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谪的诗文案摘抄

随着社交网络的普遍使用,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朋友圈发布文案,文案在生活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宣传形式。什么样的文案才让人印象深刻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被贬谪的诗文案摘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轼被贬谪的诗文案摘抄

1、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苏轼第二次被贬是因为得罪了新宰相章惇。宋哲宗启用章惇为相,章惇上台后恢复新法,对以前持反对态度的人非常的痛恨。苏轼又因为“乌台诗案”被牵连,被章惇怪罪,从而把他将苏东坡贬至岭南惠州,为宁远军节度副使。

4、少年的苏轼过的还是比较顺畅的,他从小就受到父亲文化气息的熏陶,他的文学天赋异禀,在苏轼21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弟弟进京赶考,兄弟二人一举获得进士的头衔,同时,苏轼还得到了大文豪欧阳修的器重。

5、而今夜,我又来了,带着朋友,驾着扁舟,抱着美酒。还是千年前的明月,朗照着细草微风的原野;还是千年前的江水,流淌着亘古不变的忧愁。只是千年前那场著名的战役,已找不到它一丝一缕的痕迹。而我的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亦迷茫而空灵。

6、王润之是陪伴苏轼最长的人,他们一起生活了25年,一起经历了各种磨难,可以说王润之重新给了苏轼家庭的温暖。

7、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8、苏轼所创制的豪放词刚劲粗宏,具有阳刚之美;其音域宽广,可放声高唱。

9、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其以诗之音节、气势入词。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2、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13、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14、黄州时,他自号东坡居士,

15、《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贬居黄州时,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16、经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以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后历经一贬再贬。

17、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18、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19、这首诗便是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路过扬州竹西寺所题三首诗之一。

20、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21、但因为苏轼写这首诗时,正值神宗驾崩不久,尚在国丧期间。于是贾易等人便说苏轼诗中的“闻好语”,分明是对神宗怀恨在心,把神宗死讯当作好语。借此攻讦苏轼。

22、创作背景: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23、其实苏轼本人并没有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仅仅只是为变法提出了些建议,便落得如此下场。苏轼本人和王安石的私交一直不错,他也钦佩王安石的才华和能力,事情做后弄成这样,这能说是苏轼运气不好了。

24、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5、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26、阳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乱地洒在歌楼打湿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阵东风卷地而来,吹散了云雨,落日的余晖从乌云缝隙中斜射出来,染红了半边天。

27、造语苍凉,寓庄于谐,言有尽而意无穷。

28、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29、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30、创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31、考官梅圣对苏轼的文章惊为天人,但对上文拿捏不准。在苏轼拜见他时,梅问及尧和皋陶对话的出处。苏轼笑答:?想当然耳。?实际上,上面典故出自《礼记》,发生在周公身上,苏轼考试时候记到尧上了,但居然蒙过了老师梅圣,可见功力非凡。

3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33、对柳永的慢词一方面改革,一方面超越。其变俗为雅。其变婉约为豪放。

34、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35、无法想象在两千多年的文学史册上缺少了他会是怎样一番情景:黯然失色,严重缺失,深深遗憾……

36、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37、心如死灰,身体像没有系缆绳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州。

38、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39、苏轼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40、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41、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42、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43、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44、第二次是被贬惠州。苏轼写了《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惠州一绝》等诗词

45、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苏轼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46、变俗的柳永新声为雅的士大夫抒怀。

47、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48、北大红楼,历经百年仍是守望黎明的灯塔

49、这些都说明贬谪生涯对苏轼创作的影响。

50、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51、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52、苏轼的一生就像这几句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5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4、以至于迫害他的权臣章惇看到苏轼的“尽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时,觉得他生活得很惬意,便再加贬谪。

55、到黄州后,他开始住在定惠院,以后又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元丰四年春天的一个傍晚,词人在临皋亭上倚栏观江,见落日斜照、春意盎然,又逢短暂的春雨令水天生出奇妙的景致,心神激荡,便将这美好的景色记录了下来,即成此篇。

56、但是苏轼被降职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虽然他是在做官,但是仍然在言论,行为上受到种种限制,后来,哲宗继位,司马光的变法又登上政治舞台。

57、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58、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苏轼在这时起的。

59、半醒半醉问借黎,竹刺藤捎号号迷。

60、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祠部员外郎时,更不在阀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过知府)。

61、在儋州,他劝耕种、推中医,兴教育。在《雪堂记》中,苏轼写道:“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他

62、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63、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64、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于元丰三年贬官黄州。元丰六年三月张怀民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他们结识后,因气味相投而成为好友,交往密切。

65、让我们以苏轼得一首词——《定风波》,来结束这番介绍苏轼的谈话。那是在?乌台诗案?中遭受沉重打击,死里逃生,贬居黄州的时候,苏轼生活拮据,前途黯淡,甚至还失去了人身的自由,他知道,自己已身陷绝境。但是,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使他真正认识了人生,短暂的困惑和惶恐后,他坦然了,释然了,超然了。那一次,元丰五年暮春的沙湖道上,风雨骤至,盖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苏轼一行人,个个都成了落汤鸡。众人倍感狼狈,而东坡却似浑然不觉。雨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浸湿了他的全身,然而,却更深深地渗透了东坡的灵魂。雨,尚未停,而一首《定风波》的腹稿却已形成:

66、真是“满纸荒唐言”,然而这位“东坡看”最能够“白首忘机”。失意也罢,坎坷也罢,他却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

6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68、贬谪岭南儋州时期,苏轼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的日子,但是再困苦的生活也没有压垮苏轼,反而使他更加乐观、旷达。

69、综观苏轼的这首词,他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寄托在了孤鸿的身上,无疑凸显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而这种高超的艺术技巧,所展现的便是一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故历来这首词都深受世人好评,是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千古名作。

70、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71、译: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72、苏轼初出茅庐即一鸣惊人,时人和他自己的期许并不是一介书生或一百里之才。

7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74、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75、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76、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7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7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79、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80、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81、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82、难得的是苏轼做到了得意时心怀天下、积极有为,不如意时也能旷达乐观、心系百姓,无论境遇如何都能随缘自适、穷达如一。

83、苏轼说,如果这些人是天上的神仙,则不敢知道,如果也是人,为什么不能了解?

84、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三十多年的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地嬉戏。十九岁上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文坛领袖欧阳修不吝美的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

85、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让他看起来更为洒脱、飘逸。

86、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87、黄苏《蓼园词选》:“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88、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89、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90、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91、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