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新年慰问信3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慰问信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写慰问信应用诚恳、真切的态度,才能表达对对方的慰问。那么一般慰问信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年慰问信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新年慰问信3篇

新年慰问信 篇1

各位研究生导师:

你们好!这是一个瑞雪纷飞、孕育希望的季节。在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代表学校向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全体研究生导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即将过去的XX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推进创新、蓬勃发展、收获颇丰的一年。今年4月,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试办研究生院申请转正的考核评估,被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这对于实现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实质性、跨越式发展,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实力,提高山东大学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竞争力,意义深远。今年8月,我校全面启动"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把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全力以赴打造有竞争力的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今年,我校又有两篇博士学位论文问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分别由机械学院艾兴院士、文学院钱曾怡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所获。令人欣慰的是,我校文科首次在此奖项上取得突破。这是我校连续第五年喜获此项大奖,也是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与你们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一流的研究生教育需要一流的导师队伍。目前,我校全日制研究生总数已逾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08人,硕士研究生8215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专业学位生2730人。规模空前,任务艰巨。这无疑对全体研究生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研究生的培养中,作为导师,责任重大。大学,非大楼之谓,乃大师之谓也。大师、学者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品格和精神,构成了大学的.灵魂。正是一代代学识渊博、造诣精深、诲人不倦的名家大师像红烛、像清泉、像山峰,以其治学和为人的优秀品格和大家风范,赋予了百年山大薪火相传、厚重博大、刚毅执着的气韵和精神,造就了山大的辉煌和独特的魅力。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名家大师不断涌现,谱写山东大学新的灿烂篇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我们深信,通过导师、学校和学院的共同努力,山东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定会不断创新和超越,承担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在提升我校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业绩。

新年慰问信 篇2

尊敬的同事们:

你们好!梅花吐蕊、金蛇报喜;辞旧迎新,举国欢腾。新年到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充满着温馨、享受着幸福。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公司董事会、总经办,向您们致以节日最衷心的祝福和最诚挚的问候!

走过缤纷的四季、我们硕泉人演绎着不同的精彩。寒来暑往,候鸟也曾南来北往,这个季节在我国的北方还是大雪纷飞、冰天雪地,而在我们广东却是阳光明媚,和风暖人。无论南还是北,我们始终为着同一个理想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齐聚到了硕泉,我们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用汗水、用智慧筑建、打造出一个个美丽的园林景观工程,北国风光、江南水乡,如诗如画。在龙的岁月里,我们风雨兼程,一个个项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一年里我们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心酸。在成功面前我们确实欢欣鼓舞、喜从心生,但我们不骄不躁,谦虚慎行,面对激烈的市场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稍纵即逝;在失败的时候,我们不弃不馁,大家一起总结经验教训,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始终以积极阳光的行动,驱扫阴霾、点亮黑暗。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必定攻坚克难、其利断金。公司发展到今天,感谢有你们,大家辛苦了!

祥蛇贺春,我们带着喜悦、希望和期盼迎接新的一年。硕泉之路必将四通八代,遍布中华,伸向世界!

最后,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笑口常开、合家欢乐!

新年慰问信 篇3

海外留学的各位老师:

新年好!

随着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硕果累累的xx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和发展的xx年向我们款款而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和全校7万余师生员工,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及您家人致以最诚挚的新年祝贺和新春问候,并向您为学校的蓬勃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高层次人才工作获得新突破。今年我校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和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6名。为确保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两个关键,全面推进“521人才工程”。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17个,居全国高校第14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增加到16个,居全国高校第13位。16个一级学科入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10名。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增加到18个,居全国高校第9位。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有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本科生共约5万余人;共有1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居全国高校第7位;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居全国高校第14位;12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先后有97个团队588人次在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连续两届获得金奖,并获“挑战杯”竞赛团体优胜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