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那颗星的听课有感

在学校的号召下,我听了陈明老师执教的《我心中的那颗“星”》。通过谈心中的偶像,使孩子们受到一种价值观、理想信念的启蒙教育。通过体验,感受“成功”背后的艰辛。一节课听下来,我很有收获,感觉有以下几点:

我心中的那颗星的听课有感

1、以教室里学生的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本源

课前,教师让学生自主收集崇拜偶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学生选影视明星的占多,其次是体育明星、科学家,选英雄人物及其他的很少。教师以学生已有经验或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起点,让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讨论关注话题的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提高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引领学生向往有道德的生活。

2、精心创设了学生乐于参与的体验性活动

有道德的课堂生活,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生活,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生活。体验,不仅需要感受生活,更需要理解生活。首先,老师精心创设了真实而具体的活动场景,“神六”发射成功后,英姿飒爽的航天员成了同学们心中的那颗“星”,教师播放完航天员失重训练的录像后,随即组织进行了一项基础模拟前庭功能的训练,一分钟不到,体验者就只能在老师、同学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回到座位。大家一起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天旋地转”,更体悟到航天员每一项训练都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其次,着力唤醒学生的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悟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活动意义,同学们交流了发自肺腑的感受,“明星拥有比常人更多的光彩,同时也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只有认准目标而又愿意刻苦努力,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课前,教师并没有耗太多的精力去制作课件,拍摄录相,只是进行了一番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聊天,简单的调查统计,查找了一段相关的录相片断。课堂上教师又通过与学生聊一聊,让学生做一做,在交流体验中学生感悟到了“星”的灿烂及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整堂课朴实、简单,易于操作,然而学生的心灵同样得到了振憾。这就是我们所要所追求的有效的品德课堂。

在这儿,我感受到,常态课就是要求课堂上内容重于形式。课堂上的.任何形式都是知识点的载体。

由此我也感觉到做为思品教师,要想上好《品德与生活》的常态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活动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留意学生在学校、在家里、在社区,一些鸡毛蒜皮、婆婆妈妈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最好的资源之一。其二,让学生资料收集,现场调查,观察等切合实际的活动,让孩子有先期的体验和感受。其实,这部分课前准备活动,已经在引导干预儿童的生活,在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前准备活动,比在课堂上精彩的40分钟更重要。

2.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还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要通过安排学生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感受来提升引导价值观;要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成果,让孩子们体验自己成长的感觉。

3.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要力避为上《品德与生活》课而模拟众多的虚假场景,努力遵循孩子的生活轨迹,真正把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课后自主学习,心得感悟,课后实践,把普通的生活事件和非日常生活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儿童的生活圈子,促进儿童的美好生活,这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