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节的诗句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唐 杜甫《端午日赐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鬣动,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搴翠帏,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唐 刘禹锡《竞渡曲》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尧潘《端午日》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欧阳修《鱼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宋 苏轼《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宋 苏轼《少年游 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下阕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苏轼《浣溪沙 端午》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宋 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 张耒《和端午》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宋 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

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宋 黄裳《喜迁莺 端午泛湖》

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

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

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

宋 晁补之《永遇乐 端午》

高咏楚辞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陈与义《临江仙》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宋 杨无咎《齐天乐 端午》

淡妆浓抹,西湖人面两奇绝.

菖蒲角黍家家节.

水戏鱼龙,十里画帘揭.

凌波无限生尘袜,冰肌莹彻香罗雪.

游船且莫催归楫,遮莫黄昏,天外有新月.

宋 赵长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宋 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

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

相思十二时.

宋 李石《长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怀旧》

亦有鱼龙戏舞,艳晴川,绮罗歌鼓.

乡情节意;尊前同是,天涯羁旅.

涨绿池塘,翠阴庭院,归期无据.

问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处?

宋 卢祖皋《小龙吟 淮西重午》下阕

深院榴花吐.

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早已有,游人观渡.

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

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又说是蛟馋龙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刘克庄《贺新郎 端午》

餐菊饮朝露,平生不啜 .

与龙争角黍,无乃谤湘累.

宋 刘克庄《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延伸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说法不一,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缘故,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诗人节”。据《史记》记载,战国时代,楚秦争霸,楚国大臣屈原很受楚怀王器重,他主张举贤任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怀王稚子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保守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但屈原矢志不改,“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没有放弃对未来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秦国接连攻占了楚国8座城池,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识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郢。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羞悔交加,忧郁成疾,3年后客死秦国。楚顷襄王继承王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抱负远大而壮志难伸的屈原,在被流放到远离京都的沅、湘流域途中,终日忧愁,常常独自徘徊江边。一天,一位在江边垂钓的渔夫问屈原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他叹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下了《离骚》、《九章》、《天问》、《九歌》等不朽杰作。在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屈原仰天长叹不已,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激流滚滚的汨罗江。这一天,正是夏历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屈原以死来坚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下诏将五月初五日定为“端午节”,谕令各地官府组织纪念诸如赛龙舟之类的活动,以纪念屈原。宋人梅尧臣在《五月五日》诗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元明之际的'贝琼写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诗:“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表达了诗人们对屈原的同情与悼念之情。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在我国江苏、上海、浙江一带,一般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因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乃投奔吴国,助吴王阖闾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阖闾为越王勾践战败,受伤而死,子夫差继位,立志报仇。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军大败,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太宰受越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历镂”剑,令其自刎。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死前交代邻舍人:“我死后,请挖出我的眼睛,悬挂在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说罢,自刎而死。夫差闻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尸体装入皮革中,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传说中伍子胥变成了“波涛之神”。这样,在江浙一带,端午节就成了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东部地区,当地居民把过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据史书记载,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14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昼夜不停。过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这一天,曹娥也投入江中。又过了5日,曹娥终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此事传到县府,县令为之作文立碑,以颂扬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绍兴,尚存曹娥之墓,现存曹娥碑相传为晋代王羲之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将她曾居住过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则更名为曹娥江。

在浙江,还有端午节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而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勾践战败被俘后,在吴国过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骗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立志雪耻,于当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师,开始操练。数年后,终于一举消灭吴国。后人为昭彰勾践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国水师演练时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这一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

虽然说法比较多,但时至今日,端午节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屈原以及他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他胸怀祖国、心忧天下、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缅怀。同时,端午节自古以来就是民间一年一度的“卫生防疫节”,人们在这一天都要打扫庭院、悬白艾、饮雄黄酒。节日期间,同学们要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个主题,积极组织和参加一些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提高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