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中元节习俗汇总

岁有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即元宵佳节;七月十五为中元,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则为下元,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初七至十五为中元祭祖期间,俗称“七月半”。初七至初十,为年内亡者烧包祭奠,称接新亡客。初十日以后开始“接祖”,俗称“接老客”。湘中地区对此较为认真,每日三餐、行礼如仪,至十四日晚便焚化“金银纸包”“衣冠箱”,统称“烧包”,而在当晚或翌晨送客。因中元节恰是若干农作物成熟时,故旧时也有拿新收成的米祭祖,谓之“尝新”。

七月半中元节习俗汇总

笔者恰好在翻阅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罗?重遗著,发现罗居然有一篇杂文专门讲述了自己对农村中元节的看法——《废除中元烧包的我见》(刊长沙《大公报》1922年8月29日)。罗是湖南湘乡县人,应该说对当时乡村浓厚的中元祭祀风俗有着深入的了解。他在文章中以通俗的逻辑批判了中元节“烧包”的愚蠢性,并号召民众要敢于移风易俗。在那个时候的乡下,先进思想并未渗入底层,那时“最遭乡愚忌讳的,就是破除迷信;最遭腐儒忌讳的就是无父无君”,在如此的大背景下,罗?重作为教育界人士能够敢于站出来号召废除风俗,实在难得可贵。

文中写到:“中元烧包是为着‘昭示后人纪念祖先’的一种暗示作用,离不了家长制的色彩,但我们要试思现在中国弄到这步田地,是不是人人都害了‘要钱不要命’的毛病的缘故?我们教育我们的子弟,要用一种正当的暗示,怎么反用万恶的金钱做暗示呢?他们以为死了的人尚且要钱,何况生人?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除了要钱之外,再不知道有别的事情了。那末,还成了一种什么样子的社会呢?”虽是近百年前的文字,但所反映出的`社会丑相却有所相像,我不禁想起新闻中报道,现今许多地方的中元节不仅烧钱纸,而且流行烧“电脑”、“苹果手机”,更有甚者烧“美女”,实在是既愚钝也侮辱先人的行为。

罗在文中还说中元节“烧包”是种耗费财力而无意义的举动,“所以我们应该毅然地废除它”,他说好的社会习俗最初往往也是由一二人提倡出来的,如“放足”“剪辫子”等,希望民众不要被“落后习俗”所奴隶。作为一个教育家,罗当然也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本职,在该文最后他说到,当时全国约有两亿人烧包,平均每人每年要破费钱一串(附原文注:浙江一带用金箔、银箔,绝不值此),合起来就要花去两亿串钱,如果能够把这笔钱款用于填办小学,至少可以建设二十万所。罗?重始终以教育为本,赴美留学后抛起功利毅然埋首乡村,由其执掌的陶龛学校当时盛名于全国。要果真如他所说,当时能将全国一年烧包的钱用来建设学校,中国的教育岂只是现今这般?

建国后,“烧包”的习俗曾几度消亡,继又复俗,但礼仪相对旧时有所简化。虽是封建迷信,但中元节习俗的留存说明了中国人对先人的缅怀情结很重,很多时候我们也只能通过仪式来完成对逝者的追悼。中元祭祀中,后人多会祈求先祖庇佑,我认为从某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底层劳动人民渴求幸福生活的表现,相信随着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陋习也会慢慢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