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新年问候的习俗和礼仪

春节和新年问候的习俗和礼仪1

第一天拜家人;初二初三,拜婆婆,舅舅,公公等。直到第16天。这个习俗从宋朝就开始流行了。《东京梦花录》第六卷,宋代孟渊描写北宋在京时的云:“十月一日,开封府放关三日,士人自早相庆。”到了清代,新年礼仪得到了升华。阿清顾铁青在《贾青录》中描写“男女不如父母,主率不如幼。他们向邻居和朋友表示敬意,或者停止送孩子祝贺他们,这就是所谓的“新年快乐”。岁末不相逢者,此时亦相拜。”一般来说,在同龄人中致敬新年就够了。

春节和新年问候的习俗和礼仪

首先,拜家里长辈。第一天早上,晚辈起床,要给长辈拜年。当然,长辈拜完之后,肯定会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给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给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自己的长辈。一般来说,你的邻居长辈也会给你“压岁钱”。

其次,过年探亲。第一天或第二天一定要去公公婆婆家,带礼物。进门后要向佛像、祖像、牌位三鞠躬,然后依次向长辈鞠躬。

坑是一个礼貌的新年。如果给朋友拜年,只要一进门就给佛像磕头。如果你和你的主人平起平坐,你只需要交出它。如果年龄比自己大,还是要主动低头。主人应该从座位上下来帮助你,甚至说你没有礼物,以示谦卑。一般情况下不要坐太久,寒暄完就走。师傅拜完了,改天也要拜。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短信,发贺卡,礼节性的打电话,打电报,这些都是拜年的新形式。送贺卡的时候,也会送自己的名片。

春节和新年问候的习俗和礼仪2

选择时间

在支付新年问候之前预约。不要因为主人也出去拜年而空行程。同时给主持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给主持人一个选择,不要单方面定时间。这一次最好是双方都同意。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早上给长辈拜年,但不要太早。因为我们平时工作很努力,所以春节期间我们通常起床很晚。如果过早拜年,往往会让主人措手不及。如果新年祝福语是随年夜饭一起上的,可以根据年夜饭的`时间来确定新年祝福语。你应该早点到达,不要等到吃饭的时候,留出时间打招呼和聊天。

有些人喜欢选择在晚上拜年。坐几个小时必然会影响到主持人的休息。过年的时候,进门问一声“新年好”,匆匆离开,会给人一种“缺乏诚意”的感觉。所以以客人身份停留半小时到40分钟为宜,这样既礼貌又不影响主人对其他客人的接待。

礼物选择

适当送礼。向长辈、老师、师傅拜年时,要适当带一些礼物。礼物不要太贵太豪华,也要“可得”。捧着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已经成为都市现代人一种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新年礼物也要注意卫生。如果你很懂新年祝福语,可以选择对方最喜欢的礼物,也算是你最喜欢的。不太懂的话可以选花,选水果,选食物……而且不能出错。烟酒要根据对象来定。比如给奶奶拜年,给她没用的烟酒,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主人家里有孩子,也可以适当选择孩子喜欢的礼物。

宾客礼仪

头盔门要根据亲友环境换鞋;一一问候亲朋好友(可以提前知道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和头衔);礼貌送礼;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参观每个房间;优先考虑寄宿家庭的生活习惯,不要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意。和主人聊天主要是寒暄寒暄,增进彼此的感情。

春节和新年问候的习俗和礼仪3

“礼义智信,礼为先”,古人从新年开始就教导孩子“知礼、学礼、行礼”。古往今来,从帝王将相到普通百姓,都通过拜年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向对方表示祝贺和祝福,以增进友谊和联系感情,展示自己的礼仪和修养。

元欧阳宣《渔家傲》曰:“绣雕鞍聒噪,闲来快去,拜年燃灯直走。”人们认为新年的问候是从第一天到第十五天。明代刘东、俞以正写道:“正月初一.....欢喜洗洗,舔舔小米糕,庆祝年糕。父母少拜,公婆抛纸条互拜,说拜年。”可见,拜年民俗出现后,人们拜年的关注度和内容也是“与时俱进”,并一直传播到现代。

传说古代有一种怪兽,头长独角,嘴像血盆。人们称之为年。除夕夜,年跑进村里捕食人。人们不得不准备一些肉放在门外,然后关上门藏在家里。直到元旦早上年吃够了,人们才开门相见,鞠躬祝贺。传说“新年快乐”就是由此而来。

有一年,年又进村了,人们发现他怕红怕闹。因此,在年到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燃放空心竹子制成的鞭炮,把年吓跑了。由此,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春节习俗传播开来,并逐渐扩大和应用于全年的各种节日活动。

在古代,“拜年”的内在含义是过年,给长辈磕头行礼。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习俗增加了新的对象、内容和形式,逐渐成为教师、单位领导、同学、同事、战友、老乡、“六亲”和邻居的时尚。去拜年而不去,总是不合适,不放心,不尊重。拜年的目的已经从“敬祖、孝、福”变成了“情绪化”、“功利化”。

在古代,元旦那天,孩子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穿上新鞋,戴上新帽子。穿好衣服后,给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表示孝顺、求爱、欣赏,让长辈在新年的第一时间享受家庭的幸福。早饭后,大三学生和父母或者哥哥姐姐一起出去走亲访友。遇到熟人一般会抱拳问“新年好”。

为了向族人的长辈致敬,他们通常会鞠躬向老师致敬。一般都说“拍老师(前辈)马屁”。现代人未必真的致敬磕头,而是“言而有信”。给朋友、同事、邻居拜年,一般也可以抱拳鞠躬。而且这种形式的礼仪已经成为春节期间拜年的象征。成年人可以做到,现在孩子也明白了。

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人们通常去父母家、户主、叔叔、婶婶和其他长辈家拜年。他们通常带一些礼物来尊敬老人。受过教育的人不追求奢侈品礼物。一束水糕,一束糖葫芦,一盏灯笼,一个“中国结”就可以了。在拜年时,主人和客人并不注重礼物,而是注重礼貌和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多次面见长辈拜年,感触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去长辈家,先向佛像、祖宗像、牌位鞠躬,再依次向长辈鞠躬。除夕之夜,许多长辈在堂屋铺红毡,蒲团上盖着布,准备接受晚辈的磕头膜拜。晚辈毕恭毕敬地磕头后,长辈们会不失时机地说一些赞美和寄予厚望的话,给晚辈一个红包(用红纸包着压岁钱和糕点贴)。

在古代,说起压岁钱可以压制邪物,晚辈从长辈那里拿到压岁钱就可以安然度过一年。拜年后,有些长辈要离开晚辈去吃饭、吃饭、玩耍、聊天,然后让他们在黄昏时“回家”。很多长辈通过拜年的人数来预测新年的“幸福和好运”。越多人拜年,越幸福。

现代流行向领导、朋友拜年、感恩,这是联系感情、加深友谊所必需的。人们借拜年的机会,回顾友谊,回顾错误,讨论工作,表达感激之情。如果他们说了平时不太好说的话,那就不能理解平时的问题。他们这时候说出来,对方觉得自己“对人有礼貌”,讲道理,恩怨情仇一笔勾销。一般这个过程不要太长。想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寒暄几句就可以走了。“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师傅拜完了,总有一天要回去拜的。

也有必要挨家挨户地拜年。邻里交往不多,但见面就可以说。大年三十,见面抱拳祝贺你,或者来祝贺你,在屋里坐一会没多少礼节。甚至在过去,有一些对对方的委屈,通过拜年马上消失,甚至互相检讨,请求原谅,造成了“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场面。这样,邻里之间相互庆祝新年,对于改善邻里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大有裨益。

拜年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俗。在古代,当面拜年、红包、书信盛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手机短信、电话、贺卡、电子邮件、鲜花、视频、网络问候越来越受欢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不能说是时代的进步,推动了新年祝福语的多样化、便捷化、科学化。

鼠年新茂就要到了,拜年的安排已经提上了家家户户的议事日程。精致、灵动、美丽的手工玉兔给人一种欢乐、吉祥、和谐的感觉,兔子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十二生肖中“新年快乐”象征的吉祥物。带毛茸茸的玉兔去亲戚朋友家“过年”,时尚大气,避嫌。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不让庸俗、不健康、功利冲淡祖先留下的拜年的好习俗。

现在的拜年和宴请往往合二为一。中国人好客,不喝酒坐不住。而且,“酒越来越浓,越喝越醉。”“醉”和“酒驾”成了拜年的副产品。主人和客人应保持警惕,不要给警察带来麻烦,给亲友带来痛苦,给社会带来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