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2017《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一:

人的一生,不是看你走过路途的长度,而是看你将你有限的路途走出了多少的宽度。人的一生,或平淡,或跌宕,令人喜,令人忧,每个人的一生都由自己来走,怎样走,才能丰富精彩。

2017《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

高振宁,虽只是一个化名,但这个名字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善心与爱的象征,它集结了一个家庭的爱的力量。家庭虽不宽裕,但仍会节衣缩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寄去一笔笔“雷锋钱”。一日,一周,一月,一年,多年……从未间断。是善与爱给予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希望。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能够读书,接受好的教育,对于山区的孩子们而言,已是天堂般的享受,他们渴望读书却鲜有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的人,我们每日读书,却在偷懒时意识不到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相较于“高振宁”,我亦是内心羞愧。当我浪费食物等各种物品时,我竟丝毫未曾想到过那些生活清苦却仍努力帮助别人的人。我想,在以后的人生中,我会时刻警醒自己。“高振宁”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乐于助人与无私奉献的精神却是无限的,这便延展了他生命的宽度。

邰丽华,一位聋哑女舞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苦练,终于练成春晚舞台上最耀眼的那颗星。随后,她不仅更加投入于舞蹈事业中,也用自己有限的精力与财力帮助那些同她一样的残疾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己的梦想。也许,我无法达到邰丽华的高度,但我们可以努力可以坚持,使自己“发光”、“发热”,实现我们自己人生的价值,用尽最大的力量去伸展人生的宽度。

袁裕校,一个资深的收藏者。“收藏”是他的毕生爱好,而如今,这项爱好竟成为了国家进步的象征。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BB机、砖块似的大哥大到功能日新月异的现代手机,生活日用品、家具、电器,无一不是他收藏的内容。我领悟到,爱好亦可“发光”,正是他的收藏,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的成长过程,见证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大。只要坚持,金子终会绽放自己的光芒;只要坚持,我们终将成为闪耀的明星;只要坚持,再普通的事情也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与惊喜。

人的一生,不仅要走出人生路的长度,更要走出人生路的宽度,而我们只有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秉着“坚持”这个信念,才能使我们漫长的人生路变得更加广阔,也更加的多姿多彩。

2017《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二:

看了《新春第一课》,我想起今年春晚里的一句话:人心倒了,就扶不起来了。其实,作为一个公民而言,这种事可做可不做,不扶不会坐牢,但为什么会扶,怎么就有那种扶的冲动,应该是骨子里那种流传千年的血液中夹杂的传承使然。

几个人里面,“高振宁”刚开始并没让我觉得很感动,老北京人意味着有好的福利,有好的生活环境,一个月两百于大多数人说破天也就一个星期的生活。后来才知道,人家还给其他地方的孩子捐钱,再者,虽说是在北京,但物价高,生活自然很拮据。中国有句古话,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要是任何事物都冠之以数字的话,不仅寒了别人的心,还脏了自己的嘴。无私本就是现在仅存几个之一的中国传统,在这里我若是加上一些大加赞许的言辞自然可以,可“高振宁”没这么想过,我也就不这么做了。正是有:莫提春风暖人间,休叹梅花染泥阡。雨露千丝今少有,一滴还道一滴甜。

现在的中国可以少很多人才,可以少很多钱,但我担心的是某天中国人忘了自己还是中国人。要说袁裕校干了多么感人的事么?没有。干了为国增光的事么?也没有。于我看来,他只是在做一些本分的事——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感已经很薄弱了,唯有真凭实据才能记下万分之一的沧桑,再从中分出千分之一微微打动五千年之后的历史,说到底,我是心寒的。普通人玩收藏是自己藏着玩,但袁裕校是有一种本初的使命感,历史有必要被记住,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是不会忘了路上蹩了脚的坎儿的。写下来的路叫书,收集下来的路叫传承。

《千手观音》上春晚的时候我也才八九岁左右,但至今那种千手千眼的神圣庄重而又不失灵魂的幻彩异光我都没有忘记。从小我就佩服搞艺术的人,因为走这条路的人无论成功与否都很苦;我从小也很可怜残疾人和孤苦老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真正弱势群体。很无奈,邰丽华和她的舞伴都碰上了。但当我又几次带着不同的心态去观看这个节目时,我发现我错了,他们根本不用可怜,他们少了一些东西,却能有这种震人心魄的力量,而我们什么都不缺,相反是我们应该可怜自己。都说梦想飘渺,其实梦想是一个很现实的东西,你想拥有就必须付出,真诚如火,身体为炉,坚持为柴,汤煲的如何全凭自己。虽说他们比我们少了一些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然而却能在灯光璀璨的世界里舞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执着,这对生的渴望和理解,又是几人能触摸到的?

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不比别人少,不比别人差,上面的.人展现了这种习惯,其实他们仍旧平凡,我们便是有些堕落了。千百年的风雨里,这种值得可歌可泣的东西实质上谁都可以做到,唯独的,我们需要踏实的传承。

2017《宜昌新春第一课》观后感三:

伴随着第一场春雨的落幕,洗去遮住前路的尘埃,聆听心底最真实的声音,一个个发人深思的故事,提醒着我们:新的旅程开始了。

《新春第一课》中,“高振宁”一家人用他们的爱心与坚持告诉了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虽然住在简陋的屋子里,靠一家小小的商店维持着生计,但爱心却没有被现实所埋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爱心善款被送到远安特校,温暖之流在长江汇聚,延续着师生们对教育与学习的渴望。

没有亲身经历过,真是无法感受到贫困的同龄人接受资助后上学的喜悦和受到像“高振宁”夫妇这样的爱心人士帮助后的幸福。他们14年如一日的努力,见证了学校由校舍简陋到环境优越的过程,也时刻在启发着现在正坐在敞亮教室里的我们,珍惜好的学习环境,持一颗感恩之心去对待身边无时不刻不在关注教育事业的人们。

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长阳县资丘镇当支教,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那个让她呕心沥血,割舍不下的地方的刘发英,用十几年的努力,向我们证明了善举在困难面前不会倒下,一颗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心更不会凋零。她说:“每当看见这些孩子求知的眼神,还有令人心疼的贫苦生活,我就决心留下来帮助他们。”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心推动着人们口中的“英子姐姐”不断通过网络寻求资助善款。6年来,“英子姐姐”已通过网络助学,成功资助458个学生,累计善款达81万元。

一个是身体力行将自己劳动换来的钱捐给贫困孩子们的慈善家,一个是夜以继日地在网络上汇聚爱心的资助人,方式不同,但出发点都源于一个“爱”字。在今年这个令人感觉微凉的初春,这些充满热度,涌动着对教育事业热切关注的温情的故事,无一不在滋润和触动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心。

长辈们给予我们莘莘学子殷切的期望是深沉而厚重的。它凝聚无数人对教育事业高度的重视以及对下一代的无限企盼,身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每个学生身上都承载着责任与义务去好好学习,不断前进,在一个又一个春天播种,不畏严寒酷暑,走过一段又一段新的旅程。

看!春天在向我们招手,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寓意着我们将创造辉煌,新学期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我们将带着饱满的热情与长辈们的期望,绽放每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