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端午节》邮票

本文是由***上传的:端午节与《端午节》邮票。

端午节与《端午节》邮票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民谣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可谓众多。其一是恶月、恶日说。这是我国较早出现的岁时禁忌习俗,早在战国时代,视五月及五月的五日为恶月、恶日的俗信就已经存在。其二是吴越民族图腾祭说。闻一多先生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端午节时他们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故端午应称“龙子节”。其三是纪念贤臣、孝女说。如民间传说中的纪念介子推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是不同的。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竞渡活动。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龙舟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因素的`“龙头祭”。上午,“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尔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洞庭湖(岳阳市南湖龙舟赛场)。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物。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我国粽子,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

看有小枣、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避五毒”是指在端午节这天,按照传统习俗人们用彩纸将“五毒”( 指蛇、蝎子、壁虎、蜈蚣、癞蛤蟆)剪成剪纸,或贴于门、窗、墙、炕;或系在小孩臂上。要用线穿住“五毒”的头,并在每个毒虫的头上刺一根针,以示毒虫皆已被刺死、吊死。

另外,按传统习俗,在端午节的早晨,各家各户应将菖蒲、艾叶插在门上、屋檐下,以辟邪、防病、保安康。因为在农历五月初五,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尤其是在南方),且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故而疾病甚多,因此民间习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插菖蒲和艾叶,可借助它们挥发的芳香气味,驱逐蚊蝇,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保持居室卫生。系五色丝,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五色丝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搓成一条细索。按阴阳五行说,五彩丝中的青线属木,代表东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五色丝无论系于何处,均可镇妖辟邪,佩戴的人可用它系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