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使其适应将来的专业实践需求、岗位需求及自我发展需求。结合多年课程教学经验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原则和改革方法。

多媒体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1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面向济宁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如今,多媒体技术已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高校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又能创新性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解决工作中具体问题的人才尤为重要。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要。结合这一目标,分析该课程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课堂环境目前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采用课堂讲授与学生上机练习结合的方式。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必然限制创造性思维发挥。上机练习被作为发挥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在这一环节中又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学生在上机课上主要完成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单一型任务,实验目的以验证为主,缺少从整体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软件独立完成复杂作品的锻炼。第二课堂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仅凭课堂的传授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是拓展学生视野、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自身也非常希望能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比赛和社会实践,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目前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比赛和实践支持还远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教育许多多媒体技术如三维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都涉及与艺术设计有关的内容,社会对多媒体作品艺术性方面的要求普遍提高。多媒体技术集技术、艺术与创意于一体,其中技术为本,艺术为魂,创意为根,三者有效的结合才构成一个合格的多媒体技术人才[1]。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没有适当的机会接受专业的艺术素质教育、创意方法教育,导致制作的作品缺乏美感和创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限制了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自己缺乏艺术素养,做不出好的作品,成为影响许多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原因。

2课程改革原则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加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组织策划能力的培养。抓住重点,把握热点,激发学生兴趣点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首先了解学生对哪方面的知识感兴趣,容易接受哪种教学方式,以及学生想通过该课程达到什么目的。例如:在教学内容上,学生对图像和动画方面的多媒体应用技术感兴趣,可以适当增加这部分课时,扩展有关知识;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希望课堂上能多讲一些实用、有意思的案例,教师可以将有关的知识点融入效果生动的案例中讲解;在学习目的上,学生希望通过该课程学习一些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课程的侧重点应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关技能比赛和社会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应用为主的课程,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多媒体技术基本原理、多媒体硬件、多媒体软件应用三部分。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前期基础课程中已对前两部分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多媒体软件的'具体应用则接触较少,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教师要在注重学生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突出应用能力锻炼,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好的多媒体设计作品除了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还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艺术性。尤其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逐渐深入,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多媒体作品的设计者,既要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多媒体产品的功能,还要以创新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艺术美感,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增强其推向市场后的竞争力。在这种现状下,高校非常有必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将计算机科学知识与艺术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组织策划能力,适应岗位需求一个多媒体作品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计算机操作,而是一个系统、规范的应用系统设计[2],有规范的流程,它包括了前期的需求分析、设计策划,中期的素材搜集、详细制作,后期的集成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针对中期制作的部分,同时要关注其他流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计划地去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其把握全局、组织策划的能力,更适应社会中工作岗位的需要。

3课程改革方法

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第二课堂五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改革教学方式——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根据具体的课程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解事先准备的案例,而是结合知识点,设立体验情境,向学生介绍作品的目标用户、功能、用途等具体情境,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设计建议和用到的技术要领,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完善设计,制订出最终设计方案,然后由教师讲解具体的制作方法、步骤以及涉及的一些艺术理论知识,将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最终完成作品。也就是说情境体验式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设计课堂内容,教师在与学生互动体验的情境中完成课程任务。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对不同观点、不同技术手段,教师以欣赏姿态进行启发性的引导,最好请学生自己实践探索[3]。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去进行基本操作,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问题、设计作品,强化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增加互动交流教学内容上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开设互动交流形式的作品欣赏课,适当增加一些与多媒体技术联系紧密的相关学科内容,如艺术理论、摄影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一些获奖的摄影、设计作品,与学生一起分析获奖原因、作品特色、制作方法、设计风格和趋势等,这样既能拓展创作思路,又能提升艺术素养。互动形式的交流与探究是激发潜能、迸发新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课程形式和内容改革的重点。改革实验教学——以创作型实验为主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将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的上机课改变为以创作型为主。作品创作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好实验课程要完成的项目任务,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时间,去主动获取设计素材和一些技术知识。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所学知识点,按要求进行原创作品设计。教师利用上机课随时检查作品设计制作情况,有针对性地给出修改建议,进行技术、艺术方面的指导,辅助学生完成作品创作。作品完成后集中进行作品点评,先由学生进行讲解和答辩,然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交流经验,教师则根据学生作品和学生相互交流的情况给出一些启发性的建议,由学生完善作品后提交实验结果。改革考核方式——以作品创作为主考核方式以学生作品创作为主,教师给出作品创作的主题、设计要求、技术要求、提交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具体题目、制订设计方案、收集整理素材、编辑制作作品等。作品创作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创作,二是期末综合作品创作。每一课程阶段的作品主要针对某一项多媒体技术,期末作品创作则对学生要求较高,既要进行方案设计,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完成作品创作,在考核成绩中所占比重较大。成绩评定标准主要是作品的整体创意设计、各项技术运用效果、整体艺术效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即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综合性四个方面。拓展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4]。目前学科竞赛种类、级别繁多,教师搜集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参加,对于基础类竞赛项目,团队成员尽可能兼顾高、低不同年级学生;对于综合类、创新类竞赛项目,尽可能吸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年纪的学生。教师要充分与学生沟通,加强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贡献自己的思想,了解他人的学习方式[5]。学生通过参与竞赛的整个过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能锻炼和提高自身的整体策划能力、应变和沟通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校园环境,鼓励学生成立兴趣小组、社团,并以此为平台应用专业知识组织、策划校园数字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主动研究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新情况,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了解社会对创新实践能力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望秀,谭敏生,汪凤麟.地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生态化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3(4):89-91.

[2]龚沛曾,李湘梅.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2-255.

[3]陈婕.《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59-160.

[4]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5]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