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范文

以往的专业建设中,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改革理论,只是进行几门课程的局部整合,压缩课本的影子一直伴随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训上,也只是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和学时,没有实现真正的工学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范文

  一、电气自动化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主要岗位群是指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等岗位。其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见表1。

另外,许多企业目前采取从业上岗证制度,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最好能够获得电工等级资格证书。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竺伟华

  二、职业能力标准课程体系的构建

1.“双证融通、技能递增”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是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使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直接获得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走出校门即可成为一名中(高)级职业技能人才。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中,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方便。

2.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按照“扎实的首岗 胜任能力、突出的岗位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为基础、构建能力教学为主线,融入职业资格,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包括3大部分: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初级能力课程、专业中级能力课程、专业高级能力课程)、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措施。

(1)依据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和试题库,制订教学计划。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规定学分,将职业培训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2)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以及扩展职业能力的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重点培养技术应用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项目式教学的同时,加强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

(4)校、企深度合作开发课程。校、企应共同建立一套适应职业需求、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高职培养计划和对口课程体系。由企业技术骨干参与,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设置课程体系,使企业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水平较高、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5)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成长规律,应构建“证书引领,项目带动式”课程体系。其基本内涵:一方面围绕培养目标,根据不同时期的能力目标,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目标,科学地选择设计项目,以项目带动教学内容,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结论

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课程构建模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相融合,以专业和职业能力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形成“以证书指导教学”的观念。该课程体系不仅增加了职业岗位的案例和实例,而且改革了课堂教学模式,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