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暑假里,我们余杭小记者团来到了著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塘栖,并开始了文化寻根之旅。

杭报小记者团暑期余杭文化寻根之旅作文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建筑极多,景色宜人,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连丰子恺先生也曾对它作出如此评价:“江南佳丽多,塘栖水乡是代表之一。”

小记者团一行来到了文化寻根的第一站——楠宋陶瓷厂。在中国,制陶技艺可谓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也较复杂,有陶泥、摞泥、成型、画坯、上釉、烧窑几个流程。现在,让我们跟随向导一起去参观一下吧。

第一个步骤——摞泥。“淘好的泥会被专门的机器挤压成柱状,以方便成型。”向导解释道,“下一个是成型,”“怎样成型呢?”“有挤压成型、手工成型等几种方法。”我们到了成型车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挤压成型,”工作人员将摞泥放入一台扁圆状机器里,机器旋转起来,过了一会儿,陶泥就规规矩矩的成了碗型,我们看的目瞪口呆。

“挤压成型是较快捷的成型方式,接下来我们去看手工成型。”向导领着我们到了一张桌子边,只见,稀泥被倒入模具里,封上口,放到机器里风干几个小时,就成型了。成型过后,下一步就是画坯上釉了,上釉可以让瓷器更光滑,有色泽。最后步骤——烧窑。我们来到烧窑车间,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窑里火光闪烁,这场景可只在电视上看到过,“陶瓷要烧很长时间才能完工,而烧制的温度也会因瓷器而决定,有的几百度,有的就要上千度,所以说,要烧制瓷器是很不容易的。”从窑里出来的瓷器可就彻底改头换面了,精巧细致,光泽美观,真是奇了,小小的窑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参观完陶瓷厂,我们来到了塘栖文化遗产的代表——广济桥。广济桥,曾名通济桥、碧天桥,俗称长桥,位于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也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

走在桥上,古镇风貌尽收眼底,处处感受到江南水乡独有的韵味——被踩了几百年的青石板、白墙黑瓦的`房子,运河旁宽大的扶廊,还有古桥石缝中冒出的石榴树。走过几条青石板小街,小记者团一行来到了水北街耶稣堂西侧的乾隆御碑处,御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高达3.35米,宽1.4米,厚0.5米,碑身添有碑额,刻有双龙戏珠图案,原来此碑是乾隆为表彰浙江省,将“圣谕”刻在石板上,以晓谕官民。

下午,我们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水丝棉发源地——塘栖镇丁山河村的一家清水丝棉作坊里,几个老奶奶在那做工。“蚕茧得先烧四、五个小时,烧好后,用水一浸,从头上轻轻扯开,拿出蛹,将丝棉套在手上,套上四、五个,反拔下来,就成了一个小兜。”老奶奶手把手的做给我们看,看着好像很简单的样子,小记者们纷纷自告奋勇地要来做。亲自体会才知道说说容易做做难,有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剥不开一个蚕茧;有的用力太猛,拉破了;还有的丝棉缠的乱七八糟,我努力了半天,也才破破烂烂的弄了一个兜。

算了,我还是来做下一个步骤,将四个小兜套在竹网上,做成一个大兜。这可简单了,有现成的竹网让你套,谁不会啊?大家一拥而上,迫不及待的想试试,试了才发现,根本就使不上力,忙了半天,一个兜都没做成,到是浪费了好多茧。

帮了好一会儿倒忙后,返程的时间到了,这一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塘栖的历史和文化。在车上,我一直回味着,思绪似已穿越到古时的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