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针对文本特点和孩子的学习特点,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准确地认读“兼”等7个生字,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式,理解“远近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了解孔子的求学经过。

3、学会用抓重点词句的方法理解、感悟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谦逊、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去打开这扇大门,认识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板书:孔子。(子的读音3声,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2、学生交流、介绍孔子。

师:通过课下查资料,同学们对孔子一定有所了解,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向大家说说你了解到的情况。(指名生介绍)

师:看!这就是孔子的画像,(投影出示孔子画像: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被中国人民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那么,今天的课文要讲述他的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说说课题(生说课题),看老师板书课题。(师板书:拜师。)“拜”字的右边是4道横,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师:课前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是本课的生字新词。出示生字新词: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相距止境长进敬重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曲阜(用红色标注生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特别是读准:兼、宿)谁来读一读,(指名2个读,开火车读)

3、师:同学们注意观察红色的字,这些红色的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观察,哪些字在书写时需要提示大家的?

4、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分别范写:尘、迎。要求学生在写字本上描红1遍。

三、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在读课文时,要把这些词语读正确,在这个基础上要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这个问题;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谁来读读课文?(请4名同学,每人读1段)

3、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生回答)

学习课文第一段

4、师:那谁知道孔子为什么拜师?生回答,(投影出示第一段。)

(标注:渊博、远近闻名)这里有2个词语,我们看是什么意思。(查字典理解“渊博”:什么叫渊博?师提示:通过查字典,渊就是深,博就是广,这里“知识不够渊博”是什么意思?

【预设: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懂得还不够多,不够广。】

5、理解:远近闻名

师:孔子认为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那他的知识是不是真得不够渊博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6、(从远近闻名看出)。是啊,孔子当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已经是一个大学者,甚至连当时的国君鲁昭公和秦国的国君齐景公都经常向他请教,但是孔子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还要拜师求学,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谦虚好学

7、指导朗读。

你能把他这种如饥似渴的好学的精神读出来吗?生齐读。

学习课文第二段

8、师:那么孔子是怎样去拜师的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写出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到洛阳拜老子为师,同学们用笔画一画,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投影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理解上千里、几个月:从曲阜到洛阳很远,(出示地图)而且当时又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因此孔子足足花了——几个月的时间,除了感受到路途的遥远,你还感受到什么?

出示:不畏艰辛

(1)可见孔子拜师的旅途是多么艰辛,这个句子中特别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2)读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

(3)在这么艰难的旅途中,孔子可能会遇到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呢?

(出示句式,学生想象填空):孔子一路走着,有时肚子饿了,就;有时走累了,就;白天,孔子在加紧,天黑了,孔子还;正是这样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

9、师:是啊,饿了就随便吃点干粮,渴了就随便取点水喝,找不到旅店就在野外住下,像这么艰难的旅途生活就叫——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10、他为什么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板书:求知若渴

11、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去,我们再读读这个句子,(1生读),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路上行走的情景。

12、大家一起读读,读出孔子不畏艰辛的拜师的决心。

13、接着读后面的部分。

14、这就是老子(出示老子的画像及资料)

15、现在两位大思想家见面了,孔子又是怎样拜的师呢?课文中有一段生动的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听了这段对话,你对孔子、老子有什么印象?(生说,板书谦逊有礼)

16、老子知道孔子要来时,他是怎么做的?(板书:迎候)

17、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感受他们的礼貌、谦逊。(分角色读,让3个生读)。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礼貌的孩子。

18、(出示说的话,表演读),掌声鼓励。重点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概括成一个词就是——出示:学无止境

(2)联系生活理解学无止境:是啊,孔子当时很有学问了,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还要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师:现在是三年级——

生:将来还要读四年级,三年后读中学,再读大学。

生:还要考博士。

师: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考研究生。

生:知识很多,永远学不完。

师:是啊,工作了,还要学习,这就叫——

生(齐):学无止境。

19、小结:是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有句俗话说得好“人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地去学习,去拼搏,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个句子。

20、听了他们的对话,此时你对孔子、老子又有了怎样的印象?(1生说)

学习第三段

21、师:从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学的?

生朗读此段:(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板书:随时请教

(1)什么叫随时请教?(什么时候有问题就什么时候向老子请教。)

(2)他可能什么时候有问题?(吃饭时、睡觉时、走路时)

板书:勤学好问

那老子又是怎样教的呢?板书:毫无保留

22、现在你一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吧,(生说)师出示他们特点的课件课件。

23、出示对联。

24、再深情地读读最后2个自然段,读出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四、总结升华

1、师;课文读到这里,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已深深印进我们的心中,正是他们学无止境,他们才学识渊博,所以赢得了人们的敬重。板书:敬重

2、穿越时空,此时孔子、老子来到了你的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出示我想对您说……)

3、希望同学们牢牢记住孔子的谦虚好学、老子的诲人不倦,向他们学习,把他们记在心中,去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4、同学们,今天这么多家长朋友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高兴)这正如孔子所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孔子一生有许多名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条他的名言,作为小礼物送给大家,喜欢吗?那就赶紧读一读吧。(出示名言)

五、课下作业;

1、摘抄孔子的名言。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赶紧写一些吧!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和山水

人景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学科名称

圆圆的沙粒(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37人。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基础能力一般,两极分化严重,好动性较强,注意力欠集中,学习行为习惯不好。所以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督促,从而顺利、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内容分析

《圆圆的沙粒》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奇妙的海底世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采用对话形式叙述了一颗圆圆的沙粒不被同伴们讨论所动摇,钻进蚌壳里,几十年后变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说明了朝着预定的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美好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高尚品质,从而激励学生朝着目标,奋发前进的积极态度。

2、指导学生按分好的段落,领悟每段的内容,概括段意。

3、有感情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有语气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领悟“朝着预定目标、坚定不移的努力就能实现愿望。”的高尚品质。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课件,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见过珍珠吗?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2、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珍珠的图片。

3、你知道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吗?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看看沙粒到底是怎样变成珍珠的。

5、板书课题《圆圆的沙粒》。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你们想不想知道沙粒是怎样变成珍珠的?赶快读读课文,画出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让其他学生帮助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本课生字词。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5、这一课的生字你都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6、讨论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7、谁愿意当小老师来领读一下?

8、指名读,检查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三、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学生分析】

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和训练,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这个年龄的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3、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特别是云南的学生,平时对大海也难得一见 ,因此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

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在感知文本前,学生欣赏形声同步的 录像,视听结合,眼界大开。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心中也油然升腾起对西沙群岛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习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崖、威、武、卵、渔”等5个生字。会写“蓝、赖、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深蓝、懒洋洋、披甲、划来划去、威武、拣贝壳、形状、渔业工人、山崖、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相互交错、高低不平、千奇百怪、成群结队”等15个词语。

2、学习课文2~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2~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摘抄2~5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懒、威、武、拣。

2、理解课文2~5自然段的内容。

3、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2~5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海水的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歌唱西沙群岛的歌曲,它唱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和可爱,好听吗?,你们有谁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祖国地图

师: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第一张图说明云南和西沙群岛的相对位置;第二张图略述“海防前哨”的含义:周围是菲律宾、越南等国家。)

3、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风光片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师:(播放完)西沙群岛美吗?

二、初读课文

1、过渡: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刚才我们在短片中欣赏了西沙群岛的优美风光,如果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 明确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③ 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点名说。)

(结论并板书: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三、研读课文2~5自然段,交流感受

1、海水(第二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课文的顺序,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我们先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⑵ 点名读课文:

(先点一名学生读,问: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你能读得更好吗?再点一名学生读。)

⑶ 练习:

① 课文中描写海水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②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学生一起做练习。点名学生回答。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⑷ 讨论: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你想用什么词来说说?

(引导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⑸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水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吧。

⑹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

2、海底(3、4自然段):

师: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了,我们现在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底有些什么生物。请同学们读课文每三、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阅读思考:

① 海底都有哪些有趣的生物?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② 课文中描述的鱼都有那些样子?

⑵ 检查自读情况。

(点名回答阅读思考中的两个问题。)

① 海底都有哪些有趣的生物?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点名回答,相机板书)

珊瑚

绽开、分枝

花朵 鹿角

海参

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

披甲

划过来、划过去

威武

(多媒体课件展示)

② 课文中描述的鱼都有那些样子?

(点名回答,相机板书)

全身

布满

彩色条纹

头上

长着

一簇红缨

周身

插着

扇子

眼睛

(多媒体课件展示)

⑶ 练习:

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连一段话。

(生练习后,点名两组说。)

3、海滩(5自然段):

师:谁来介绍一下海滩上有什么?

(点名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

四、字词学习

1、生字学习:

(课件展示本课时生字,重点讲解四个生字:懒、威、武、拣。其它略讲。)

2、新词学习。

五、作业

1、在课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诵。

2、如果你到了西沙群岛,能为自己设计一份旅游计划吗?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窗前、蒲公英”等15个词语;

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

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并学习作者用眼看、用心想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能领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读课文

1、复习在《搭船的鸟》中所学到的细致观察的方法;

2、了解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普里什文。普里什文被誉为“完整的大艺术家“、“世界生态文学和大自然文学的先驱“、“俄罗斯语言百草“,是20世纪苏联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人物,被俄罗斯文坛称为大自然的诗人与文人。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人和大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题。

3、课题引入。当你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是不是心中马上会产生疑问?草地一般都是绿色的,怎么会是金色的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两遍课文,要注意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生字词。这一课有6个生字,我们来看一下:蒲公英、玩耍、哈欠、钓鱼、合拢。

2、通过借助图片及做动作理解蒲公英、合拢,知道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

3、范读课文,边听边想,这片草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朗读课文,带着欢快的语气读出可爱和有趣,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

三、链接习题,学会观察

1、结合课后第2题,再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从而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注意边读边画出描写蒲公英花朵的词句。

2、作者是怎么发现这么有趣的现象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从哪里读到了作者观察细致呢?(“起得很早”“中午“傍晚”这些词说明作者一天都在观察这片草地。“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句说明作者发现了蒲公英的变化后没有置之不理,而是用心思考,继续细心观察,才发现了它的花瓣会合拢、会张开的秘密。)

3、你留意过哪些事物的变化?和同学们交流。

4、迁移运用。

观察事物的变化,可能不是短时间能发现的,需要我们选择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在发现事物出现变化后,还要进一步仔细观察,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注意随时在观察记录单上记录观察所得。

推荐一个观察记录单,同学们可以借助这个记录单记录你的观察所得,如果遇到想不明白的,可以查阅相关的工具书,做进一步的了解。

四、识写生字。

这一课有5个字既是会认的字,又是要写的字。它们是蒲、英、耍、钓、拢。其中“蒲、英、耍”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钓、拢”是左右结构的字。“蒲、英、耍”三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主笔略长,蒲字草字头的横,英字下面的一横,耍字下面的一横,都要写得略长,整个字会显得更稳;“喜、睡”也要注意写好主笔横;“钓、拢”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笔画舒展,练习书写。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在生活中面对普通的事物,只要做一个有心人,通过细致观察,都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希望大家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去用你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好吧!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6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板书课题。谁来读一下?什么样的小兴安岭?对,读的时候要突出它的特点。再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1:

小兴安岭地处我国东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它,去感受它的美丽。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第95页,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的真投入,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分自然段来朗读课文。读的同学尽量做到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倾听,一齐接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读后正音。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像这样,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句子,叫中心句。顺势板题:宝库、花园中心句)

三、品读开头梳理写作顺序

过渡2:

老师常说,写文章就像……(生接:画鱼)这篇文章的鱼尾收得如此精彩,鱼头点睛没有?我们一同去看看。

(课件出示前两段)生读后,老师有一处不明白,明明是树,怎么成为海呢?想象一下,树多得像大海里的水一样,多美的一处比喻!真是妙,短短的两个字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读到这里,文章接下来怎么写小兴安岭的呢?那如果老师把这句话改为“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天中的每个时刻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接下来会怎样写呢?学校旁边的小花园,是美丽而热闹的。接下来怎么写?

小结:要学会像这位同学这样,通过关键词,引出下文的写作顺序和内容。

四、品读春天体会学法

过渡3:(板题:美丽诱人)小兴安岭如此美丽、诱人,那么从哪能看出它的美丽、诱人呢?我们先走进春天去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问题:作者具体写了春天中的哪些景物,描绘出了小兴安岭的美?用横线画出来,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1、师:谁来说说,作者具体写了春天中的哪些景物,描绘出了小兴安岭的美?

a春天的树木真美,从你的朗读中,突出了“抽出”“长出”这两个词,我仿佛看到树木动起来了,谁再来读读?

“抽出”换成“长出”,好不好,为什么?

抽出有长得速度很快的意思,好像春天在不知不觉中就来了。

b作者描写得多生动呀,透过“融化、汇、流”这些动词向我们介绍了春天带给积雪的变化。谁再来美美的读读?

c作者就是通过描写小鹿的动作和神态,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小鹿的活泼和可爱的!让我们再读读句子,体会小鹿的可爱吧!仿写:几只()在(),有的()有的()。

d原木句子

处理比喻句指导朗读

e出示书中插图,配乐朗读

小结:是啊,我们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的画卷。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这一段的——我们找到了作者具体描写的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和原木几个事物。结合关键词体会了事物的特点,再通过朗读想象,感受到了春天的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五、学法迁移自学交流

过渡语4:

(接上面)现在你就用这样的方法选一段自己喜欢的季节自学,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呢。

课件出示:作者具体写了春天中的哪些景物,描绘出了小兴安岭的美?用横线画出来,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交流指导点:

a夏天段:

处理: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体会树的茂盛

评价语:你抓住了叠词,读出了夏天树木的茂盛!

评价语:青翠的树林,乳白色的浓雾,多么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呀!让我们想象着这美丽的画面一起来读一读吧。

b秋天段

体会丰富的物产,读出人们收获的喜悦之情。

对比感受:

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

森林向人们献出了山葡萄、榛子、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药材。

评价语:说得真好,失去了这些形容事物特点的词,我们就品不出他们的味道了!读的时候要把他们读得重一些。读!

评价语:如果你就是小兴安岭人,你收获了(指板书)酸甜可口的山葡萄,()的榛子,()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你什么心情?读!

c冬天段

引读激趣体会物产丰富,激发保护意识。

六、教学结构特点课堂总结

过渡5:

作者抓住了典型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物产的丰富。小兴安岭真是——(引读中心句)

(指着屏幕)像这样,课文以小兴安岭为题,题目就点出了它美丽的特点,开篇用一处比喻概括地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接着按时间顺序,具体描写了四季的美景和物产,结尾总结了全文,这样的结构是总分总。一般我们在写景的文章中,常用到这种结构。他会使文章层次清楚,内容突出。(板书)

学到这,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同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那里美丽诱人的树海,见识了那里丰富的物产,其实读书就是旅游,读万卷书就像行万里路,希望同学们课下在书海中感受美同时也要学习作者描写美的方法。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出“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积累语言和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仿写拟人句。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同学们喜欢花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花的海洋,来欣赏美丽的鲜花。(出示花的图片),那钟是用什么做什么的呢?那我们用花来记录时间是不是很神奇的事啊?咱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叫“花钟”(板书课题)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学:请大家自由课文,读准字音,都通句子,边读边写下你的收获和感受。

2、汇报: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1)什么是花钟。

(2)知道了什么时间开什么花。

过渡:到底什么时间开什么花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批注感受

1、快速找一找文中写了几种花。

2、这么多美丽的花!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大屏幕出示并相机积累词语: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3、作者是怎么写花开的?(板书:花开)请孩子们细细地读一读、画一画。

4、汇报:每种花是怎样开放的。(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5、理解词语:欣然怒放和含笑一现。

6、咱们来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1)学习拟人写法,了解什么是拟人写法,再找一找其余的拟人句。

(2)再来看看这些表示花开时间的词语,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左右”是表示时间是大概的,说明作者的用语非常的准确。)

7、再来看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预设:还有很多花是在不同的时间开放的)

(1)你还知道什么花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开放的呢?

(2)同样是写花开,作者却用了这么丰富的语言,你能像文中那样也写一写这几种花是怎样开放的吗?(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提醒书写姿势。)

(3)学生汇报自己是怎么写的。

8、咱们再来看看这一自然段,快速找一找它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呢?(学习中心句)

9、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带上我们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好吗?(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开放的时间不同呢?

10、请孩子们继续读书,找到原因。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原因的句子。

(2)小组讨论原因,并汇报。(大屏幕相机出示相关的句子,朗读,并学习词语:“灼伤、吻合”)(板书原因)

四、总结全文,交流感想。

过渡:所以植物学家林奈根据花儿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了“花钟”

1、再次朗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的感受。

2、回顾全文,说说植物学家修建花钟的做法妙在哪里?

3、你从这位植物学家身上学到了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大自然里许许多多的奥妙!

板书设计:

花钟

花开温度湿度光照花钟

昆虫活动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认1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默默、轮流、讲台、一齐、角落、慢吞吞、刚刚、热烈”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懂得课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掌声响起来》。

2、同学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

二、初读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互动学习,互助检验自学结果。

3、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4、出示生词:掌声、文静、默默、轮流、讲台、一齐、角落、慢吞吞、刚刚、热烈。

(1)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记忆情况。

5、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三、精读领悟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忧郁、自卑

(3)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4)“默默地”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要这样呢?

指不开口、不说话。悄无声息地干着一些事情。

因为她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讲解多音字:落:luò(落后)lào(落毛病)

过渡:那时的英子是忧郁自卑的,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那现在的她呢?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因为英子不想上讲台。

在那一刹那,英子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同学们会笑话我的。

(3)英子的感受是什么?

紧张、害怕。

(4)老师知道英子的情况吗?

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讲解多音字:diào(调动)tiáo(调解)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犹豫”是什么意思?迟疑,拿不定主意。

“犹豫”和“慢吞吞”说明什么?英子不愿意让人看到她的样子。

“眼圈红红的”说明什么?说明英子觉得自己的自尊受到了伤害。英子害怕同学们嘲笑她走路的姿势,不愿意站起来,但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

从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英子的痛苦和无奈。

(2)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一摇一晃地向讲台走去,每一步都像她的心情一般的沉重。

(3)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是什么意思?突然,忽然。

同学们的掌声是想告诉英子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英子,你是坚强的,英子,你是勇敢的,英子,你是最棒的……

是啊!这是什么样的掌声?鼓励、信任、佩服。

(4)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英子为什么流泪?

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到了关心和鼓励,这是激动的眼泪,这是高兴的眼泪。

(5)英子从同学们的掌声中感受到了爱,并从这爱的掌声中获得了动力,她很珍惜这爱的掌声,也是在爱的掌声的激励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她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声音也十分动听。”说明了什么?

英子是很有才华的,只是因为自己的残疾而自卑。

(6)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第一次是鼓励、信任的掌声,那这一次的掌声同学们想告诉英子的又是什么?

掌声是鼓励,是尊重,是夸奖!

(7)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是感谢同学们的热情鼓励。

“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前后两个“一摇一晃”英子分别带着什么样的心情?

上台的“一摇一晃”:英子的心里充满了无奈、痛苦、委屈。

下台的“一摇一晃”:英子是开心、自信、大方。

5、学习第四自然段。

掌声的力量是无穷的,齐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它给英子带来了什么变化?

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

6、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英子为什么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

因为掌声使英子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大家的掌声给了她极大的鼓励,使她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课堂总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总结: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难时,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五、巩固练习

打开“基础训练-《掌声》和阅读训练-《掌声》”,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

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掌声

忧郁活泼

自卑自信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指名读,强调“泊”字读音。前不久我们学过一首诗,诗题中也有这个“泊”字,是哪首?(泊船瓜州)“泊”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说说诗题的意思?是谁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呢?简介张继。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读这首诗,多读两遍,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表扬读得字正腔圆的学生)

3、谁还能读出古诗的味道和节奏?指名读。(表扬读得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的学生)

4、范读指导:我读前四个字,你们接后三个字,再反过来读。

5、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味道,还要读出自己的感觉。读了几遍,你能感觉到张继当时的心情怎样吗?(愁苦、孤独、寂寞……)

三、精读理解:

1、再仔细找找,是诗中哪个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因愁思不断而无法入眠的时候吗?诗人张继又是因何而愁眠呢?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读这个词。

2、正是因为“愁眠”,才有了这首诗。诗人在“愁眠”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和~~划出。学生自读自划。

作者孤单出行,一夜难眠,在不眠中他看到了什么?(板书: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

3、诗人最先写到的是“月落”,古往今来,写月亮的诗句数不胜数,看你们能说多少?这些诗句大都以月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张继也不例外,但有一点不同,人家都写“月升”,而张继写的是“月落”,“月落”是什么时间?上弦月升起得早,此时残月西沉,天将破晓。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朦胧之中,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江枫、渔火)

4、想象一下江枫什么样?渔火什么样?

5、还看到什么?(霜满天)霜一般在哪?(地上)“疑是地上霜”嘛!霜是指由于气温低,水露凝结在地表上的小冰晶。可张继为什么会看到“霜满天”?(秋天夜晚的寒意从四面八方袭来,再加上情绪低落,让他感到寒满天,冷满天。)

6、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此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吗?学生自由描述。

7、指导读前两句诗。

8、不眠之中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乌啼好听吗?可能会让人感到更加悲凄。而有一种声音悠远回荡,仿佛在安抚着张继那颗孤独的心?(钟声)在哪里?(寒山寺)学生简介寒山寺。什么时候?(夜半,就是半夜)夜半怎么会有钟声?你听!(播放录音)钟声传来了,一声又一声,一下又一下,敲打着张继的无眠,传到那客船上。指导读后两句诗,声音越来越轻。那种声音好像在对张继说——学生自由想象安慰张继的语句。

9、小结:月落、江枫、渔火、霜天是景,乌啼、钟声也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一个词——(愁眠),都伴随着——(愁眠),都笼罩着——(愁眠),用诗中的说法就叫——“对愁眠”,“对”在字典中有6种解释,出示选择题,学生选择正确解释。

10、让我们伴着这份“愁眠”再读读这首诗吧!

四、再读升华:

1、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背井离乡的张继,浪迹天涯的张继,无法入眠的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父母、妻子、朋友……)。

漫漫长夜,没有父母妻子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月落……”

没有亲朋好友的关心问候,有的只是——“姑苏……”

这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愁使他情动而辞发,《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2、(配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秋天;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寂静的秋夜。此情此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张继情不自禁地轻吟——再读全诗。

五、总结全诗:

今天,我们学了这首诗,一定会在你心中留下丝丝痕迹。如果你有机会去苏州,一定会去看看那座桥——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继;想起张继,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试背古诗。

从此,我们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我们相隔千年;从此,我们对寒山寺、枫桥都不再陌生,尽管我们相隔千里。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六、课后作业:

1、熟背古诗。

2、拓展阅读:陆游《宿枫桥》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③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④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⑤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或投影(“日积月累”中的词语),十二生肖邮票挂图。

口语交际

创设情境

①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②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a.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总结颁奖

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2.借助关键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彼得的心情。

3.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重点

通过两份账单的比较,唤起学生生活体验,体会母爱的无价、无私与无声,懂得要回报父的爱。

教学难点

理解妈妈给小彼得的那份帐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1.板书:0>60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特别的算式题,看到这一条算式你有什么疑问?生:0为什么会大于60

过渡:相信同学们对这个算式有着很大的疑惑,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解决这个疑问。

2.板书课题:妈妈的账单

(引出“账单”,师:什么是账单?生:记录所买东西明细的纸条。在古代,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进行交易,所以账字的偏旁是贝字旁。)

3.齐读课题(2次)

二、初读课文。

过渡:妈妈的账单上面有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过渡: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下面老师考考你们掌握没有。

2.学生认读词语。

过渡:刚刚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下面请你用以下几个词语来概括文章内容。

3.学生汇报:用上“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几个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究账单,感受母爱

过渡:让彼得如愿以偿的是一份账单,让彼得羞愧万分的也是一份账单,这究竟是两份怎样的账单呢?

1、指名读“彼得的账单”。

①从这一份账单上,你可以看出小彼得是个怎样的孩子?句式:我觉得他是一个xx的孩子,因为他xx

②提问:为什么小彼得要开这份账单给妈妈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一、二自然段,从文中寻找答案)

2.指名读“妈妈的账单”。

过渡:晚上,小彼得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他所要的报酬。但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份妈妈写给他的账单。妈妈的账单到底写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①指名读、齐读妈妈的账单。

句式:我觉得她是一个xx的妈妈,因为她xx

②对比妈妈和彼得的账单,看看有哪些不一样?

(从付出和报酬两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妈妈的无私、无价)

过渡:这份账单承载着妈妈对彼得无私的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这份爱的无私。

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后又有什么反应呢?(羞愧万分)①现在让我们带着羞愧万分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段话。

②你从哪些词当中,感觉到了彼得那份羞愧?请你把它画出来,好好读一读。

③(引导看图读中体会)把小脸隐避起来的同时,也想把自己的羞愧之心给藏起来。

④小彼得也没有讲一句话,但是,他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仿佛在对妈妈说什么话呢?

四、联系生活,熏陶感情。

1.妈妈为我们做的实在是太多了,接下来我给同学们讲述一个有关于母爱的故事。

2.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妈妈都为你们做过什么?还记得吗?

3.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要对妈妈说?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它写下来。

4.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妈妈的账单,通过比较两份账单的不同,让彼得感受到妈妈无私的爱。这份爱不仅让小彼得变懂事了,也让同学们变懂事了。它让我们懂得了妈妈的爱是献给儿女最温暖、最深沉、最伟大的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份爱的账单。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读3个字。ABC

2.能区别指定的四组形近字,并组成词语。ABC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4.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ABC,

5.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AB

教学重点:

1.“溪、教、互、免”的字形。

2.理解词语“黑炭条、以免”。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生字“溪”的书写和记忆;读书质疑,进行二次预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3分钟)

同学们,你们上学路上都做什么?有哪些开心的事情?

板书课题:上学一路歌

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问:小作者上学一路上都做了什么?“一路歌”唱的是什么歌呢?……)

二、检查读书学习生字新词。(22分钟)

(一)检查读书,随机学习生字(完成教学目标1)

1.读课文,初步感知。

2.结合预习本,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生字?随机指导。

(1)字形记忆:溪。

儿歌记忆:三点水,爪字头,一扭一扭碰石头,溪水都往大海里流。

(2)确定偏旁。

“互”查一横。

“免”是刀字头。

“或”是“戈”字旁。

(3)引导学生归类学习。

熟字加偏旁的字。

弟——梯孝——教骨——滑

亡——忙更——便才——闭

熟字去偏旁的字:惑——或兔——免

熟字换偏旁的字:到——室

教师:检查自己的预习,对错误及时改正。

3.练习:(完成教学目标2)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梯( )或( )免( )闭( )

第( )惑( )兔( )才( )

便( )教( )室( )滑( )

更( )孝( )到( )骨( )

(2)选择字义。

滑:A光溜,不粗涩。B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C狡诈,不诚实。

光滑( )滑头( )滑梯( )

(二)学习词语(完成教学目标3)

1.理解重点词语。

黑碳条:看图理解

以免:为了避免,害怕发生某事的意思

“蒲公英、二月兰”看图理解

2.象声词:叮咚叮咚嗒嗒嗒你能说几个象声词吗?

嗒嗒嗒( )( )( )

叮咚叮咚( )( )( )

(三)考考你

听写词语:溪水教室滑梯或者帮忙方便关闭互相以免

三、再读课文,了解段意。(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4)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什么?同桌说一说。

2.汇报交流。

3.整篇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书质疑。(7分钟)(完成教学目标5)

1.自己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交流问题,梳理问题。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说说题目中的“歌”是什么意思吗?(唱歌,欢歌)

引出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

五、分层作业:(1分钟)

A、B、C: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学会生字并听写;完成课后2题。

A、B进行二次预习: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我们”上学路上很快乐?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ABC)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ABC)

3.知道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写作顺序写的。(ABC)

教学重点:

了解山区的孩子一年四季上学时的情景,感受他们上学时的欢乐。

教学难点:

想象一年四季“我们”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

教学流程:

一、课题导入,体会心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多么愉快呢?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做批注)

二、品味语言,集体交流:(目标1、2)

你从哪里能感受到上学的路上是多么愉快呢?

1.第一小节。

(1)引发学生想象:除了这些,还有什么花?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课件图片,视觉感受花的种类多、颜色多,嗅觉感受花香味浓。帮助体会春暖花开、花多(种类、颜色)花香。

(3)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谁能把春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节。)

2.第二小节。

谁还从不同的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那么愉快呢?

(1)你们蹚过水吗?说一说你们蹚水时的心情怎么样?带着你的感受读。

(2)再读:除了溪水的叮咚叮咚声,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歌声、笑声”)

(3)简直就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伴随着叮咚叮咚的水声我们来到了学校,结果,教室的地上满是湿鞋印,这是为什么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4)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节:看谁能把夏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3.第三节。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上学路上“我们”是多么愉快?

出示①:我们吃落在地上的青皮核桃,砸核桃弄得手指像黑炭条,洗也洗不掉。

这是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成了什么?生活中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吃到自己亲手砸的核桃心情怎么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出示②:今天不红,明天就红了。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2)学生用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

(3)师生共同读:教师读第一句,孩子们读其他的句子,说说:发现了什么?

(4)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节;谁能把秋天在上学路上的欢乐情景读出来?

4.引导学习课文第四节。

还有谁从不同地方感受到上学路上的欢乐?

(1)重点提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滑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说小溪变成了长长的大滑梯?想象:坐在这样一个长长的大滑梯上,会是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读读作者的感受?

(3)同学们是怎样滑冰的?读一读。如果去掉“一路嗒嗒嗒!嗒嗒嗒!睁开眼睛,好像坐汽车;闭上眼睛,好像坐飞机。”好不好?为什么?

(4)出示:我们或者站,或者坐,往冰上一冲,要么让小伙伴一推,便从自己家门口一直滑到了学校。

这一段描写了孩子们的什么?把描写动作的词语画出来。有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

(5)再读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处理:“跑进校门,大伙又都怪学校太近太近……”

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读书,联系上文解决。

②看看这句话后面用了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省去了什么?把它补充完整,试着用陈述句或者感叹句来说一说。为什么大伙都怪学校太近太近?(可引导:玩滑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什么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6)指导朗读:把你刚才感受到的读出来!

5.教师:同样,你们在上学路上也有许多快乐的事情(这一问题第一课时导入已经作为谈话内容,所以此处省略掉)

(1)谁愿意讲给大家听?

(2)是呀,上学路上的快乐就像一首唱不完的歌。孩子们上学一路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唱出了我们的欢乐,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目标3)

三、小结、分层作业。

1.小结。

2.分层作业。

A、B、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A、B: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练习背诵;

A:动手写一写你的《上学一路歌》(一个片段即可)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4

【目标导航】

1、会认3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实践支点】

一、我能在加粗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

挨挨(āi ái)挤挤 仿佛(fú fó)

了(le liǎo)不起 花骨(gǔ gū)朵儿

二、读句子,先填空后造句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反过来,用________比喻________。

我也会用“像”造这样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能按课文内容填空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 )出来。有的( )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 )展开了,露出( )黄色的小莲蓬。有的( )花骨朵儿,看起来( )得马上要( )似的。

2、我忽然觉得自己( )就是一朵荷花,穿着( ),站在阳光里。一阵( )吹过来,我就( ),( )随风飘动。

【能力跳板】

一、我能理解文中“泡泡”里的问题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冒”用得真好。“冒”的原意是液体或气体往外或往上涌,这里是形容在一片绿色的荷叶中,白荷花___________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白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这是因为我在看荷花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把一池荷看作一大幅画,这说明荷花________;说这幅画是“活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画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作者对________的由衷赞叹。

【创新台阶】

我会想象

如果自己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我会看到一些小动物接近我,听到它们告诉我的一些趣事。不信,下面我来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上几句。

语文三年级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赵州桥》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篇说明文,它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呈现了赵州桥设计的意义以及创造与修建的智慧并从建筑艺术这个角度,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同时也是语文拓展性活动的一个好素材.教学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你们看见过哪些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

教师板书:

《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

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三、学习课文

1、以练代讲,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找出第一段写了哪几个内容?(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年代)。

河北赵县洨河

赵州桥

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

1300多年1300多年--------说明了什么?(赵州桥历史悠久)

(3)你能把这四个内容合成一句话说吗?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尝试说句子)

(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3、学习第三段

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1)、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2)、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3)、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4、结尾升华

(1)、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齐读最后一段话。

四、指导背诵

你喜欢那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五、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板书设计:

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教学反思:

近期以来一直在练习分段,学生的能力大有提高,对于这一类较简单的段落结构能正确判断。有了分段的基础,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许多,过渡句是可以找出来的,但是很多孩子还是没有掌握它的作用,又进行了指导。仿写“有的一一有的一一还有的一一”这样的句子,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活跃,写得较简单,但是结构基本正确。

不足之处是:

一、学生学法的指导不足。

二、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