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

礼仪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②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熹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 礼,谓制度品节也。 ”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

③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 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逸,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④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

⑤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⑥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戍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

⑦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1.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6分)

答:①“晴雨表”,这是比喻的说法,它形象地表明:社会风云的变幻,一定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反映出来。

②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2.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本文采用纵向结构展开议论,第①—③段先总提议论的.话题——礼俗文化,然后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其内涵;第④段承接上文论述“礼”和“俗”的关系,第⑤段在前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礼俗文化的特点;第⑥⑦两段主要论述礼俗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并举大量的实例加以证明。

3. 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②国家把“清明” “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缩小礼与俗的价值差异,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

③国家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