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收益病害防治论文

1大棚辣椒病害发生特点

投资收益病害防治论文

具体而言,大棚辣椒的病害发生特点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季节性不强,危害时间长。大棚营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条件,营造了一个冬暖夏凉、适合辣椒生长的环境,促使其提前进入生长发育期,因此病害季节性不强,病原菌无需越冬,四季危害。喜湿病菌危害严重。冬春时期,大棚夜晚密闭保温,增加了棚内的湿度,相对湿度可达90%,甚至100%,辣椒处于湿度过大的环境中容易表面结露,易发生疫病、灰霉病等病害。病害发展迅速易蔓延。由于棚内湿度大,为病菌繁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特别是冬春季节,辣椒叶面结露后导致病原菌快速侵染,从而蔓延开来。易发严重土传病害。大棚具有较强的固定性,轮作余地小,病原集中,为土传病害病原菌的生长提供条件。

2大棚辣椒常见病害大棚辣椒常见病害包括以下几种

2.1辣椒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通常会经过蚜虫或接触传播,种子也有带毒传播的可能,一般圆椒发病重于尖椒。辣椒病毒病包括花叶型、坏死型、条斑型等3种,其中苗期、初花幼果前多发花叶型病毒病,植株顶部叶片有明显黄绿相间的花叶,或出现叶面皱缩、褐绿斑驳等症状;坏死型则表现为顶部叶片坏死,或幼花柄部变褐色、坏死等,从而导致花、叶、果等脱落;后期果实多见条斑型病毒商病,由果尖至上半部出现褐色条斑,果实变黄。

2.2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由根腐菌引起,染病后会对辣椒根系茎基部产生危害,通常发生于辣椒开花结果初期,如果连作发病期还会更早。植株感病后会在白天会出现蔫萎,而傍晚恢复,如此反复,数日后枯死。植株感病后茎基部会出现淡褐色,随着病情的发展会腐烂。

2.3辣椒疫病

致病原因为真菌侵染造成,疫病可发生于辣椒整个生长期。苗期染病茎基部会呈暗绿色水渍状,数日后碎倒;成株期感病会由于植株生长过于茂密而加重病情,因为辣椒疫霉菌在高湿条件下会迅速发展。

2.4辣椒青枯病

对于大棚辣椒而言,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细菌性病害。苗期无明显症状,定植后由主根基部开始发病,同样表现为中午萎蔫,傍晚恢复,数日后植株保持绿色枯死。根茎表层不变死,但纵剖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暗褐色。连年重茬栽培会增加土壤中病菌的含量,而大棚中高温、高湿的小气候为病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特别是灌水、培土后更易由于通气不良而导致根部病害流行。

3大棚辣椒病害防治策略

3.1病毒病的防治策略

用10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min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洗净催芽后再行播种;前茬处理完毕后要进行全棚消毒,通常放在定植前后,用300倍5%菌毒清,加治蚜药剂混合喷洒,可起到消灭残存病菌及蚜虫的作用;苗期防治花叶病毒病可采用300倍5%菌毒清,加入500倍1.5%植病灵及500倍硫酸锌及600倍绿芬威1号。在防治药剂中适当加入奶粉及葡萄糖,也可以起到防治效果,再与磷、钾及微肥相结合,也可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3.2根腐病防治策略

要坚持科学、合理的轮作,前茬尽量种植十字花科、豆科蔬菜等,可最大程度上降低棚室土壤内病菌的积累;加强田间管理,适时通风换气,控制棚室内的湿度;根际高培土不可过早,适当增加磷、钾肥,以提高辣椒抵抗力。保持棚内土壤清洁,对辣椒生长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及时清除病株,病株要带出棚外深埋或集中烧毁;病株四周的.病土也要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以控制病菌蔓延。药剂防治主要采用500倍50%甲基硫菌磷可湿性粉剂,600倍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5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周浇灌1次,连续浇灌3~4次,药剂要交替使用,最大程度上防止辣椒产生抗药性。

3.3辣椒疫病防治策略

注意棚内及时通风、散湿,在晴朗的天气浇灌,控制水量,不可大水漫灌,控制植株密度,尽量不要连作;与瓜类、豆类轮作即可。采用乙磷铝锰锌加强苗床土壤的处理,用量为10g/m2,加10倍细干土拌匀,再将掺有药剂的干土均匀撒入苗床畦面,划锄入土,搂平后播种。大田土壤处理方法同上。定植时同样采用乙磷铝锰锌,用量为2kg/667m2,再加入30kg细干土拌匀,撒入沟内。如成株期发现病株,用500倍乙磷铝锰锌灌根,每株用量控制在0.5kg,间隔10d1次,连续2~3次。

3.4辣椒青枯病的防治

注意棚内要及时通风、换气,最大程度上控制棚内的温度不至过高,浇灌时不得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防止田间积水。适当增加磷钾肥的用量,以提高辣椒自身的抵抗力。要密切观察辣椒的生长情况,及时清除染病植株,带至棚外集中深埋或烧毁。加强药剂防治。发现田间存在零星病株时要及时施药,具体可选择500倍77%可杀得,或者4000倍72%农用硫酸链霉素,用药量控制在40kg/667m2左右,对准植株下部均匀喷雾,间隔1周或8d喷洒1次,连续喷药3~4次,或者采用800~1000倍50%的多菌灵进行灌根施药,间隔10~15d灌根1次,连续灌根2~3次。除上述药物措施外,还可用10~15g硼酸对50kg水进行根外喷施,喷药频率同样为10~15d1次,连续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