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服装生产流程复习

  服装生产流程设计复习

第一章绪论

有关于服装生产流程复习

思考:服装工业生产与家庭单件制作有何区别 ? 准备过程(确定生产能力采购人员技术)生产过程(协作工序-流水线-裁剪-缝纫-整烫)缝纫设备(专机工序高速)品质标准(检验质量稳定) 一、1.服装设备发展趋势

高速化。省力,机械化,自动化。电脑控制程序化。 2.双向转移:即服装生产结构中,知识密集部分向高层次国家转移,劳动密集部分向低层 次国家转移. 二、服装厂特点

1.投资少,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2.占地面积小;3.劳动力密集;4.耗能少,无三废,无污染;5.培训容易;6.经营风险大。(产品质量、库存) 三、服装生产方式及特点

四、成衣生产工艺流程 准备工艺流程-裁剪-缝纫-整烫 五、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控制 构成要素:人员-物质-技术-资金-信息 服装生产管理方法和特点 PDCA循环法

不断循环-大套小-上升-循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第二章 服装生产准备

1、材料准备原则:适时适质适量适价适地

2、检测目的:便于采取相应的工艺手段和技术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及材料的利用率

3、伸缩率:织物在受到水和湿热等外部因素的刺激后,纤维从暂时平衡状态转到稳定的平衡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伸缩,其伸缩程度就是伸缩率。——作为样板设计中长度和宽度缩放的依据

4、湿热伸缩率:指织物在水浸喷水干烫湿烫等加工处理中产生的伸缩变化。

去除布匹的头尾两端1M以上,取50CM长的布料,除去两布边,记录好长度和宽度数据,不同工艺给湿熨斗往复熨烫干为止晾干后测距

5、水浸伸缩率:1m no布边50见方60℃15分钟室温晾干

6、缝缩是指织物在缝制过程中,由于缝针的穿刺作用,缝纫线张力及线迹结构作用,布层的滑动及缝纫线挤入织物的原因,是材料产生横向或纵向的变化现象 布端1M布边10cm经纬纱各不少6平整无疵50×5标记两块重叠不用手送规定缝制要求测下层AB均 7、影响缝缩率的因素:材料特性,缝线张力,线迹结构,压脚压力

8预缩整理目的:消除服装材料加工过程中造成的不稳定状态和其他疵病,将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事先剔除,以免造成成品服装的质量问题。

预缩:用物理方法减少织物浸水或受热后的收缩,以降低缩率的工艺过程

自然预缩,湿预缩,热预缩,蒸汽预缩

整理:对材料在检验中发现的疵点和缺陷(如缺经、断线、纬斜等),进行修正和织补,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 织补-污渍去除-整纬

9样品试制目的:了解产品特征,摸索和总结出一套符合生产条件、保证产品质量、科学合理高效的生产工

艺及操作方法;总结设计出一系列生产技术文件,指导大批量生产。

10小批量试生产存在的问题?

数量少,问题不易被发现,如协作协调问题

生产线属于抽样而得,不能代表整个车间的生产水平,可以中批量试制解决。

试制时需注意的问题严格按照样品的样板进行裁剪-按照设计要求及工艺规定进行制作-核对原辅材料的规格、品种、色泽;未经同意不得擅自修改样板、裁片及改变操作工艺。如确需修改应经设计主管人员同意并作好变更记录

11技术记录收集:原材料-工艺技术资料-实物标样 12数据测定:工时-材料消耗-工艺技术参数

13材料消耗:自然-缩水-疵点-色差-裁剪-残次品-特殊面料-其它

14估算用线量:比率-缝线定长-缝迹定长

15装箱单设计:计算总箱数/单尺码在单箱中占件数/平均分配件数及需补足件数/余数分配/余处理

第三章 服装裁剪工艺 第一节 裁剪车间简介

1裁剪内容:设计排料图/画样/拉布/验片/打号/捆扎 2裁剪方案制定(分床)就是根据生产任务和生产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出裁剪床数、铺料层数、套排的规格件数的工艺设计过程。

3裁剪方案的合理制定是裁剪工程顺利完成的前提,不仅为各工序提供生产依据,而且可以合理利用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面料的利用率,降低面料的成本。

4裁剪原则符合生产条件(床数-铺布层数-长度) 节约面料

5节约面料的方法?采用套排、铺料时按严格工艺要求进行操作、铺料时布匹尾端的正确衔接或采用两个排图混合铺料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发挥裁剪机的效率,尽可能减少床数尽可能机械铺料折叠铺料

6裁剪方案的内容:铺料层数的确定:裁剪设备的加工能力、面料的性能、工人的技术水平、布头、尾与余布的损耗-套排件数和铺料长度的确定:裁床长度的限制套排件数达到一定标准后,面料利用率不降反升套排件数越多、长度越长,接匹可能性越大,排料难度越大尽量减少接匹裁床数的确定:裁床数取决于套排件数、铺料长度和铺料层数

7排料,又叫排版,就是依照裁剪方案、规格精密编排,以最小的面积或最短的长度将所有纸样画在排料纸或面料上。

8排料的原则经济性工艺性设计性

9打号是把裁好的衣片按铺料的层数由第一层至最后一层打上顺序号码。

目的:避免同一件服装上出现色差;避免裁片顺序混乱,保证同一规格的衣片缝合在一起

共七位数字,最左的两位数字表示裁剪的床数,三四位表示规格号,最右三位数字表示层数

3.打号要求:打号颜色、打号位置、绒面面料的打号、粘合衬的打号、复核 二.捆扎(了解)

遵循方便生产、提高效率原则,裁片分组要适中;要符合缝制工艺程序;主、附部件规格要符合;不能打乱编号;包扎整齐、牢固;吊好标签 标签内容:裁片的名称、床号、规格、件数等

 第四章 缝制工艺

1缝制工艺的特点:缝纫车间内用人最多,用机最多,占地最大,耗时最长/缝制各工序联系紧密,劳动协作性强/生产组织变化大。 2缝针结构:针柄针杆针尖

3针迹----缝针穿刺缝料时,在缝料上留下的针眼。 线迹----缝制物上两个相邻针眼间所配置的缝线形式。

它是由针迹、线数、线迹结构、线迹密度等所构成的。 缝迹----多个线迹连接成为缝迹。

缝型----一定数量的布片和线迹在缝制中的配置形式。缝针、缝线和缝料是构成缝型的三大要素。 4缝纫机的基本工作机件机架台板机头

5线迹的作用保护/加固/装饰、美化/其他钉扣锁眼 6缝口--服装上衣片与衣片相结合的部位。

缝口强度—指缝口的牢固程度。一般指垂直于缝口的作用力。

缝合效率—指缝口强度与构成缝口的面料强度之比。一般要求85%左右,棉织物控制在75%左右。 可缝性----指服装材料能够适应机械的高速加工作用,并能够按照加工制作的要求,不受到损伤的性能。要想获得良好的缝制质量,必须要保证服装材料具有良好的可缝性。

7缝口皱缩是指缝料经过缝制加工后,沿缝口产生的变形现象。缝制过程中产生、穿用过程中产生、由于缝料性能差异产生

防止措施:利用缝制机械的作用减小张力,降低送布牙高度,机针不宜过粗,压脚压力适中,适当降低车速;根据面料性能,合理选择面料和加工工艺;提高操作技术或采用自动化程度高的机械。

8生产过程组织的原则:连续性-平行性-比例性-均衡性/节奏性-适应性或准时性

9JIT准时生产制要求全过程各阶段都要具有高水平的质量、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以及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准确预测。它必须是一个没有中断倾向的系统,根据产品品种及其所能控制的数量范围而具备柔性,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一个使材料平滑迅速地流经整个系统的和谐系统。

10生产柔性生产线对生产变化的适应能力

11如何增加?通过减少转换时间减少停工期/对关键设备采用预防性维护措施,减少故障和停工期/使员工具备多项技能,一旦出现瓶颈而相关工人不在时可以互相帮助;教育工人掌握设备调整方法和小的维修技术/由许多少量生产容量和小型工作单元组成的系统,更易临时转换和增减生产容量/为重要客户预留生产能力

“浪费”过量生产、等候时间、不必要的运输、存货、加工废品、低效工作方法、产品缺陷 12生产单位的组织原则----工艺专业化

将相同的设备和同工种工人放到一个厂房或一个区域内。

优点:相同或相似的设备集中在一起,能充分利用设备能力和场地;对产品的品种变化的适应能力强;工艺上专业化程度高,便于管理。

缺点:产品加工线路较长、运输点多,物品搬运的辅助劳动量大;生产过程中停留、等待时间多,生产周期长;各生产单位之间协作关系较多,管理工作量较大。

13生产单位的组织原则----对象专业化

按产品品种划分生产区域,即一个产品的全部或绝大部分工艺集中在一个生产区域内进行,通常称之为封闭式车间生产。

优点:可缩短加工路线,减少物品搬运的辅助劳动;可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中断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可简化各专业车间之间的协作,便于生产管理。 缺点:设备布局相对比较固定,对产品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在生产任务不饱和时,不能充分利用设备和工作场地;工艺及设备管理较复杂。

14生产过程的时间

组织目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尽量减少无效时间,以缩短生产周期。

产品生产时间的构成:作业时间多余时间无效时间 15生产工序在时间上的结合------产品在工序间的移动方式①顺序移动②平行移动③平行顺序移动

16选择移动方式应考虑的因素1.生产类型2.生产任务的缓急3.车间生产组织形式4.

工序劳动量大小和零部

件重量5.改变加工款式时,调设备所需工作量17工序是指由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场地上对同一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生产环节。它是组成生产过程的最小单元。

18工艺阶段指按照使用的生产阶段的不同和加工性质的差别而划分的局部生产过程

19流水线生产是指劳动对象按照一定的工艺过程,有规律地通过各个工作地,并按统一的节拍完成工序作业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20组织流水生产的条件产品有一定的批量,使流水线能固定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产品结构和工艺操作要相对稳定;生产工艺过程能够划分为若干个简单工序,而且这些工序能适当地进行合并或分解。

21单件-优点:投资少灵活性高管理容易;缺点工人成本高质量稳定性差生产效率较低。

粗分工艺生产灵活性好管理较易;设备高度专业化不够效率偏低周期较长占用资金时间长

细分:机械专业化程度高效率产量高质量好稳定生产成本低;管理难应变差灵活性差投资成本较高 22课桌式流水线按制作服务的工序流程排列工位和设备,每个工位完成一道工序,各工位顺序协作完成整件服务的缝制。特点:机台位置较为固定,适合于款式变化较小、工艺较为简单、工序少、批量较大的服务生产;机台排列整齐,空间利用率高

23模块式流水线每一个工位称为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通常由2~3台加工机械组成(也可多至5~6台),则1~2个工人操作。特点机台组织灵活,可根据生产服装款式的要求,很方便地变换模块结构和机台组合;各模块中采用多工序操作,工艺路线短,缩短了生产周期;工艺编排大为简化,提高了工效;要求工人掌握全面的缝纫技术;工时平衡简单容易,有关工序可穿插安排,工时利用率高,生产调度方便。

24节拍是指流水线生产相邻两件产品时间间隔,它反应了流水线的生产率。

25节奏流水线上生产出相邻两批产品的时间间隔。 26工序同期化也称工序的同步化或工序的时间平衡,是指通过技术组织措施来调整流水线各工序的加工时间标准,使之等于流水线的生产节拍或节拍的整数倍。通过对工序的分解与合并,可达到初步同期化的目的 27提高流水线编制效率的措施?减少工作地数量;减少瓶颈工序时间,如提高效率,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等)T/N·λ

28实现工艺平衡的技术组织措施使用高效率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操作方法和工位的布置减少辅助作业时间;通过培训提高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改进劳动组织;进行工序分解或合并使每个工作地的负荷相等或相近;对作业时间长又不能分解的工序增设工作地组织平行作业 29polo衫工序

30工艺卡用途是加工产品的技艺规范细则;是进行品质控制的依据(质量检测标准、工人自检标准)

第五章 服装整理

1整烫三要素:温度、湿度、压力和时间

2包装是在产品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用以保护产品的外形和质量,以及为了便于识别、销售和使用商品,而用特定的容器、材料及辅助物等方式,防止外来因素损坏商品的总称。包装也指为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操作活动。

3包装功能分发/营销/保护/容纳/销售/便利/经济性良好

第六章 生产计划管理

1分类:长期;中期;短期;滚动性

2生产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直接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在一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一定种类的'产品或加工处理一定原材料数量的能力。生产能力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企业参数,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

3影响服装生产能力的因素调换生产品种;生产设备的先进程度;服装原辅材料;产品质量缺陷;劳动组织;生产季节性;企业管理水平

4作业指导时机作业人员之间的技能有差异;工序之间作业人员的调整;款式批量更换

5作业分配要领a.作业员的技能要与所分配的工序加工要求相适应b头道工序要选择具有判断能力、工作稳定人员c.主要工序要分配给技能熟练人员d.缺勤率高的人员尽量安排做辅助作业e.与主流结合的工序要安排注意力集中、而且对前道工序具有判断能力的作业人员f.作业人员之间关系紧张者,尽可能分开安排 6延迟解决加班,使作业进程恢复正常、停止别的作业,补救延迟作业、请示其他部门支援、委托外加工、请示用户同意推迟交货;积极措施:加强控制,尽量早发现延迟、查明延迟的根本原因,明确责任所在、询问和观察责任人员,得到准确的答案后再采取措施、对有关实施措施的结果要负责任、将延迟的措施作为一种业务进行汇报并形成制度,以便作为经常业务进行处理

7作业研究是指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对作业方法进行分析,设计和改进,寻求最佳的作业方法并使之标准化的研究活动.

8目的改善作业工序和程序;改进作业场地的布置和工具设备及缝纫附件的设计;消除一切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疲劳,减少操作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原料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 9浮余率表示浮余动作(作业浮余车间-个人生理-)的发生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10工作研究就是把作业中所有活动加以分类、分析、调查研究,求出浮余率,以供规则作业、改善管理及制定标准作业时间

11标准作业时间是规定作业条件下,用规定的作业方法,具有一般水平技能的人完成某单位作业所需时间

第七章 服装的质量管理

1质量管理工业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所进行的质量调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项工作的总和。

2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在产品形成过程中按照技术标准和工艺要求所采取的技术作业和措施。 3质量控制内容服装设计过程;服装工艺设计;服装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

4数据分析方法直方图;排列图;统计调查表;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因果分析图/鱼刺图;控制图/管理图 5服装跟单是以客户服装订单为依据跟踪服装加工流程,并对服装订单的数量、质量以及交货期负责 6质量管理发展三阶段产品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检

验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7全数检验适应范围精度要求高的产品和零部件如高档西装;对下道或后续工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如裁减排料绱领绱袖;手工操作比重大质量不稳定的工序或产品;批量不大质量方面无可靠保证的产品或工序;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的产品如服装产品的验针;检验容易进行费用较低的产品

8抽样检验适应范围生产批量大自动化程度高质量比较稳定的产品或工序;破坏性检验如材料的拉伸试验疲劳试验等项目;数量多检验时间长的产品和工序如内衣袜子等小件产品;连续体的检验如胶片卷材等不

能开卷检验的产品;客户收货国家或行业相关职能部门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

第八章 服装成本管理

1.产品成本:工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为了设计、试制、制造和销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 2.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根据已经达到的生产技术水平,在正常经营条件下应当发生的成本,是一种预定的目标成本。

3.成本管理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降低成本或维持标准成本为目的,根据成本计算的方法和组织原则将所掌握的成本方法加以灵活运用,推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理化。

4成本管理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

5生产成本三要素材料费/劳务费/制造经费

6成本控制的意义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控制是推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厂内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

7成本控制的内容从成本形成过程考虑(投产前、制造中、流通中)从成本费用的构成考虑(原材料、工资费用、制造费用)

8服装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内容

原材料、生产部、质量、财务部成本控制,引进奖惩制度

9降低成本的方法降低材料成本(降低购买材料的价格或者改用价低的生产材料/严格控制进厂材料的品质/通过合理的排料或对纸样进行外形和规格的修改,减少铺料的失误,提高面料的利用率)降低人工成本(对有关生产人员进行生产技能的训练,培养多面手,以提高工时的利用率,设定作业标准,进行定员管理和控制工资的总额)采用价值工程方法降低成本(完全去除零部件或装饰件、采用高效率的生产工艺方法、找到更便宜的代用品、改进服装工艺的结构) 10成本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额,实际成本>标准——不利差异,反之为有利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