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等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等待》读后感

《等待》读后感1

《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一部荒诞戏剧代表作,他的作品以荒诞的手法,描绘了充满悲俗浑恶,空虚荒芜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生活画面,使戏剧荒诞化,使荒诞戏剧化。

贝克特

贝克特于196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幕剧《等待戈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公认的荒诞派戏剧,戏剧讲述了一个没有人来也没有人走的故事。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也没有鲜明的人物对比,有的只是一些语无伦次的对话和莫名其妙的动作。

两个流浪汉

第一幕讲述了,夕阳照在一条荒凉的小路上,路旁有一颗枯树,四周静悄悄的,两个流浪汉在等待戈多,为了打发时间,他们说着无聊的话,做着无聊的动作。

在他们等待的`过程中,遇到了路过的奴隶主勃卓和奴隶幸运儿,在他们的交谈中可以看出,奴隶主的趾高气扬,幸运儿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也体现了当时社会低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两个流浪汉无尽的等待之后,一个小男孩胆怯地走了过来说:“戈多先生不来了,明天一定来。”然而,暮色降临他们一动不动。他们为什么等待戈多,戈多到底是谁,他们自己也一无所知,他们只是希望戈多早日出现,戈多出现了,他们就有希望。

两个流浪汉

第二幕讲述了,还是在傍晚时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路旁的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看到树叶流浪汉很激动,似乎看到了希望即将来临一样。

两个流浪汉依然在等待戈多,而这次路过的勃卓和幸运儿一个变成了瞎子,一个变成了哑巴,幸运儿依然过着低贱的生活,两个流浪汉无法解释所发生的一切,但等待戈多的想法从没改变。

这时小男孩又带来口信:“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个流浪汉感到很绝望,想去上吊,却一动不动。

流浪汉

《等待戈多》看似荒诞的剧情,看似没有头绪的故事情节,看似平淡无奇的剧中人物……却让人深思。

作者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人们在荒诞的生存环境下的痛苦与不幸,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的孤立无援和痛苦绝望。

无尽的等待戈多,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对未来生活的呼喊和希望,希望戈多能帮助他们,拯救他们,就像他们心中的耶稣一样。

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希望。

《等待》读后感2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光的柏油路上只有难耐的燥热。路旁的一棵大树下,两个流浪汉焦急地眺望着远方,他们在等待戈多的到来,因为,他们得知,戈多会告诉他们该怎么去面对未来,该怎样去改变现在的生活,不再去走糟糕的乞丐。然而,他们等了很久很久,却一直不见戈多的身影,他们并没有气馁,确信戈多一定会来。第二天,戈多没来,第三天,还是没有来。

戈多最后到底会不会来,谁都不知道,连《等待的戈多》的作者也可能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两位流浪汉就认定这个死理,永远去等待想象中的戈多,而不去自想办法摆脱困境,那么,他们将永远是流浪汉。

这让我们想起了现实中的.许多人,在人生不如意时,往往不是自己主动去想办法改变现状,而总是怀着一种期待着他人的力量来救赎自己,只相信所谓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味相信困难会自行消除,生活终归平静美好。这样的人,不就像炎炎夏日里的那两个无聊的流浪汉一样吗?

《论语》有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求人不如求己。这可是古今往来的至理名言。可是,人的依赖性,不因这样的名言而绝迹。

过分的依赖他人,可能会让自己养成一种消极的惰性,甚至,有的依赖,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会对自己有所伤害。有一个小男孩看见一只飞蛾从它的茧中艰难的想要爬出来,于是找来一把剪刀帮这只飞蛾剪开紧紧束缚的厚茧。飞蛾倒是很轻松的从茧中出来了,可它却飞不起来了。因为,它没有经过自己破茧而出的历练,翅膀缺少足够的力量。这是一个好心造成的悲剧,也是对那些长期有依赖思想者的警告。这也让我们懂得了,为什么袋鼠妈妈在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无情的将孩子赶出那温暖的育儿袋的原因了。

无论戈多有多大的神力,等他太渺茫了。与其像两个流浪汉那样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不如将等待的时间用来好好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

人应该有美好的期待。但是,应该把对期待渴望化为行动,使自己一步步的走向期待的目标,而不能像流浪汉那样,只知道毫无希望的企图让期待走向自己。

《等待》读后感3

生活中总会有黑暗,面对挫折,要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学会等待阳光。——题记

成长过程中,随着词汇量的增长,阅读的书籍也从简易版换成了各种各样较难理解的书。但至今仍不变的,依旧喜欢的,要属《简·爱》了。《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讲述的是简·爱——一个自信、坚强的人,正是她,鼓舞我前进,让我爱上了这本书。

每每看到这个名字,书中所描绘的一幕幕在眼前不断浮现。性情单纯的简,有着倔强的性格,她自小寄人篱下,受到与同龄人不同的待遇:姨妈的遗弃,表姐的歧视和表哥的侮辱和猛打……后来被姨妈送去孤儿院,让幼小的`简初见社会底层的黑暗。但即使生活艰苦也从未放弃过希望。她简单的心性和坚强,使她仍旧怀揣着梦想,历经风风雨雨,她仍旧坚毅不放弃,她身边的人无不被她的坚毅所激励。即使身处黑暗的暴风雨中,简也会是每天第一个去等待阳光的人。

面对命运的坎坷,简也从未选择放弃。她执著追求于做最真的自己,不为旁人所动摇,所以即使身处社会底层的淤泥中,简也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内心的纯真。也真是因为如此,简收获了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这种最简单的幸福。最终,一场大火将所有阻拦她幸福的铁链和枷锁化为灰烬,虽然无情的大火也烧伤了简深爱的人,但简终回到他的身边,能和深爱之人在一起就算失去全世界又如何。简的执著与坚毅终使她拥有曾经渴望的幸福。

生活又或许有些坎坷和曲折,但只要拥有一颗简单的、不放弃的心,即使有多大的困难又算什么呢?只要心中有梦想,到了哪里都会有阳光。坎坷、挫折、失败,对于以前的我来讲,只会选择逃避亦或是放弃,但《简·爱》让我改变了很多,简的身上无不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让我折服,就简的顽强和坚强来说,遇事不逃避就足以让我心服口服。慢慢地,我也学着坚强地面对、顽强地拼搏,也会以一个最真实的笑容迎接每一天的第一缕阳光,每当自己为自己找理由放弃,推卸责任时,我总会想起简,那个自信、敢于去追求梦想、追求爱的人,那股拼搏劲,便给了我坚持的理由。

简是个明媚的人,她教会了我很多,让我懂得了用心生活,她活在我的心里,会一直激励我成长与进步,亦会教会我等待阳光。

有时,当你失去一样东西,不要失望,不要伤心,怀揣着希望,微笑着往前看,未来,你仍有可能得到它。只要心永远向阳,微笑向前看,上天会给你最大的幸福。

《等待》读后感4

国庆的两天里看完了这本书。

可能每一个文学或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看来都会有有同的感受吧。这是由人的认知的选择性决定的,以前的经历与补充组成了一个现在的你。

在看的时候,我看到死亡。引用:那沙沙的声音,那树叶的声音,是骷髅的声音,那骷髅在发着什么声音,在告诫着活着的人。两天的重复,似乎在等待的是死亡,或者命运。两个人在那边说着无聊的话语,今天的夜降临了,死亡或等待的东西没有降临,于是他们俩在第二天继续等待,等待了50几年,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无趣啊,他们俩的心里除了在互相聊天的时候可以忘记一切而轻松外,在看到夜的降临时应该会无耐或失望吧。然后在这种失望中,时间一天天的走了。回想我的过去的两天,看了三集的公开课,知道某几个餐还很合我口味,体会了放松与快乐。我还干了什么,努力回忆,但在时间过后能留下来的似乎就只有10%。那90%的时间我真的在昨天与前天存在过吗?难道存在就只是积累的认知吗?,那如何才能更好的证明自己的存在吗?思考还是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如果更好的在这个世界留下存在的印记是一个值得我思考的命题。

另外一个思考是:如果他们在等的东西真的来了,他们一定会快乐吗?即使到时候会快乐,那如果让过程也快乐岂不更好~这是我要努力去实现的,让过程变得更美好,如果你确信结果一定能到达。如果不确信能否到达,至少也是快乐的。

存在的意义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结果都是被遗忘,同一代的人消逝,基本上很多东西都会被遗忘。也就是说结果是基本没有意义的。那假设意义在于过程。在于过程中人的所有的内心的情感体验与认知的提高。一般人会因为平淡而无聊,希望辉煌才好。但事实上巨大的.力量正是在平淡的每日重复中产生,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再想到死亡诗社。如果没有经历前面的一些东西,是不会有后面的感受的,事情是积淀起来的,诺奖的其中一个感受就是很多人都是在之前本来就已经做了很多相关领域的事情,这也验证了其实任何事情都是有个积累的过程,而最后那个闪光的主意出来其实是在前面所有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

《等待》读后感5

《等待绽放》是一位母亲记录了孩子在高中期间的日记,记录了作者的孩子在高中时期心态、学习上的变化,体现了父母的耐心和鼓励对孩子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也从中学习到了许多。

“成长的印证,却让我的憧憬如落花,一瓣一瓣飘落。我的小孩,他只是一个寻常的小孩,理想极少崇高,不过是将来能进一家小公司,做个小职员,与世无争地过一辈子。读初中时,他迷上玄幻小说。即使中考当头,他也能逃过我的眼睛,在作业本下,摊一本小说看。结果是,他与重点中学擦肩而过,只能进一所普通高中。”这是丁立梅在《等待绽放》中对其儿子的交待,就是这样一个学生一直自暴自弃到高中二年级,如何转化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作为母亲的作家和普通家长也样面临着爱恨交加的心路历程。独生子女渐渐成长起来,不缺物质的一代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言行。理解也好不理解亦罢,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会成为左右家长情绪变化的风向标。为了改变孩子的`顽世不恭,为了让孩子顺利通过高考,作家采取了一以贯之的赏识教育。不管孩子迷惘也好、失落也好、还是彷徨也好,作者始终没有放弃对自己孩子考取大学的信心。作家不断利用自己是语文老师的优势向孩子推荐励志类文章,终于一个台湾作者回顾少年时代顽劣的文章打动了青春懵懂的心智,让儿子突然醒悟起来,明白一个人终究要靠成就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读到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震撼和希望。在前不久的家访中,有一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回家后,满怀欣喜的告诉她老师上课时表扬他了,他本来不喜欢学习这一个科目的,但是因为老师的这一句表扬,他觉得他学习起来有劲了,喜欢学习了。从这一点点小事中可以看出鼓励对学生尤为重要。

教育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冒进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有时是我们亲手杀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教育,需要耐心等待,一个好的品质的形成,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需要家长耐心等待。教育,需要耐心,需要等待。只要还留有希望的种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迟早都会生根发芽。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学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与烦恼,一起收获成功的欣喜与激动!

《等待》读后感6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返回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只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后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知道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希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知道,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希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这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现在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知道到底再等待什么,而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悲剧,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悲剧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等待》读后感7

《孝心不能等待》这本书,以日记的形式,用真情和泪水,记录了母亲从病危到去世期间,一个儿子的心路历程。再现了震撼世界的至诚母爱!并升华出“孝心不能等待”的哲理。古人有句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啊!“孝”是做人的基础,任何一种爱都应当回报。所以“人”不能忘本,孝心不能等待,更不能忘记师长和父母的恩比山重,比海深。这本书上读后的人们心灵震撼,感慨良多。

在这本日记中,作者用一种追悔的心情去反思遗憾,写出了思念故去母亲的锥心痛悔。这种由衷的情感不仅仅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是千千万万儿女的共同感受。这本《孝心不能等待》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这是一份最人性的精神食粮。

我相信许多有孝心的儿女们会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会给父母买房子,买衣服,并养活他们。”,但我们竟没有想过:人生有限,时间的短暂,在我们不经意间,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已垂垂老矣,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生命的终点当我们认为时间,有条件尽孝时,“子欲孝而亲不在,孝敬的大门永远的封闭了”。留在心中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沉痛,悔恨和遗憾!

当然,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和儿女们因为自己平时不好的习惯和粗心而错失尽孝的良机。从两面来说:“第一,做为儿女们,是挤时间和精力来体贴,帮助父母;做孩子的,是用良好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第二,做为已有一番事业的大人们来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这就提醒世人们:忙碌不可能成为不尽孝的理由和借口;工作和相当活动更不能把父母放在家里为你们担心!事到如今,大部分人们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在这里我想说:你们打错特错了!有钱尽孝固然好,但孝心和金钱不能等量齐观。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许多父母并非是需要山珍海味的回馈,更多的.是需要精神意义上的关心,尤其是那些空巢的父母,非常的孤单寂寞。”他们了解子女的工作繁忙,不能永远守候在身旁,他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忙时报声平安,不忙时常回家看看,节假日的合家团圆!这就是今天许多父母最大心愿!

比尔·盖茨曾说过:“做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顺。”他把孝心放在人生的第一位,这不能不让深思。可见“孝心是人精神家园的一块净土。”

对!这本书提醒我们:“别忘了时间的残酷,别忘了人生的短暂,别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否则你无法尽孝,因为“孝心不能等待!”

《等待》读后感8

周末和淇淇去书店买书,一路上淇淇噘着小嘴讲条件:“妈妈,这个周我很听话,很早就起床了,买3本书,行吗?我也没玩电脑,我还给你收拾玩具了(这小家伙,玩具还不是你玩的?)……”一路喋喋不休,不过听到她为买书“讲条件”,我的脸上还是挂满了微笑。

走进书店的大门,淇淇马上松开了我的手,小眼睛紧紧地盯着一本本书,小手翻翻这本、动动那本,在等待她挑书的时候,我也打开身边的一本书《安柏的等待》——奇怪的名字。

《安柏在等待》,刻画了一个小女孩安柏在幼儿园里等待爸爸来接的心理活动。安柏的爸爸每次都是最后一个来接她,这一次又是如此。画面上有一个钟表,钟表的时间在不断变化,所有的孩子早已被接走了,可是安柏的爸爸一直没有来。安柏在等待的时间里没有哭泣,而是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把爸爸放到月亮上,然后故意不去接他,也让他无期的等待。。。。最后,爸爸终于来了。安柏问爸爸在月亮上等待过吗?还好,聪明的爸爸明白了安柏的心情,答应以后早点来接她。

看了这本书,我不禁的想起我们班的宝贝们,每天孩子们不会焦急的等待爸爸妈妈,而是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子豪:“爸爸,你在等会,我没玩够……”一凡:“爸爸,你明天5点再来,牛老师说了5点才上值班室”梓程:“爸爸,你等会,我马上就来……(可是等了半个小时也没有离开幼儿园)”家长们来幼儿园总会在活动室门口“等待”——这时,家园联系就成了“等待”中的阅读角,为美丽的'幼儿园增添一个亮点。

班上的孩子们与安柏正相反,每天除了精彩的活动教学外,在孩子们“等待的时间”中,我们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活动:如中午饭后的“等待时间”——有阳光的日子是快乐的户外散步和慢慢的体育小游戏(如江老师组织孩子们的小虫过关),没有阳光的时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交换阅读时间,孩子们把在家中带来的书和好朋友交换阅读,还有小组讨论呢!喏——宜廷带来的迷宫书,5个宝贝儿紧紧地围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方法……下午饭后的“等待时间”我会根据近日宝宝的活动结合经典的小游戏进行复习,如蒙数《10的分成》我们进行快乐大转盘,孩子们闯关胜利就会获得一个标志爬上山顶,还有复习歌曲和抢椅子游戏结合,孩子们在快的等待中”收获着“快乐”、“知识”……

如果你是“安柏”的“爸爸”、“妈妈”,你会怎样做呢?

希望我们身边总是洋溢着欢笑~~~~~~~~~~~~O(∩_∩)O~

《等待》读后感9

纵使历史的沧桑巨变,时间的渐渐推移,也磨灭不了对孝心的永恒追忆!

怀着感恩的心,读完一曲用真情和泪水谱写的《孝心不能等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把我带回了我的以前,以前和妈妈在一齐的日子。一齐有过的快乐与幸福,有说有笑的日子。我的泪便不禁滴落在书上,因为读完这本书,你会情不自禁地去想当有一天我妈妈也这样了,我该怎样办?当有一天妈妈也和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时,我又会怎样?

此时,对生命的畏惧,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的渺小,对死神的恐怖油然而生!此时心中百感交集!

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何庆良先生写的这句话:“孝心不能等待已是一种追悔,放下对追悔的补偿,情何已堪?”

就算在死的边缘徘徊,他也不放下对母亲的治疗,对母亲的呵护。他此时也正在为没能尽孝而追悔不已。那我们又在等待什么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为什么我们非要等到无法挽回的时候才意识到原先我们就应对母亲尽孝呢?

不管你是工作了还是没工作,贫穷还是富有,忙还是不忙,你都就应随时打电话给父母,经常问候他们。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关怀。即使你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简单的动作,也会让他们开心不已!

尽管你满怀抱负的说,我此刻很忙,忙着去挣钱,挣钱给父母买衣买房,还有很多他们爱吃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时间是无情的,残酷的,岁月催人老啊!即使有一天你为他们买了漂亮的衣服,舒适的洋房别墅,可他们却离你而去,再也享受不了怎样办呢?

是啊,应对脆弱而坚强的生命,应对生与死的别离时,才会让人显得渺小,才会促使我们去珍惜生命,关怀父母!

我们不能把尽孝说的频繁而不施之与行动。在尽孝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母亲的唠叨给与理解。因为这是爱的表现,关怀子女的表现。父母他们渐渐地老了,我们不能漠视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会伤害到那颗永远爱你的心。即使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们也要包容。因为我们这一生中只有父母能包容我们的一切!所以包容父母的过错这是必不可少的!

让我们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理解的心,包容的心去尽孝吧!让我们在这充满鲜花与荆棘的旅途中,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尽孝的心,去享受感恩与尽孝的快乐吧!让我们中华五千年的礼貌薪火相承,生生不息吧!

《等待》读后感10

自从赛缪尔,贝克特写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临到这个人间了。

我?问我是谁?我是戈多,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都在讨论,讨论我是什么。是金钱?是诱惑?是名利?人们摆出一幅准备录录无为的样子。我闭上眼,为无知的人类流泪。

十年,五十年,或许一百年。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荒无人烟,大地是黑色的,不觉让人感到恐怖。街头,依旧没变吧!只是已没有一个人走过了,人们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现,然后给予他们东西。工作没了,经济站不住脚,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奋斗,去寻找真正的`未来!

“不是的!你们都错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声的呵斥到。我惊愕的睁开眼,止住泪,飞向女孩,想告诉她些什么。人们惊愕一会后低下头走了。我立即停了下来,原来,人类是这般喜欢不劳而获,我再次闭上眼,漫想这个可怕的未来。

睁开眼时也已经三天了,我惊奇的看到,人们在奋斗了!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了!

我继续漫想未来,城市繁华,秩序井然有序,街头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是一份坚强!

未来,人类的梦想飞扬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来,我不会再听到“戈多”这两个字了,因为我已经出现了。未来,在事业失色的时候,人类会自我振奋,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未来,在迎起大风大浪时,人类会鼓起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意气,自创辉煌。未来,在到达山峰之极时,人类会大声告诉任何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来会是一种人伦之美,处处显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话题。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来是份吉祥。曾经,我也只是个幻想,曾经,我也只是个虚构。如今,看惊涛拍岸,卷千层雪。历史的漫想见证未来的憧憬。

我漫想,未来,是靠奋斗与不认输的精神而走过来的!是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挺过来的!未来,是和谐与竞争共同牵手的协议书!

我睁开双眼,笑意兹生。渐渐消失在空气中,散下漫想于未来的信念,存储于每个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来了……

《等待》读后感11

一位中年男人推着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一个小孩牵着老奶奶的手。这便是《孝心,不能等待》的封面,在学校的推荐下,我好奇地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是作者用泪水书写,用真情诉说的一部以日记的方式述说的故事,真切地记叙了作者对无法对母亲尽其孝道的愧疚和对逝母的深深怀念之情,感人肺腑,读着,泪珠便在眼中打转,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我也忆起了母亲的面容和她一遍遍放心不下的叮嘱……

犹记得每一次与母亲分别的不舍,是笑着挥手,可却在转身之后流泪;犹记得一遍遍地赌气说要回去,一遍遍说想她时,听筒那头的哭腔也说着想我;犹记得,曾经挽着母亲的手肘穿过大街小巷,细数喜怒哀乐,犹记得……

今年的元旦,我第一次没有倚在母亲的怀抱里取暖,也是第一次,没有在她面前撒娇,我笑着要她准备零食等我回去,殊不知声音已然哽咽;我逗趣地说我懒得采购,要和她一起冬眠,殊不知泪水已然滑落,此时电话那头的伤心定也不止如此吧。我有多少次嘲笑自己的固执,为什么要为了梦想而放弃舒适,放弃那些我所熟悉的。只是我不敢告诉母亲,怕她答不上来,默默地流泪……

文中的作者一路奔波,拼命攒钱,为的是要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待他将一切准备停当后,却不料母亲已是无福享用,就要辞别人世,那份“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感伤是多么撕心裂肺啊!而我,又有多怕等到我终于修成正果,要报答母亲养育之恩之时,又是换来了不幸,要送她离去啊。

或许,对于母亲而言,最大的.快乐莫归于年迈之时,儿女能够承欢膝下,她真的不求什么所谓的天伦之乐,因为她知道,那太假太空,等到好不容易盼到之时,已是躺在病榻之上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母亲需要的时候,伴她左右,无奈学业重要,生性好强,只能抛下一个不让她失望的借口,漂泊在外。我记得她经常自豪地对朋友们说,我有多让人放心,那时便会换来一片艳羡。可是,我便更加愧疚,我不能在她冷的时候抱着她,不能在她累的时候为她按摩捶背,我有的只是一通通电话。

可是,妈妈,你知道吗?我真的很想很想在你需要的时候留下来,在你的身边,给予你一份为人之母的欣慰与自豪。

《等待》读后感12

曾有人将每一个孩子比作一朵花,花开终有期,早晚各不同。假期里读了丁立梅的《等待绽放》,书中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丝丝爱意、殷殷期盼以及期望不得以实现时的黯然与孩子日渐成长时的快乐等一一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真情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家长的心中有多焦急,要想让花儿开得芬芳美丽,便应对花儿施以适宜的关怀、照拂,才能使得他们开得更加明艳动人。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就精彩。

花儿绽放需要花儿的努力:

任何事情的美好变化,没有内力的作用都是不行的。有人说:要想过一条河,首先迈过河的是心。

作者在《等待绽放》一书中,写到儿子的巨大变化。儿子的变化由一篇读过的文章而起,总结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当他不肯努力的时候,外界再强迫也不行。当他自己知道要努力的时候,那是谁也拦不住的。当这样的总结语由孩子嘴中说出时,任谁也阻挡不了他的积极向上与成长。

花儿绽放需要适宜的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要使孩子在行为、在知识方面有优秀的表现,环境的力量隐而不现却力量无穷。

在《流星雨》一文中,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作为外在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已近寒冬,凌晨四点多一家人早早地起床等待流星雨,但不得而见。彼时的父母与孩子,皆没有埋怨与失望,而是转而去观赏日出的美妙。如此的影响下,自然会为孩子的乐观、健康积极积淀。文中也多次提到同桌严,同桌的作用亦是环境中不可小觑的力量之一。

花儿绽放需要阳光与雨露:

作者在文中作为一个母亲的记录,几乎看不到任何歇斯底里的挣扎奋进,无论在儿子积极奋进或是萎靡不振之时,字字句句中感受到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尊重。

纵观整本书,虽为日记形式进行记录,却篇篇有个适宜的.甚至诗意的题目。文章更是句句平实却字字真诚。一位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期盼与爱在一顿顿爱心早餐、一件件心仪衣裳、一次次生病照看中平实地展现着。一如身边真实的一个个母亲一样。

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那个努力、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孩子的一点点的成长。这种成长无疑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家家都有备考的娃,家家都有操心的爹与娘。但花开终有期,我们当静待花开

《等待》读后感1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中控甲班组织了员工读书日活动,推荐好书,让我们的心灵视野得到熏陶;.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随后大家一起分享内心最真切的感受,表达最真实得想法。我读了《安全不能等待,生命不会重来》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它的题目是:小心谨慎,让安全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好习惯。这篇文章我读了之后对我感悟很深,启发颇多。主要讲了就是以一个人的习惯为主,安全习惯是安全工作的起点,什么事情一旦养成习惯就很难改。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安全好习惯让人一生平安。安全好习惯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工作中,安全习惯是保障安全的重中之重。俗话说得好,习惯成自然,习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寺庙里,有个刚入佛门的小和尚跟老和尚理头发,当时老和尚告诉小和尚:理发这活儿,轻不得也重不得,轻了剃不掉头发,重了会削掉头皮,只有不轻不重才行。要学好理发,得先找个冬瓜,用力在上面练习。小和尚听完之后觉的说的很对,便找来冬瓜练了起来。刚开始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每次练完之后顺手就把理发刀往冬瓜上一插,这又是一个不好的习惯,就像我们食堂的同事用完工具随手一扔,不按定制摆设的来做。

老和尚看见之后多次批评不要把刀插在冬瓜上面,从哪拿的.放回原位,可是他就是不听,后来小和尚觉得练的很熟练了,就给寺里的一个同门理发,理完之后顺手将刀插在了同门脑袋上,结果同门一命呜呼。

看到身边的这个小事故我来谈谈我的感悟:要吸取安全事故教训,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珍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身体上不受伤害,收入上不受损失,家庭中和谐美满,应该是我们最基本的个人需求。出事故一日有余,保安全千日不足,不安全的习惯就是不安全的隐患,在安全工作上宁听狠抓安全的骂声,不听发生事故后的哭声。安全习惯永远在心中,在路上。

零伤害的目标不是梦,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等待》读后感14

爱不是候鸟,它没有归期。

——题记

黎璃的掌心有一道疤,切断了事业线、生命线、爱情线。这是裴尚轩留给她的伤痕,永不磨灭。外表的伤痕也许可以随着时间渐渐淡化,真正难以痊愈的却是心口上的伤。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口的伤慢慢腐烂,直至残破不堪。

黎璃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来喜欢裴尚轩,尽管她每一年的新年愿望都是“今年我不要再喜欢裴尚轩了”,然而感情不是自来水,说开就开说关就关。十五年的时光,让黎璃的爱一天天加深,所以,在时间的长河里,黎璃从来没有踏进同一条支流。

难道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吗?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青春去守望,去憧憬,去期盼一个一个也许一辈子也不可能的人?这样的爱是否太过卑微?太过失去自我?

很久以前看这本小说的时候就被黎璃这种纯粹的爱所感动、所震撼。她可以爱得如此纯粹,不掺杂一丝一毫的杂质,全心付出。同时。我也为她感到不值,感到遗憾。她花了十五年的时光,从十四岁到二十九岁,用一个人最美好的时光来守望那个看不到她的人。都说不离不弃,是海誓山盟折射于现实的写照,但是不离不弃却是如此难以做到。我不知道爱一个人是否值得为他付出一切,是否应该爱得失去自我。但是如果在感情里都没了自我,那我不知道一个人还能用在哪里寻求一个全新的自我。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没有打开的时候,你不会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可即便知道下一颗是苦涩,还是应该放进嘴里,因为那是青春的味道。我们每个人在青春年华之时,都会有那么一丝怦然心动的.感觉,散发荷尔蒙的香味。那时的我们还年少,很多事无法说出口,所以我们去追逐,去等待,渴望对方发现自己的好。但是,很多时候等待往往是无疾而终的。

难道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吗?等到对方看到自己?哪怕只是一句暖心的话语即可满足吗?哪怕只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便足矣吗?

朝夕相处的同伴,终有一天将各自离散。茫茫人海,未来的人生不断会有新貌替代旧颜,谁能保证一辈子记得身边每一张脸......

流年似水,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等待。

也许等待就是暗恋的宿命……

《等待》读后感15

这本书是我很早之前就已种草的,一直放在那里没有翻动过。不知道为何,书和作者的名字都有种外国文学的风格,所以放的久了,我就把它自动划分到外国文学堆里去了。

最近偶然间阅读了这本书,让我颇为惊喜,虽不及外国文学洋气,但却正是我喜欢的风格。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对婚外恋男女相互等待了18年,最终走在一起,踏入婚姻这座围城里,却并未获得幸福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文化大的革命时期,军医孔林在父母的逼迫和命令下娶了一位和他并不般配的小脚发妻淑玉,淑玉虽勤勤恳恳,善良本分,为孔林操持着整个家庭,给他的父母养老送终。但夫妻二人站在一起,却怎么看怎么不般配,孔林对发妻仅有的只是一点感激。

而他的情人吴曼娜,年轻、美丽、有思想,孔林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散不完的步。不管是从外表,还是职业与思想碰撞上,他们都无比合适,看起来天造地设,般配极了。但孔林有家室了,他无法立刻和吴曼娜结合。

孔林的发妻淑玉是典型的旧时代妇女,对长辈的话言听计从,任劳任怨的相夫教子,丈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因着丈夫的'决定,他们从生完一胎女儿之后,再未同床过。当丈夫提出离婚这个决定的时候,淑玉也欣然答应,但因着她对丈夫和家庭的眷恋,总是在离婚的最后一刻改变主意。

就这样孔林一年又一年的盼望结束这段婚姻,开始新的生活。吴曼娜一年又一年的等待着她的情人结束那段不幸的婚姻。而淑玉一年又一年的反悔。三个人就这样等待了18年。

终于,在18年后,他们都迎来了新的人生,孔林和吴曼娜这对般配的情侣终于走到了一起,办了婚礼,拥有了自己的家庭。而淑玉和已经成年的女儿也在城里置办了一个烟火气十足的温暖家庭。

然而,对于孔林和吴曼娜这对相互等待了18年的“新婚夫妇”,他们真正得到幸福了吗?他们的爱情与激情,和那股子新鲜劲也能等待18年吗?

那被时间耗尽的感情,使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比等待更加苦涩的痛苦之中。孔林不知道自己还爱不爱吴曼娜了,只是对她越来越不耐烦,曾经那个青春俏皮的情人,变得越来越无理取闹,无法沟通了。

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不知道他们到底谁更可怜一点,也说不出来孔林到底是不是一个渣男。因为站在他们每个人的角度上,都有难言之隐,都想要寻求幸福。

那到底是哪里错了呢?是包办婚姻的锅,还是孔林、曼娜都迈错了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