灵活和假象。还有很多很多的书躺在哪里,只不过无人问津。我欣赏维果斯基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说对于陌生的领域,我们仍会沿用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从感性到理性,而不尽是像皮亚杰所说的,完全内生化的思考。尽管我们更多的通过语言这种工具区构建知识的内涵,但是本质上,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具象化的内容、丰富的例子来作为入门。

图片还是书上的图片,只是换了个展示位置。既然那样还不如直接看书上的。我觉得既然准备了ppt就改多一点补充性的内容,尤其在图片上。可能我这个落后地区来的人已经习惯了吧。看其他同学的博文,每个人都在认真自己的认真,感受自己的感受,要评论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实。每个人写出自己的切实感受,给我印象深的是周俊艳同学,她的感想我觉得太细致了,学习就该有她那样的态度才好。我得向她学习实验课呢,是提交以及对视频的再剪辑。那天有点匆忙,因为出了点小状况,因为我忘记把素材带过去,又回宿舍取了一回,但是还是有一些东西不能用了,只能用学校机子上的一点东西,很遗憾,成品不咋样。也怪我们之前没把作品发布,我当初想的是让姐妹们一起再商量商量在发布,但结果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