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芜端午节的习俗

春节、元宵、端午……这些镌刻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节日,传承着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维系着炎黄儿女深厚的骨肉情谊。在我市,端午节有什么民俗,现在又有什么样的传承变化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李胜华,听他讲述我市的端午民俗。

山东莱芜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是三大节日之一 主要为纪念屈原

李胜华介绍,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始的意思,所以初五又叫端午。据说因唐玄宗李隆基是八月初五生,为了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此外,民间还称“重五”、“端阳”,它与中秋节和春节,并称我国民间传统的三大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李胜华介绍。他说,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等等。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

我市民俗丰富多彩 家家户户插艾草

插艾草是端午当天的重要活动。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李胜华说,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分。“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作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中国民间用拔火罐的方法治疗风湿病时,以艾草作为燃料效果更佳。李胜华还介绍了艾蒿的插法:“一般是大门两边,各个房门,有的也插在窗口,最关键的是放在床席下或床下。等艾蒿干了就收藏起来,有的传统中药方中多用端午干艾。但是现在,人们只注重仪式了,对于艾草的保健意义关注度却少了。你看现在的人都只是插在大门口表示一下,其他位置基本上也不放了。”

绣荷包保平安

李胜华介绍,在我市有的地方还有缝制“香荷包”的传统。端午当天,佩戴上装有雄黄、艾叶等的荷包驱瘟辟邪。

李胜华说,荷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在我市,荷包的样式丰富多彩,有心形、桃形、葫芦形、酒坛形、花篮形、花瓶形、书卷形等。

李胜华说,送给老年人的多为松鹤长寿荷包,送给中年人的为平安祝福荷包,送给青年人的为友情祝福荷包,送给儿童的为动物荷包。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祝福。

悬挂五角宝驱毒虫

除了绣荷包,有的地方还有挂“五角宝”的习俗。李胜华说,五角宝是由“香包”古称“香囊”演变而来的。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如芳香化浊驱瘟的苍术、山奈、白芷、菖蒲、麝香、冰片、辛夷等药,含有较强的挥发性物质。香袋有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鸡心形、菱形等,上绣有花、草、虫、鸟及罗汉钱等,款式极为精美。

李胜华考证后表示,明清时期,端午节吃粽子挂五角宝达到鼎盛时期,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角宝,一是增添节日气氛,二是驱除毒虫。莱芜五角宝的制作,有据可查的即属清末民初。

端午看闺女给闺女撑腰

端午节看闺女是莱芜的地方习俗。李胜华表示,这一习俗在我市分布较广。端午节又称“闺女节”,同中秋节一样,是一年之中娘家人看闺女的特定日子。相传,古时端午是看闺女家的夏粮收成,中秋看闺女家的秋粮收成,娘家人担心闺女在夫家受苦,看闺女也就是看生活情况怎样。节前,娘家人带着粽子看闺女,蜜枣粽子的寓意是,希望女儿家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端午前后吃江米糕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但李胜华介绍,莱芜民间还有一个端午节前后吃江米糕的习俗,据调查,粽子和江米糕同源,都是源自纪念屈原的一个习俗活动。

江米糕在莱芜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历朝历代都在民间不同程度地传承着,是大家喜爱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食。据雪野村“王家江米糕制作工艺”第四代传承人王道利介绍,江米糕制作算起来也应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