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

在开始这个故事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面对一个杀人犯,会想要怎么处置他?我想很多人肯定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要判刑啊!”。这是法制社会成长下的我们必然会说出口的话。如果这个人穷凶极恶、不思悔改,判刑自然挑不出任何毛病。但如果这个人是道德上的“杀人犯”,无法被法律定刑而且用一辈子来偿还他的杀人罪孽,你们还要把他推去刑罚的边缘嘛?

相信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顿住了。而这本《虚无的十字架》恰恰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生命、关于惩罚和救赎的故事。

我之前提问的问题里,那个穷凶极恶的人的确存在。他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九岁小女孩,让一个家庭蒙受了灭顶之灾。而他在被抓捕之后毫无悔改怜悯之心,只是这么对他的律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人终有一死,既然有人决定了自己的死期,这样也不坏。死刑不是刑罚,而是自己的命运。”看,这样一个无时无刻不再期盼着自己快点死去而不思悔改的人放到现实社会里,收到的肯定是社会大众对他的唾弃,而这也造成了小女孩的母亲小夜子对于死刑的深刻赞同和一个家庭的破裂。“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在她眼里,死刑似乎成为了凶手解脱的`工具,惩罚和法律成为了凶手解脱的道路,而凶手也仅仅只是背负着一个虚无的十字架,面带微笑地走向他的结局。

但在这本书里,偿还罪恶的道德“杀人犯”也是存在的。他因为初中时候的懵懂无知,亲手杀死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因为这场意外,他和女朋友分了手,每天都活在愧疚之下。时间也许可以治愈很多事情,却独独没有治愈好他。他为了赎罪每年都去祭奠孩子、做善事,甚至救下了一个因为被渣男抛弃试图自杀的母亲。“我可能没有能力为你做什么,也没有自信可以拯救你,但是如果你在寻找答案,我的经验或许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协助你一起寻找答案。”在遇到同样迷茫无助的人的时候,他开始不再逃避,而是救赎别人以此来救赎自己。他不顾家人反对和那位女士结了婚,认养了她的儿子,在千夫所指之下生活着。而那个女孩也因为愧疚得了偷窃瘾,每天都在自责中等待着救赎。虽然他们并没有被判法律上的死刑,但试想一下,这不是比死刑更让人痛苦的事情嘛?人死了可以一了百了,但活着的人还得背负着道德这样虚无的十字架,依旧在人世间活着。

对于轻贱生命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想到的都只是惩罚。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道德上的“杀人犯”,我们其实可以给予他们救赎。很多时候他们也有他们的无奈,可是就因为我们给他们扣上的“罪犯”帽子,让他们无法抬起头来做人。而那些不知悔改的人,惩罚与否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倒不如任由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让自己的心得到救赎。每一件事的结局,本就应该因为人和事的性质而得到属于它们的不同结局。惩罚和救赎,本就不是绝对的对立面,而是由人来决定它的性质。有的时候,惩罚不一定是一种救赎。而很多时候,救赎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惩罚,却更让人心甘情愿去接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