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电影亚瑟王观后感

《亚瑟王》讲述亚瑟通过战争后成功地建立了大不列颠王国,创造了英国的历史,而格温娜维尔最终也成为了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文章吧。

史诗电影亚瑟王观后感

史诗电影亚瑟王观后感

其实这可能是一个中古世纪的传说。

亚瑟王传说,是西元十二世纪,由遍历欧洲的吟游诗人开始传颂的。公认的集大成作品为15世纪左右的《亚瑟王之死》。

曾经统治英国的凯尔特民族在西元一世纪的时候被罗马帝国所统治,历经六世纪以后,日耳曼民族相继入侵,其势力渐趋衰微,终于被迫让出英国王位。传说中,亚瑟就是在日耳曼民族入侵的这段时期里面,以凯尔特人的英雄身份登场。他率领各部落在名为巴顿山之役的交战中一举击溃属于日耳曼民族一支的萨克森人,被视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传奇人物。   但是,亚瑟的形象却随着传说故事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特、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的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

王者之剑与石中剑是亚瑟王至尊的王权象征,佩带着这把具有精灵魔力的王者之剑,令众骑士俯首称臣,不仅确立他自己的王位,也在众多的战役之中凯旋。

亚瑟王的佩剑王者之剑,又译为断钢剑、斩铁剑、湖中剑、誓约胜利之剑。值得注意的是有许多较不专业的译文将此剑时译之为石中剑,这是不正确的。

石中剑,亚瑟拔出的选王之剑。一说其为Excalibur的原型Caliburn。《不列颠诸王史》关于Caliburn的记载有亚瑟王用此剑一战杀掉攻击他的470名萨克逊士兵。

王者之剑是在亚瑟王传说中所登场的魔法圣剑,可以称得上是后世骑士文学中,英雄多半配持著名宝剑传统的滥觞。

在亚瑟王传说中,拔出石中剑、登基为王的亚瑟在与King Pellinore交锋时折断了石中剑,此役起因是亚瑟在一座城堡拜访时,城堡主人Annoure看到向城堡走来的Sir Pellinore,请求亚瑟王给予保护。实际上Sir Pellinore也是受到Annoure戏弄,前来与亚瑟王交锋。这次战斗被认为是违反骑士道的,成为石中剑断裂的原因。后来他在梅林的指引下,从湖中女士的手中得到了王者之剑。王者之剑在精灵国度阿瓦隆所打造,剑锷由黄金所铸、剑柄上镶有宝石,并因其锋刃削铁如泥,故湖中女士以Excalibur(即古塞尔特语中“断钢”之意)命名之。梅林此时则告诫亚瑟:“王者之剑虽强大,但其剑鞘却较其剑更为贵重。配戴王者之剑的剑鞘者将永不流血,你决不可遗失了它。” 但后来亚瑟王还是遗失了剑鞘,也因此他虽拥有削铁如泥的宝剑,最后仍为叛徒骑士Mordred所杀。而王者之剑最后则在亚瑟王的嘱咐下,由Sir Bedivere投回湖中,与亚瑟王一齐回到精灵国度阿瓦隆去。

时至今日,“圆桌骑士”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历史名词,而成为“英勇”、“忠诚”和“信任”的代名词。这群骑士们的故事,以成传奇。

史诗电影亚瑟王观后感

《亚瑟王》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几部影片之一,前后也看了不下十余次,百看不厌。对于同类型而评分更高的《勇敢的心》和《角斗士》等影片,看了引起的共鸣很少,不甚感冒。喜欢这部电影,不仅仅因为主角克里夫-欧文无与伦比的气质、恢弘的配乐和瑰丽的风景,还有影片展现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下面就说说我所理解的《亚瑟王》。

经过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我们就会开始思考和寻找此生的意义和归宿所在,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甚。正如影片《亚瑟王》描述的那样,也许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其实都是一个只存在于自己梦里的世界,当我们发现梦想照进现实的影子,认为那就是梦寐以求的家园所在。当有一天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梦想破灭,发现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渺小和悲哀。但人的思维是不会停止的,总是在绝望的灰烬里发现新的影子,开始新的追寻。

七位沙美西亚骑士为了履行原罪式的协议为罗马帝国效力了十五年,就在骑士们完成契约以为即将重获自由,甚至已经开始畅想以后的幸福生活的那一天,罗马方面却背信弃义,给他们下达了一道不可能完成的“最后的命令”穿过黥面族人控制的丛林,在入侵的萨克逊大军到来之前救出对罗马方面来说非常重要的马略家族和他们的儿子亚勒多。身为指挥官的亚瑟为骑士们的生命被教廷玩弄感到怒不可揭,但为了大家免遭教廷追杀,还是接受了这道“最后的命令”。此时的另一边,骑士们正在为庆祝即将到来的自由开怀畅饮豪爽的波尔斯、浪荡的葛文、放浪形骸的崔斯坦、沉默寡言的达葛奈、有些孩子气的加拉赫德还有总是觊觎别人老婆的兰斯洛。波尔斯硬拉着老婆给大家唱一首,当薇诺拉歌声一响起,无论是在忙着泡妞的葛文还是和人赌钱的兰斯洛,抑或是正在喝酒的其他骑士们,都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瞬间归于沉静。此时此刻,深埋心底的思乡情绪被重新唤醒,都沉浸在对家乡的无限回忆中。无论此时眼中闪现的是渴望、悲伤还是泪水,在他们心中,家乡都是神圣不可随便亵渎的。

亚瑟的到来把大家从家乡的梦境中拉回现实,当骑士们得知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完成所谓的“最后的命令”时无不激愤不已,性格耿直的波尔斯对着亚瑟咆哮,但他也知道自己还是会坚定的追随亚瑟。经过一阵牢骚的争吵,大家还是都选择了去完成这项有去无回的任务。正如达葛奈所说:是罗马人违背了承诺,但我们有亚瑟的承诺,that is good enough!所谓知己至交,正是那些在大家都不理解你的情况下,还能不需要任何理由坚定地说一句“I’m with you!”的人。就这样,骑士们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踏上了生死未卜的旅程。

当亚瑟和他的骑士们历经艰险顺利来到马略家族所在地,才发现罗马统治下的人民过着悲惨的生活。贵族们自诩是上帝的使者,命令奴隶们做繁重的工作却只给极少的食物,而他们居然以为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都与亚瑟所信奉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贝拉吉乌斯学说截然相反。在萨克逊大军鼓声的压迫下,亚瑟坚持带上包括奴隶全部的人员,并解救了日后发挥关键作用的桂妮薇雅。而对于几个坚称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至于走火入魔的几位传教人员,亚瑟愤怒地将他们关回地牢。打探敌情回来的崔斯坦提醒亚瑟带上这些人的话can never make it,却也没有半点犹豫和退缩。

回程路上桂妮薇雅和亚瑟发生了言语上的碰撞,桂妮薇雅试图用亚瑟的母亲是不列颠人的事实唤醒亚瑟体内的不列颠血液,而此时仍对自己的信仰坚信不疑的亚瑟则愤怒的劝告桂妮薇雅不要自以为了解别人。而后亚勒多告诉亚瑟贝拉吉乌斯因为得罪教廷已于一年前被罗马方面处死,而自己所一直为之战斗的其实是一个并不存在的罗马。亚瑟第一次感到自己内心世界开始崩塌,整个人呆若木鸡消失在前行的车队里。经历冰上的战斗达葛奈牺牲,回到罗马的骑士们面对主教的通行证不再有半点欣喜,而此时的亚瑟正处于自责和绝望的谷底,失去信仰一片迷茫。格妮薇雅则提醒亚瑟是个“罗马血统的不列颠人”,罗马已死而不列颠才是他的家乡,才是亚瑟一直为之战斗牺牲所追求的真正的自由家园。

不久,凶残的萨克逊大军兵临城下,看着满城手无寸铁的人们殷切的眼神,亚瑟终于明白自己作为一名骑士的使命此前多年的征战,正是为了此刻能够保卫自己的家园能够不遭受外敌侵害!料定此战必死的亚瑟选择挺身而出并与骑士们道别。当波尔斯与亚瑟隔山相望振臂高喊,都明白这一别很可能就是两个世界!面对族人叛徒的挑衅,亚瑟只身一人出城面对整支萨克逊大军,而萨克逊人首领在与亚瑟简单的会面之后,也终于找到了a man worth killing。撤退路上的骑士们面对萨克逊人隆隆的鼓声最终没有选择离去,而是再一次和亚瑟并肩作战!这个片段一直是个人整部电影最喜欢的几个镜头之一:并肩多年骑士们几个眼神,彼此心领神会。当崔斯坦对自己的宠物鹰说Now you are free的时候,都已抱定了此战必死的决心,此时骑士们脸上流露出的是视死如归的豪情。

临战前亚瑟激励骑士们的话,道出了亚瑟心中所领会的自由The home we seek resides not in some distant lands, it’s in us and in our actions on this day!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和黥面人联手的亚瑟击败了入侵的萨克逊人。而兰斯洛和崔斯坦都在此战中牺牲。崔斯坦临死前仰望天空,镜头再次给了那只鹰。也许此时那只鹰确实自由了,但他的主人却已经战死!而这只鹰正如一位离开了战场的骑士宿命使然。

故事回到影片开头,年幼的亚瑟激动地跑向河边向妈妈展示自己制作的贝拉吉乌斯的塑像,洗净转身的时候却发现妈妈已经走远,如此即如母亲一样的至亲,也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几位骑士决定追随亚瑟最后一战的时候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亚瑟心目中的自由世界,但是一路走来,正是由这些诸如梅林、乔斯、Ganis、亚勒多以及他母亲这些现实世界里残存的善良忠直的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取暖、并肩作战对抗现实的不公和残忍,才最终保卫了心目中自由的家园!正如影片开头河边贝拉吉乌斯对小亚瑟所说:The world isn’t a perfect place, but perhaps people like you, me and them can make it so.

纵观全片,几位骑士的形象刻画得非常鲜明细致,骑士间的性格和关系也非常生动有趣,因厌倦骑士生活而一心向往平静的亚瑟在责任降临到自己身上时也总是能依靠自身的信仰选择挺身而出。骑士们为之拼杀了十几年的不列颠在萨克逊人入侵,罗马放弃之后,最终亚瑟选择继续战斗终成不列颠人心目中的亚瑟王,也许这正是人生的宿命。

史诗电影亚瑟王观后感

很喜欢写古代欧洲的片子,比如较早前Mel Gibson的《勇敢的心》。草地、森林、骑士、各式各样的武器,帐篷式的屋子,大家都穿着粗布衣服可是却和周围的自然很搭配。《勇敢的心》据说是史诗类的片子,最后的那声freedom震撼心灵;《亚瑟王》却是一部传奇式的电影,结局也很好。因为亚瑟本来就是英国诗歌里经常传唱的英雄,代表责任,命运,忠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据说是他发明了圆桌会议,战斗时使用的迷彩,甚至米字旗都和他很有关系。

骑士们会因为是否应该信仰上帝而争论,也许是因为他们和罗马的关系就只有那么一个约定吧。他们和普通人一样脆弱、敏感,并因时时遭受虚无感的侵袭而犹豫不定。不过他们死心塌地地相信亚瑟。而亚瑟幻想罗马是平等自由的城市,所以即使是主教要他去完成一项几乎送死的任务,他也只是愤怒,并没有怀疑自己的信仰。觉得悲哀,主教扔碎那块亚瑟珍惜的牌子,被救的那一家人残酷折磨异教徒,亚瑟们拼命维护的信仰被所谓神的使者一点点玷污。在没有自由平等的现实面前,罗马的那些信念看起来好可笑好没有道理。所以信仰只是信仰,脆弱、单纯,不能有一点点的曲解,不能强加给生活。

喜欢亚瑟的话,一个人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个人的作为必须锁定更高的目标才会有意义。梦想破灭的时候,他找到了锄强扶弱的正义感,追求自由平等的本能渴望。他是fight for freedom的英雄,只是,他也不知道,信仰到底有多大的力量,为什么到最后,完美的神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嗯,他还是摆脱不了宗教力量的操纵。所以看到他和他的骑士悲怆的战斗,并没有如看到《勇敢的心》时那样的感动,他们也为了自由,只是都不清楚,自由到底是什么。

电影很长,可还是觉得单薄,没有讲清楚很多事情,比如兰斯洛特对桂妮薇娅的感觉,亚瑟的心路历程,等等,情节有些快。这样的电影也近娱乐化了,或者,娱乐的痕迹越来越明显,哎,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