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汇编15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看到过不少让自己印象深刻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汇编15篇)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

建构区总能吸引拥有建筑梦想的孩子。今天的自主游戏时间,又有一群孩子在建构区游戏。昌昌来到诺一身边:“诺一,我要搭个陷阱,你能帮我吗?”诺一爽快地答应了。两人配合默契,不一会儿一个陷阱装置搭建完毕。站在一旁的悦悦好奇地说道:“这像个发射器。”昌昌反驳道:“这是防小偷的陷阱,只要一踩到这个装置,它马上会报警,就像羊村里的陷阱一样,是用来防灰太狼偷能量种子的。”能量种子是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里的剧情,羊村的村民在村长的带领下为保护能量种子而战斗。昌昌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保护能量种子”成了孩子们自主游戏的主题。

经过大家的推举,诺一成了羊村的村长,他立即召集大家讨论,对任务进行了分工。游戏开始了,昌昌先去科学角找来一颗种子,把它当作能量种子放在一个红色盒子里。然后诺一组为能量种子搭建能量房,昌昌组则在能量房外围搭建陷阱。过了一会儿,能量房搭好了,外围的陷阱还没有全部完工。诺一组就又给能量房周围搭了个防电墙,村长诺一则在能量房中放了个像饭盒一样的东西,说是密码锁,需要指纹和密码才能开启能量房的大门。密码只有村长知道,指纹是天天的。这下大家可不乐意了,认为这很不公平。于是村长召开了一次短暂的会议,最后大家用“石头剪刀布”的办法,决定谁拥有使用密码和指纹的权利。游戏继续中,村长按灭了“灯”。“天黑了,天天去查看一下能量房有没有被偷。”没想到天天一不小心碰倒了能量房,大家唏嘘不已,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我走过去对大家说:“你们动动脑筋,怎样才能使能量房造得坚固,不容易倒掉。你们可以考虑一下房子的位置和搭建的材料。”听了我的话,大家纷纷说:“把房子造在墙角最安全,也最稳固。”“用同样大小的大奶粉罐做地基,最稳固。”我说:“好办法,快行动起来。”于是,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干起了活。这时,昌昌说:“我找一颗假种子吧?”“为什么要找一颗假种子呢?”“用来迷惑灰太狼的。”大家觉得昌昌的主意不错,便商量决定把真的能量种子放在红色铁盒中,摆放在能量房的第一层最角落处,把假能量种子放在奶粉罐中,摆放在能量房的第二层。这样灰太狼从上往下找会先发现假的能量种子,以为这就是真的能量种子。孩子们在造能量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搭到第三层时,搬运材料的悦悦汇报说:“村长,长方形的积木快用完了。”孩子们原先考虑到能量房的稳固问题,所以要把它造成一座坚固的方形大厦。现在长方形积木用完了,怎么办呢?大家有了不同的意见,有些孩子坚持要造成方形的能量房,有些孩子希望改成其他形状的能量房。这时,诺一发挥了村长的作用:“一二层已经搭好了,就不要动它了,第三层可以改成其他形状。这样有了一二层牢固的基础,整个房子也会很稳固的。”大家都认同诺一的想法。第三层改成什么形状呢?大家又纷纷找起了材料,在寻找过程中发现半圆的积木很多,就决定把第三层造成圆形的。在大家的努力下能量房基本成型。接着,大家又开始装扮能量房,用圆柱形积木装饰外围,用三角形积木装饰屋顶,创意十足。“为什么没有楼梯啊?”“我们怎么上去啊?”“我们搭个楼梯。”“我们做个手扶电梯。”于是能量房有了楼梯和手扶电梯,东东还在能量房的外围用易拉罐搭了围墙和大门。

能量房搭好了,孩子们觉得还是要有“陷阱”,于是大家又分头搭起了“陷阱”。结果天天组搭了“冰冻发射器”,昌昌组搭了“无线发射塔装置”,东东组搭了“神舟七号”。三组“陷阱”该用哪组呢?有人提议三组都用,威力更大。“如果灰太狼触发了一个装置,其他两个没有触碰到就无法发挥作用了。”我提醒大家道。东东想了一会儿,说:“可以把三个装置连接在一起。”“怎么连呢?”不一会儿村长诺一想到了平时他和小伙伴们玩的多米诺骨牌游戏,“我有个想法,可以用多米诺骨牌把三个装置连起来。”诺一的想法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这样可能不行。天天说:“那就试试看吧。”于是,大家就动手操作起来,经过多次实验、调整,终于成功了。孩子们欢呼雀跃。

这是一次自主的游戏,教师几乎没有介入。从这次游戏来看,孩子的学习是明显的,他们有交流、探索、合作、创造,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探索策略、解决问题,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我想,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积累生活经验,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

班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个体差异导致了他们有着不同的发展,有的能说能唱又能跳,有的只有顽皮的劲不喜欢学习,而有的从不做声,在这个小家庭里,我们老师就是家长,就是妈妈,该如何引导如何教育呢?尤其是一些比较内向,不做声的孩子,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并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不善表现而已。

做早操时,由于要全面观察孩子们,老师所用的小哑铃一直是由站在排头的小米负责帮忙带过来的,小米呢比较聪明伶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任务,我们也喜欢安排给她,因为她可以完成的又快又好,是老师的好帮手。有一次,小米因为感冒请假没来幼儿园,在做早操的时候,又到的哑铃操的时间了,我依旧站在原地等待孩子们那好哑铃就位做操,不一会儿,段春夷小朋居然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时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她平时一直是默默无闻,不管是上课时还是在游戏时,很少听到她的声音,今天居然是她先发现小米没来,而且给我送来了小哑铃,这让我又惊讶又欢喜,然而,这又让我深思,对于像她一类的孩子,乖巧、听话、不顽皮,平时很少会注意到他们,可以说有一些忽视。其实她们也很想表现自己,可能由于胆小,不自信,丢失了许多表现自己的机会,那么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对待呢?我想,还是应该多提供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在不断的尝试中,能找到真我,做个自信开朗的小宝宝。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

我班有一个叫文琪的女孩子,平时总是默不作声地,看着很不合群。我心里也是暗暗着急,心里总是在寻找着帮助他的办法。

一天,文琪的辫子散了,自己在那里扎呀扎呀的,总是扎不好。我走过去:“琪琪,老师给你梳好不好?”她点了点头。我轻轻地把她拉到了我的跟前,让她坐在我的怀里给她梳了起来。

我边梳边问:“琪琪,谁给你在家梳头啊?”“奶奶!”琪琪怯怯地答道。“妈妈呢?”我疑惑了。“妈妈......”琪琪欲言又止。我心生疑惑,没有再问。

下班后,我去了琪琪家,才了解到,琪琪家很穷,爸爸是个残疾人,妈妈是四川人,有点智障,孩子的起居生活都是奶奶照顾。

了解到琪琪的家庭状况后,我第二天又把琪琪拉到我的怀中,亲切地对孩子说道:“琪琪,以后,老师每天都给你梳头好不好?老师就是你们的妈妈!”琪琪红着眼睛点了点头。

从此,每天午睡起床后,我就搬把椅子给琪琪梳头。后来,其他孩子也都想让我梳头,我就让每个孩子都围坐在我的身边,挨个梳理一遍。

现在坐在孩子们中间孩子们梳辫子,已成为我生活的一种享受。其实我并不太会梳理头发,每次给孩子们扎的辫子总是歪歪扭扭的,但孩子们喜欢,我就沉迷不醒。而且它也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触摸孩子的心灵,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因人施教,适时指点;让我和孩子们之间更加信托、感情好、和谐。

每当这时,我们之间的距离拉的更近了。孩子们总是唧唧喳喳的和我说个不停 。

“老师,我妈刚给我买了电子琴!老师,那首歌我会了!老师,我敢走独木桥了......”当然,此时也是我了解他们生活、心理和举行适时指点、鼓励的好时候。“你最喜欢老师啥子?你不喜欢老师啥子?你最愿意参与哪个活动?你现在睡觉还用妈妈陪吗?......”这些他们日常平凡避而不答的问题,这时就会都争着回答,而且绝没有谎言。就这样,我把每天起床后给孩子梳理头发作为一种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把梳个漂亮的发式作为对孩子的一种赏封,二孩子们也总是高兴地叫我:“刘妈妈!”

看到梳好小辫的孩子一个个满意的回到座位上,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欢愉,此时,我内心里也与孩子们一样幸福。我的幸福也就是在这日复一日泛泛、平淡、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发明新奇、新鲜、新意中积攒起来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

如今,微信等新媒体已进入幼教课堂,很多幼儿园要求教师编写微信,使用美拍、美篇等,记录幼儿园各类活动。有的老师会认为这项工作有难度,要花费许多精力,因此而烦恼或顾虑重重。那么如何有效使用新媒体,才能让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让教师们化"烦恼"为"愉悦"呢?先来看一个案例吧。

陈老师班上有个插班生叫小小,他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平时在操场上,大家都在玩轮胎,他一个人爬攀登架。后来有一次在户外活动中,陈老师抓拍孩子的游戏时,发现镜头里一个孩子在滚铁环,一些孩子在追,其中也有小小,真难得。于是,她制作了美篇《滚铁环的孩子》,发送到班级微信群。小小妈第一个点赞,并留言:"小小进步了,谢谢老师!"这让陈老师觉得自己的付出很有价值。随后,陈老师又从网上下载自制户外活动玩具的图片,并在每张图片后附上制作方法,制作成美篇《你会做吗?》,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一些家长看到后纷纷点赞并留言。小小妈:"老师,我会做沙包,正好星期天我休息,做些沙包给孩子们玩吧。"乐乐爸:"我会做中国龙,谁家里有油壶?我需要8个。"毛毛妈:"那个小推车是用纯净水桶做的,我家里现在不用饮水机,正好有个纯净水桶,我做个小推车吧。"……班上掀起了一股制作户外玩具的热潮,引得其他班级老师一阵羡慕,都来拍陈老师班上家长们制作的玩具,并效仿她的做法,也制作美篇发到班级微信群。一时间,全园的户外玩具种类和数量大增,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快乐的笑声响彻整个操场。

案例中,陈老师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及时用手机抓拍孩子们的行为表现,然后制作成美编。在此过程中,陈老师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通过美篇秀出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精彩活动,让家长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从而对陈老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不仅让陈老师感受到了工作的愉快,也让家长们由此更热心地支持她的工作,给她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多便利。

可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运用微信、美篇等信息技术工具,能够让家长更清楚地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自己孩子的认识,从而理解和支持老师的工作,还能够搭建家园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家园双方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5

我第一年当班主任,在开学初有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告诉过我,班主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轻松,虽然我作了十足的准备,但是说实话心里还是很担忧的。

开学后的两个星期,有些幼儿哭闹、有些幼儿沉闷、有些幼儿因为不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所以几乎每位家长都会来询问幼儿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询问中不免会出现这样的话语,“老师,我们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很宝贝的,不能说重话”、“老师,你们这里会不会给孩子晒被子,我们敏感的”、“我们的孩子吃饭乖吗?你们喂不喂?”……一系列一系列的话,从家长的角度出发一切地显得那么自然,但是我隐隐地感受到了无比大的压力,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当初别人对我的提醒。

可是摆在眼前的是不能逃避的事实,我只有解决不能退缩,除了在幼儿园给孩子培养常规,还要给他们像妈妈的爱,面对家长,我建立了班级QQ和班级博客,把孩子吃饭、游戏、睡觉的照片录像呈现给家长看,将我们的教学内容也呈现给他们,让他们在幼儿园之外也能随时了解到我们班里的情况,让他们能放心地将幼儿交到我们手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学这一个月来,我们班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好,孩子们爱老师,爱幼儿园,家长和我们也像朋友那样交流着,一切都显得那么地和谐自然。我想这样的和谐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将会一如既往地工作,将我们班搞出特色,将孩子培育得更棒!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6

幼儿园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不一样,幼儿年龄小,注意力时间比较短,幼儿又个性好动,坐不住,如果单纯的言语说教,幼儿很容易就失去兴趣,注意力转移,教学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便把幼儿的好动与教师的教学相结合,使原本相矛盾的两件事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无论是常识教学、故事教学、还是儿歌以及歌曲教学,我们都根据教学资料编排相应的动作,一句一个动作,边做动作边进行教学,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代表了一个资料,幼儿学习用心性空前高涨,在手舞足蹈当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资料。

幼儿园教学不拘模式,很多事情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7

老师,节省点水吧

那天中午,轮到我做保育,孩子们吃完午饭,我便收拾好餐桌,到洗手间洗刷勺子和餐盘。因为楼下班级也在用水,我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水流却依然很小,我便把水盆放到水龙头下面接水。一会儿的工夫,水流突然变大了,冲到水盆里哗哗作响,水盆里的水渐渐满上来了,我忙着给饮水机加水,也没理会。

这时,淇淇来到洗手间:“老师,我要洗洗手。”我指了指旁边空着的三个水龙头,说:“你在老师旁边洗吧。”他看了看空着的水龙头,又看了看我这边哗哗直响的水流,一声不吭地走到我旁边,把手伸到水盆上方的水龙头下,洗了起来。

我很纳闷,问他:“淇淇,洗手间这么多空余的水龙头,你为什么偏偏在老师这儿洗手呢?难道你没看到老师正在洗餐盘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原老师,你看,你这边水龙头的水哗哗地直流,都已经满出来了,真可惜。我在你这边洗手,就不用再浪费其他水龙头的水了,这样就能节省一点水了,你说是不是?”我一愣,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多么可爱的孩子!水资源是宝贵的,他把节水的意识落实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孩子,我突然感到很惭愧。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8

我和爸爸

九月刚开学,轩轩带来几张暑假和爸爸去海南旅游的照片,和小朋友分享他的假期故事,眉飞色舞地讲起爸爸和他一起堆沙雕,一起捡螃蟹和教他游泳的情形。他说,他很喜欢和爸爸一起玩,因为爸爸什么都会做。

轩轩的讲述引发了班上的热烈讨论,大家都想说一说自己的爸爸。看到孩子们对爸爸的话题这么感兴趣,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以往的主题活动一旦涉及亲情教育,大多与妈妈相关。在孩子们的眼中,妈妈是美丽、温柔、和蔼的,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无限的爱,因此孩子们与妈妈的情感交流和表达较为频繁,而爸爸往往是被孩子忽略的人,甚至是严厉、懒惰、粗心的代名词。但是,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作用同样重要,于是我们支持孩子们将话题继续下去。

讲爸爸的故事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听到了小朋友们讲述自己和爸爸在一起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豆豆说,自己和爸爸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晚上玩战斗游戏,他的爸爸用这种方法锻炼他的身体,现在他的力气可大了。

尧尧说,自己的爸爸个子很高,每次去动物园看小动物的时候,担心人太多,尧尧看不到小动物,爸爸就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这样能看得很远,他很喜欢骑在爸爸背上的感觉。

小颖说,自己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回到家还要继续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陪自己,但是爸爸每天晚上都会陪自己看一会儿动画片,所以这个时候是她最幸福快乐的时间。

涵涵说,自己每天晚上睡觉时,爸爸都会把她抱在怀里,给她讲好听的故事,让她感觉到很温暖、很安全。

不过,并不是所有小朋友讲述的都是快乐、幸福的事儿,我也听到一些抱怨的声音。

小凯说:“我爸爸喜欢玩电脑游戏,他每天回到家就知道自己玩游戏,都不跟我玩,我说让他带我出去玩,他就让妈妈带我去。”

铭铭说:“我爸爸在银行上班,他的工作很忙,每天回家很晚,不能接我放学。我和爷爷奶奶一起住,周末才回自己家。爸爸总是睡觉,还经常出去吃饭,都没有时间和我一起玩。”

在孩子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父子(女)相处的三种状态:第一种,爸爸经常陪孩子一起游戏,孩子和爸爸的关系很亲密;第二种,爸爸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亲子关系比较生疏,但是孩子能够理解爸爸;第三种,爸爸总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自己游戏,忽略了孩子想参与亲子活动的愿望,亲子关系淡漠。不和谐的亲子关系正是继续开展活动的契机,会使活动更有价值。

大脚小脚一起走

早上,萌萌妈妈带来~张光盘,内容是萌萌和爸爸一起在公园游戏。原来听说幼儿园要组织爸爸的主题活动,萌萌爸爸就拍了一段视频请小朋友们观赏。视频拍摄得很精彩,很好地诠释了亲子相处的温馨。内容也很丰富,有爸爸和萌萌一起拍球,两人一起玩轮滑,萌萌穿爸爸的大鞋玩耍,还有一起戏水、玩健身器材等画面。萌萌摔倒时,爸爸马上抱起她着急地问:“摔疼了没有?”还仔细检查萌萌身上摔伤没有。玩完大鞋小鞋的游戏,爸爸不顾自己光着脚,先帮萌萌穿好鞋子;萌萌玩健身器材感到害怕时,爸爸鼓励她:“别怕,有爸爸在呢,你一定能行的。”

温馨的画面感动了班上的每~位小朋友,莉莉哭着说:“我感觉萌萌太幸福了,她的爸爸太爱她了。”作为教师,我看到了不少孩子眼里的羡慕和渴望。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爸爸对自己浓浓的父爱呢?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开展了亲子活动“大脚小脚一起走”。

活动前,我一一联系爸爸们,确认他们能按时参加活动,并请他们对孩子保密。活动开始,爸爸们一进班,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与惊喜,有的孩子直接冲上去抱住爸爸高兴地大叫。我没有安排直接比赛,而是先设置了自由游戏环节,请爸爸们和孩子们自由尝试,寻找更好的游戏方法,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孩子们和爸爸们反复尝试和沟通,从不协调到逐渐默契。等到比赛时,输赢已经不重要了,快乐的感觉才是最珍贵的。游戏结束后,照片回放帮助爸爸们和孩子们一起回味快乐。最后的“悄悄话”环节,我请孩子们到爸爸身边,给父子(女)之间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安静机会。有的孩子坐到爸爸腿上,有的孩子搂着爸爸的脖子,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头挨着头,温馨的场面让所有人感动。

这次活动节奏紧凑、动静交替,给爸爸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孩子对和爸爸一起游戏的渴望,感受到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

我爱爸爸

随着班上幼儿和爸爸的情感沟通逐渐加深,亲子感情逐步融洽,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了解爸爸、爱爸爸的愿望,我们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关爸爸的活动。在《画爸爸》的活动中,孩子们认真观察爸爸的外貌,感受到遗传的奇妙;在图画书阅读《我爸爸》中,孩子们认识了爸爸的强壮、高大、勇敢、幽默和温情等多面特点;在歌表演《爸爸好》中,孩子们感受到爸爸对家庭做出的贡献和牺牲,感受到爸爸的责任心和爱;在视频欣赏《爸爸的背》中,孩子们看到了爸爸对孩子长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和保护。

随着对爸爸的加深了解和对父爱的进一步理解,孩子们更爱爸爸了,除了用语言表达,还亲自为爸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给爸爸端杯水、捶捶背,帮爸爸摆碗筷、扫地等,还有的孩子主动改掉了不良习惯,如爸爸在家工作时不影响爸爸,不惹爸爸生气等。

爱是相互的。孩子稚嫩的心里有个朴素的愿望,用自己的爱报答爸爸的爱,让爸爸更爱自己。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为了能让孩子们积极表达爱和孝心的行为成为习惯坚持下去,我建议家长和幼儿共同商量设立协议。比如,如果孩子坚持每天为爸爸做一件事,那爸爸可以在周末陪孩子做一件事,像去动物园、一起做游戏、亲子共读等,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爱与被爱。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9

红红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自入园以来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玩,没有同伴,更没有朋友。中班的孩子,已经可以进行合作游戏,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红红平时大部分是在单独游戏,偶尔有平行游戏,对于需要彼此合作的集体游戏是排斥的,对于老师和同伴的邀请也是拒绝的态度。在调查“你的好朋友是谁”中,那些调皮的孩子也有被提名的机会,只有红红,没有一个小朋友提她的名字。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在幼儿期,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幼儿,适应能力强,长大后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于红红的表现,我们要进行尽早的干预,帮助她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会地位,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先仔细观察她在自由活动时的表现,发现她也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欲望,因为当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玩游戏时,红红眼巴巴的看着,露出羡慕的眼神,我一鼓励她加入,她立刻表现出退缩,摇着头往后躲。是什么让她如此拒绝与同伴交往呢?是害羞?拘谨?还是……?我们只有弄清楚她不愿与同伴交往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与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红红在家只要妈妈在身边,她也会和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不在身边,她就一动不动,拒绝交往。我们还了解到,红红的妈妈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很多事情都有默契,有时根本不用红红说出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妈妈就知道她要什么,就会送到她手中。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红红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连与小朋友玩也要妈妈陪着,妈妈不在身边就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弄清楚原因,就有解决的办法。我们约红红的妈妈进行了长谈,告知了她红红在幼儿园的表现,红红的妈妈说她也发现了女儿的这些表现,正着急呢,对于老师提出的建议愿意进行尝试。我们对她提出的建议是,适当对孩子放手,适当保持距离,让红红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在孩子的事情上“懒”一点,才能培养出一个能干的孩子。

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红红的妈妈开始试着做出了改变,慢慢的,我们发现红红变了,当我们邀请她进行集体活动时她不再拒绝,当有同伴在玩时,只要有小朋友邀请她也会加入。对于红红的改变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直接去教她如何与同伴交往,而是对她接受的家庭教育做出了有效干预,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有时候教育也需要拐个弯啊。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0

今天孩子们的早点是豆浆和面包。面包被一个小塑料袋包着,两边有锯齿,只要用手对着一用力,就能撕开。但孩子们都跑到我跟前:老师你给我撕开;老师,我弄不开;有的内向的孩子干脆自己抱着面包哭。

这次我没有像平时一样一个一个帮孩子撕开袋子,而是鼓励孩子们:"大家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今天咱们就用这双能干的小手来自己撕面包袋子好吗?"孩子们听了半信半疑,老师:"怎么撕呀?""你想什么办法都行,只要撕开了,你就是最棒的宝贝!"这下孩子们来劲了,有的用手撕,有的用嘴咬,还有的象磕鸡蛋皮一样在桌上磕。过了一会,有几个孩子把面包袋撕开了;十分钟以后,有一半的孩子都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面包,还有几个孩子将袋子弄了个小口,把面包揉碎了一点一点吃。

个别实在撕不开幼儿,我没有帮他们,而是让旁边会撕的幼儿帮助他们。结果跟往常不一样,今天孩子们都迅速的吃完了面包,没有一个说吃不上或者不喜欢吃的。本来我让孩子自己打开面包,是为了锻炼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想到,孩子们自己动手后却还能让亲自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开心享受这份成功的喜悦,这比老师帮忙更有意义。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1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刚工作的两年里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孩子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智能,每个孩子的优势智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孩子学习方式的差异是由其优势智能决定的。比如,有的孩子语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刚接受我们班级时,我和搭班老师都很快注意到了这样一个男孩子——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他时他的全身就会紧张,特别是在学习新操的时候,老师纠正他的动作时他的身体硬到掰到掰不动的地步;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美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能力都比其他幼儿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们都很心疼。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他,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他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他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他鼓励,给他赞美,给他希望。当我们发现他在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他,并让他做示范。当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他的头,给他一个赞许的微笑;当他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他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粘纸……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他渐渐大方起来,肌肉不再僵硬了,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2

这天活动课后,孩子们陆续的上厕所小便,忽听一阵吆喝声:"老师,梦鑫的牙快要掉了","老师她的牙只剩下一小块"。我快速跑进厕所,见一群孩子围着梦鑫,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看到梦鑫的眼泪快要流出来,很害怕的样貌,我安慰她说:"梦鑫别害怕,不要紧,过几天就会长出个新牙的"。应对这状况,我脑海中有一种想法:此刻大班的孩子已到了换牙的年龄,尽管中班时接触过肤浅的牙知识,但有些孩子对换牙现象还是有些恐惧,很有必要大家再一齐学习。

我就和孩子开始互动起来:"平时老师经常见有些孩子的牙变黑,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老师是平时不刷牙造成的。""老师是吃糖太多了。""老师还有,奶喝的太多,也会造成牙齿不好,变黑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那掉牙的时候怎样办?"我继续问。"掉牙是要换牙了,我们不要害怕","掉的牙叫乳牙,长出的牙叫新牙,也叫恒牙,恒牙才结实。"出乎我的意料,孩子们对换牙也有些了解。我夸奖说:"小朋友明白的还真多。"这时,我再看梦鑫时,她脸上露出了笑容。

抓住孩子的年龄阶段,适时教育孩子,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这节互动课,增强了孩子们对换牙知识的了解,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就不会紧张害怕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

重温"纪录"--读《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有感

作者:陈茹彦单位:傅坚敏学前教育名师班

04年我曾经跟随朱家雄教授一起研究了《解读童心》的课题,研究的重点就是记录孩子的行为,解读行为背后孩子的经验,让作为老师的自己学习去看懂孩子的学习,从而真正的走近孩子,实施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那时的研究是在懵懵懂懂中边实践边感悟边整理,有了一些获得但还是缺乏理论的支撑。而今,我翻看了一本《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书籍,让我深深的感受到那时的研究那时的记录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是蕴含着丰厚内涵值得教师好好探究的一门学问。

联想到现在名师班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何为名师?我想只有一个能真正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老师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名师。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呢?就像朱家雄教授在此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孩子是本读不懂得书,"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其意义并非是要客观地、真实地去看清楚儿童在学些什么或者是如何在学习的……"看得见"依赖于记录,这本书里的"记录"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记录,即非看到什么记什么。这里的"记录"意味着作者对所记录的儿童的学习是经由了选择的过程,也经由了意义赋予的过程,记录就成里"纪录"。纪录是使学习过程的本质和每个儿童使用的学习策略看得见(尽管是局部的)……纪录使解读、重温和评估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纪录可以从认识论的视角下学习……

"纪录"常常是我们教师撰写案例的一种手段,通过实录儿童的活动过程,分析看到的儿童可能获得的经验,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如何有效地推动儿童的发展。但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到纪录的过程是辨证的,以情感为纽带,也是富有诗意的,纪录不仅伴随着知识建构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纪录孕育了知识建构。纪录是一种叙述形式,既是每个人内部的交流,也是人际之间的交流,因为纪录为纪录者和阅读纪录的人提供了反思和学习的机会。

"纪录对于孩子来说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孩子们可以在描述的形式下,面对他们自己所做的一切,看到老师从他们的工作中提炼出的意义。在孩子的观点中,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作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此,他们从无名小卒的不被察觉状态走出,发现自己的"存在",发现自己所说和所做的是重要的,被别人倾听和欣赏:这就是价值。"特别喜欢这段话,做老师就应该把每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去欣赏。书中提到"马提古兹曾经说,我们需要这样的教师:有的时候是指导者,有的时候是设计者,有的时候是幕布是背景,有的时候是督促者。教师应该是既甜蜜又严格的,他是个电工,他分发颜料,他甚至是观众--有时观看,有事鼓掌,有的时候保持沉默,充满感情,有的时候提出质疑,有时热情鼓掌。"

纪录让孩子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老师的学习看得见。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

我做幼儿教师已有整整十七个年头了。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日子里,我曾被我的孩子们无数次地感动过。

记得那是20xx年的春天,我带领的小班要开展一个以“可爱的蛋宝宝”为主题的活动。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我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心中没底,而孩子们则充满了好奇。

活动开始前,我先请孩子们每人从家里带一个鸡蛋来园,并背着孩子提醒家长先将鸡蛋煮—下,避免摔碎。几天后,孩子们如约带来了他们每个人的“蛋宝宝”。于是,一场有趣的“护蛋行动”开始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们几乎每天都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护理“蛋宝宝”。他们找来各种盒子,铺上棉花布片,为“蛋宝宝”建造温暖的家园;他们用手中的彩笔为“蛋宝宝”添画五彩花衣,让每一个“蛋宝宝”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印记;他们走到哪儿都记得带上自己的“蛋宝宝”,一起晒太阳、做游戏、听故事……甚至在午睡时,我都会发现熟睡的孩子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他的“蛋宝宝”。那一刻,我被孩子们的爱心和用心感动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这些备受呵护的“蛋宝宝”开始散发出不太好闻的气味。我犹豫着是不是应该把“蛋宝宝”搬出教室,然后悄悄丢弃,再找一个能让孩子们相信的理由,自然地让这些“蛋宝宝”退出孩子们的视线。我不希望孩子们因为心爱的“蛋宝宝”不见了而感到伤心。可是没想到,孩子们的一个举动打消了我的犹豫。

那天下午,几个嗲妹妹在盥洗室里,用洗手液给自己的“蛋宝宝”洗澡。一番折腾后,那几个已有异味的“蛋宝宝”被嗲妹妹们洗得香喷喷的。她们还跑去找生活老师,执意请她找出冬天时用来涂脸的“孩儿面”,小心翼翼地给“蛋宝宝”涂面霜,还时不时地凑上去闻一闻,嘴里轻轻地嘀咕:“真香啊!这下好了。”我终于按捺不住,走上前明知故问:“宝贝,你们在干什么呢?”嗲妹妹们异口同声地说:“涂了香香,蛋宝宝就不臭了,你就不会把它们扔掉了!”我很吃惊,继续追问:“咦,你们怎么知道我想扔掉这些蛋宝宝呢?”显然,孩子们被我问住了。面面相觑了好一会儿,其中一个胆大的忍不住笑了,凑到我耳边说:“祝老师,昨天中午睡觉时,我听到你和周老师在说话,周老师说了,蛋臭了要扔掉。”

原来如此!真没想到,孩子们竟然如此珍爱这些“蛋宝宝”,爱到甚至可以接受“蛋宝宝”所有的缺点。

尽管我放弃了让孩子们把“蛋宝宝”丢掉的打算,但毕竟鸡蛋不能久放,时间长了也不卫生。此时我真的有些困惑:主题活动“可爱的蛋宝宝”接下来究竟该怎样结束呢?正当我一筹莫展时,又_件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

两天后的那个早晨,孩子们都在各自喜欢的区域里做游戏,教室里显得安静而平和。突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老师,我的蛋孵出小鸭了!你快来看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跑向那个大声呼喊的男孩,蹲下身子,看着男孩手里捧着的那只令他惊喜并引以为傲的“小鸭”。

我的眼眶湿润了。男孩手里捧着的是一只用雪花片搭成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鸭”。当这只“小鸭”在这样的时候,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再一次被感动了!我开始相信: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的“蛋宝宝"都先后“孵”出了可爱的宝贝,除了“鸭宝宝”以外,还有“乌龟宝宝”和“企鹅宝宝”。我虽然知道这一切都不合情理,但还是欣喜地接受了每一个孩子的骄傲的宣布,因为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了纯粹的爱和满足。

那些变质了的鸡蛋就这样离开了陪伴了它们整整三周的孩子们,但孩子们似乎并不伤心,因为前一个“蛋宝宝”已孵化出另一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宝贝,而孩子们相信前后两个“蛋宝宝”是一体的,孩子们的爱还在!

我也相信,不久后孩子们就会知道“鸡蛋只能孵出小鸡”的常识,但是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有一次奇妙的的经历。长大之后,只要他们还记得这件事,就一定会从当年幼儿园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中获得感悟。

如今,再次回首这段“被感动的经历”,我依然被感动。内心不禁感谢起那些曾经陪伴过我的孩子们,是他们用世间最纯洁的爱滋润了我的心灵,让我在和他们相处的日子里,经历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将我们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们的需求。最近我发现孩子们在饭后擦嘴环节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我对幼儿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我发现每次吃完炸酱面后,孩子们的小嘴是最脏的。本周五又要吃炸酱面了,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我有意在显眼的位置挂了一面镜子,开饭了,孩子们大口大口的吃着炸酱面。饭后再看看孩子们的小嘴,嘿,不用说,就会知道今天吃了炸酱面,我把然然小朋友叫到镜子前对他说:然然,你看镜子里是谁呀?然然一看就咧嘴笑了起来,他这一笑其他小朋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好奇的跑过来。有的看着然然,有的孩子照镜子。甜甜皱着眉头说:哎呀,我的嘴没擦干净。顿时,孩子们都争着要看镜子里的自己。朋朋却扭头走了,不一会儿,他手里拿着餐巾纸又跑回来说:我再重新擦擦。听他这么一说,孩子们兴奋的每人又拿起一块餐巾纸来,边擦边互相看着。通过这件事,我认识到:只有把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切实需求,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的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才会把这种要求变为自觉地行动,从而巩固自己的良好的习惯。

今天下午,在孩子们进各个区角活动的时候,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不一会就传来孩子们争吵的声音:"我当爸爸,我先来的!""不行!我也要当爸爸,我从没当过爸爸!"原来是马志宏和张子旋为了当爸爸争得面红耳赤。只见张子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拿着小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看着看着我萌发了看看他们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躲到不远处观察。不一会当妈妈的欣宜也过来了,她想了想说:"你们俩个一人当一会吧?"这时马志宏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爸爸,明天我再来当爸爸,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再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