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的“联姻”

2014年5月22日,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大型吕剧电影《断桥惊魂》在青岛华臣影城举行了首映礼,笔者有幸应邀到场观摩。

论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的“联姻”

该电影改编自青岛莱西市吕剧团创作演出的同名现代吕剧。吕剧作为山东地方戏,在山东琴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改拍成电影的并不多。《断》就其艺术表现手段而言,属于纯粹的“改编”,而非原封不动的“照遍”和天马行空的“创编” :即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改变其原有的戏曲表述风格,为之换上一套电影的艺术包装。

作为地方剧种,反映的是本民族、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而且一般都用民族语言、地区方言演唱,乡音乡情迷恋着一方乡亲。这就是地方戏最具生命力的特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

有人认为:受到电影、电视剧等新兴艺术形式的强烈冲击,民族地方戏会逐步走向衰亡,成为日薄西山的“夕阳艺术”。其实:任何新兴的艺术形式都无法遮盖戏曲这颗民族艺术宝库中的“夜明珠”所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文学是影视艺术和戏曲艺术共同的母体。电影的产生虽然是科技与艺术联姻的成果,但它终究还是艺术形式的一个类别。诚然:隔行如隔山,影视剧这种贴近生活的艺术与戏曲这种纯粹的舞台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但“隔行不隔理” :影视剧和舞台剧最终却是殊途同归的艺术行当。中国戏曲博大精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将戏曲改编成为影视剧不仅是广大观众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从事戏曲研究和影视创作的文艺工作者“两栖作战”的历史使命。那么,究竟应当怎样把戏曲这种舞台艺术完美地融入生活化的大银幕呢?

笔者认为:电影首先是采取了戏曲注重故事情节、矛盾冲突的戏剧结构形式,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矛盾冲突丰富剧情,从而构架起戏曲电影的艺术结构基础。戏曲的艺术内容有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无写实情节的纯写意作品极少。其次,电影吸收了戏曲注重人物动作(形体和语言动作)、用动作塑造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注意用演员的形象化动作表演、性格化语言塑造吸引观众,形成了戏曲电影注重演员表演、重视挖掘人物命运的艺术表演基础。

戏曲由于受到舞台表演的时间和空间制约,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要求演员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空内充分展现剧情的内容和人物的命运。中国的传统戏曲力图突破这一局限,采取了虚拟时间和空间等许多手法,但由于受到舞台三面墙的局限,还是无法彻底突破舞台,走向剧场外面的大千世界。电影则可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采用摄像机去室外拍摄。时间和空间上相对于戏曲自由了许多,无形中开拓了表现生活、塑造人物的新天地。

戏曲演员在表演时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动作要夸张。形成了一套虚实结合的动作程式;为了让观众听得清楚,语言也要夸张。道白与唱腔要求字正腔圆,字字句句都能够传到剧院里最后一排观众的耳朵里。而电影则把演员引进了与现实生活几乎完全相同的环境里,可以按照生活中的行动和语言去再现:不必使用舞台腔调和架势。简言之:电影解放了舞台艺术的时空和演员的表演,从而成功实现了戏曲和电影的“联姻”。

但戏曲电影并没有完全脱离戏曲的轮廓:《断桥惊魂》这部电影片长约90分钟,其中吕剧唱段占到40多分钟。由于时间的局限,电影毕竟无法象电视剧那样洋洋洒洒。譬如表现人物的历史:《断》的开场即通过男主人公的母亲的唱腔向观众展现出一个妻贤子孝、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而在以悲剧收场的影片结尾,采用的却是镜头语言的表现手法:身陷囵圄的男主人公在得知母亲去世的噩耗后并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是面对家乡方向长跪不起。“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种电影所独有的'艺术表现手法留给观众更多的是思索。男主人公无尽的悔恨不言而喻,对观众淋漓尽致地揭示出“国法无情”的深刻道理。而戏曲里展现悲剧高潮则往往采用抒情的场面和唱腔来烘托,无唱难表情;无情难表悲。“无情不悲”是戏曲悲剧的表现规律。

影片以直抒胸臆的戏曲唱腔开场,又以略带“隐晦式”电影镜头收场。实际上形成了一组对比鲜明的“对比蒙太奇” :每一个犯罪分子给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的灾难都是无比深重的!这种“悲喜两重天”的荧幕画面入木三分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提醒党员干部要时刻做到自警、自律,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告诫党员干部必须对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权涂上一层“防腐剂” ,并持有一颗敬畏之心。这种集戏曲、电影的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的巧妙手段可谓匠心独运,珠联璧合。

笔者认为:现代电影与传统吕剧联姻的艺术结晶《断桥惊魂》无论在剧本的创作还是演员的表演层面都是比较成功的:整场演出演员表演细腻精湛,唱腔效果独特震撼,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发人深省。既在真实中融入了虚拟的美,又在生活化里保留了程式的美。而且没有丢弃戏曲的内容特色。影片将戏曲里的动作、表情等可以在实景中拍摄的部分提炼出来,配以优美的唱腔。既保留戏曲的美感,又符合电影的真实感。程式化表演是虚拟的,却没有让观众感到其虚拟性。同时让观众既感到这是生活化的电影,又能够体会到戏曲的程式化……

近年来不断有戏曲电影走进院线,如豫剧《清风亭》、昆曲《红楼梦》、晋剧电影《傅山进京》和京剧《廉吏于成龙》,但均遭遇影院“一日游” :刚上映影片就没了踪影。

但《断桥惊魂》的制片人、青岛凤凰世纪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志宝先生却对这部电影的前景颇有信心:他认为虽然戏曲正在从大众艺术变成小众艺术,但在县城,特别是农村,百姓们对戏曲电影的喜爱程度一点不亚于其他文娱项目,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不是票房,能因此增加一种吕剧的推广渠道,培养多一些的戏曲观众就是最大的回报。

笔者衷心祝愿并坚信:戏曲电影是一个人们尚未完全认清其巨大潜力价值的方兴未艾的艺术品种。当我们已经找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元素完美的结合手段并得到广大观众认可的时候,就是一种崭新的既非纯写实又非纯虚拟,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表演体系走向辉煌之际。她必将以其独有的民族艺术魅力征服越来越多的影视观众,不仅将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也将以其全新的民族特色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精神食粮。而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则需要全体影视界、戏曲界工作者、爱好者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同心,齐头并进。实现对戏曲电影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理论升华和认识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