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职业的作文合集四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职业的作文合集四篇

职业的作文 篇1

妈妈性格直爽,做事认真,还爱抱打不平,所有的心情都表现在脸上。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妈妈带着我正要去广场上打羽毛球。就在我们迈出家门的前一秒,突然“丁零零……”的电话铃响了,我们的心情一下子落了一半。再看看是谁打来的,完了,今天是不可能出去了,原来是妈妈学校的校长。妈妈的脸上的表情瞬间晴转阴,妈妈极不情愿地接通电话,只听到妈妈只用一个字回答“嗯、嗯”,语气是那样的无奈和不情愿。

在妈妈接电话时,我拿起乒乓球拍,对着影视墙“乒乒乓乓”的打了起来。正打得起劲时,妈妈大吼一声:“别打了,再打就把拍给你扔了!”这声音犹如晴天霹雳把我吓得呆如木鸡。

我低声问:“怎么了?”妈妈愤愤地说:“星期天也不让人闲,还得让先写个材料再到教育局取个材料。”我也不敢多问,怕她一急揍我一顿。

我妈妈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找材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材料弄好。我和妈妈一起到教育局取材料,一路上妈妈黑着脸,我也不敢吭声。这时,一个温柔的声音打破了这尴尬的气氛。原来是妈妈的同学,她见妈妈的脸色不对,就问发生了什么事。妈妈愤愤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阿姨听后也很气愤,抱怨了几句,接着开始劝起妈妈。听了阿姨的劝解妈妈的脸色有了好转。阿姨随即邀请我们去参观她的新家,我们欣然答应了。

在去阿姨家的路上,妈妈发现路边停放的宣传车打着“新弛”电动车。妈妈说:“这电动汽车谁要哩!”我不解地问:“怎没人要呢?”“你看新弛的‘弛’是松弛的‘弛’,这车跑着跑着是不是没劲了,我觉得应该是奔驰的‘驰’。”妈妈疑惑地说。我说:“是不是他写错了?”阿姨说:“你们看他店门上的牌子是‘新驰’不是‘新弛’。”

真像妈妈说的那样,原来这两字真的像一对双胞胎,但是意思却是天壤之别。看来以后我写字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了,不要犯类似的错误。

我们犹豫了一会儿是不是要告诉店家,最后一致决定去指出错误。听了我们的话店,家十分感动,她激动地说:“真的是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我请客吧!”妈妈连忙摇摇手说:“不用不用,举手之劳。”我说:“妈你这真是职业病,走哪都要纠错。”妈妈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个周末,我们经历了苦恼、也经历了快乐。在去阿姨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街上景色格外的美。

职业的作文 篇2

在作文课上,当学生初步写完后,我选取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全班学生开展评议和修改。考虑到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保护被评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我采用了“纸条”式的评改方式,让学生写好意见后交到教师手里,然后教师再汇总归纳,对文章进行点评。这样的批改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作文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虽然自己写得不是太好,但是评起别人的作文来却头头是道。这样,通过学生参与批改,在发现别人不足的同时,自己在以后的写作中也会注重改变。

2.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互动,使学生在写作、批改中进步,在批改与被批改中学习。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励每一名学生认真写作,在同学中得到好评。学生批改作文在有效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同时,也纠正了学生作文课上偷懒的坏习惯,使每一名同学都能够百分百地投入到写作中。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意识一定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3.保护了学生之间的'友情,使学生敢于批改,勇于说真话。学生在批改的时候能够实事求是地分析文章,增加其批改的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有效的批改可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进而转化为写作的动力。

4.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实现了智慧共享。学生读别人文章、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变成了交流思想、展示阅读积累、学习别人优点、打开自己思路、培养自己良好习惯的过程,他们在欣赏中得到美丽,在期盼中得到收获,在教师的鼓励中得到勇气。当然,学生批改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可以采取小组批改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互评,教师在互评的过程中进行监督、指导。这种做法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群体智慧,实现了智慧的共享,也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时间长了,学生就会适应这种修改形式,参与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作文也越改越好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若想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想写、敢写,这需要有足够的自信心。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基本学科知识都比较差,因此更需要教师培养其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课中细心观察、体会,这样学生写作文时才能有感而发,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教师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选用恰当的评语,指出学生缺点的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的能力,给予鼓励。学生总把写作文视为最难完成的一项作业。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严格要求,就会发现他们的习作优点很少,缺点很多。如果实事求是地写批语,就会让他们有一种失败感,每当提笔写作文时,就会更加惧怕。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只要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感,学生就会大胆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如果……就……”的评改句式。我在学生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无论学生写的作文怎样,字数是多是少,有无错字病句,是否能把话说明白,有无重复啰唆,构段是否合理,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等统统不做要求,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切任其自然。我除了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外,尾批用“如果……就……”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建议。当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有那么多的可圈可点处,又知道了今后作文怎样写会更好,心里就会美滋滋的,会认为自己写的作文是成功的,是受教师欣赏的,因此会少了好多顾虑,放心、大胆地写作,变“想什么就写什么”“怎么想就怎么写”为现实。这正像小孩儿初学走路一样,需要的是亲人的鼓励,是自己的大胆练习,只要有了开始,就有学会的可能,也只有在一次次的反复练习中才学会走路。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教他按照“一二一”的口令去走路,他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好的。写作文不也如此吗?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就是因为教师经常带着挑剔的目光来批改学生的作文。尽管教师每次作文都精批细改,把所有的毛病,如用错的字词、标点符号、各种类型的病句都找出来,甚至改出来,写上提示语,以指导学生应添加哪些内容,删除哪些内容……可是当学生看到自己费“九牛二虎之力”完成的“大作”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批得体无完肤,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失去自信,“作文难写”的认识就会植根于他的头脑当中,很难去掉。这也容易造成恶性循环,使学生越怕越写不好,越写不好就越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作文失去兴趣,对作文的态度也只是应付,不肯再下工夫,更别提写好了。

总之,职业教育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写,激发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善用作文评语去鼓励学生,学生才能不惧怕写,才愿意去写,才能在不断的练习中悟出写的规律,才能学会写。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只有“乐写”才能“会写”。改变了作文的批改方法,可以消除学生习作的畏惧感,学生就会逐渐由“乐写”过渡到“会写”。

职业的作文 篇3

这是一个傍晚,一位女士带着自己的孩子走到亚太公司的花园内,看样子这位女士好像在教训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在不停的哭。她立马拿纸巾去擦孩子的眼泪,擦完了便往地上一扔。旁边有一个穿着像清洁工的老人慢慢的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这位女士随手扔了几张,老人都慢慢地捡起。可是这位女士却变本加厉,她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好好读书,你也会和他一样。”

就在这时旁边的一位经理忍不住了。

“这里是亚太公司职员才能进入的。”

“我就是这个公司的主管。”这位女士不屑地说。

这时那位经理突然对那位老人说:“总裁,您的车准备好了。”

那位女士惊奇地问道:“他就是总裁?”

老人说:“是的,我现在就解雇你。”他临走前还对孩子说道:“以后千万不要无视任何职业。”

那位女士呆在那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里总裁向我们表达着一个精神——身边每个人都有他的对世界的贡献,所以千万不要无视任何职业,哪怕是个清洁工。

职业的作文 篇4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

‘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