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学作文汇编九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作文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国学作文汇编九篇

国学作文 篇1

星期天上午,我班上课,刚上课“慢羊羊”老师就说:“今天我们去外面玩,”太好了,同学们都欢呼起来。

我们选好了队长,站好队,老师带着我们走出了教室。我心想老师会带我们去哪里玩呢,是去摘桃子,还是去钓鱼呢?想着想着,我们走到了国学馆。老师让我们穿上朱子沉衣,我想这是玩穿越么?带着千奇百怪的想象,我走进了国学教室。

国学教室的中间,挂着一幅孔子的画像,画像画的惟妙惟肖,我欣赏的都入神了。“走了走了”,同学小声提醒我,我才回过神来,跟着大家坐到了座位上。哦,原来今天老师要教我们学习写毛笔字。首先,老师教我们握笔的姿势。“老大老二对对碰,手指中间有空间,老三下面来帮忙,老四、老五下面藏”,我们跟着老师的口令练习。写毛笔字,怎么没有墨汁呢、老师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似的,说:“大家看到桌子中间的圆石盘和墨块了么?” “我们要用墨块在石盘上磨墨,用磨出来的墨汁写字”老师说道。不是吧,这能用来写字么、,我们全都惊呆了。这时老师又开讲了:“老大、老三碰碰头,老二就在最上面。”我们立刻往石盘里滴了几滴水,跟着老师的口令磨墨,终于把墨磨好了。我们用自己磨出的墨,认真地学习写毛笔字。

这堂国学课真有趣!

国学作文 篇2

国学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历史传承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只要传统与现代结合,人文与科技同步,必将在新时代展现其独特的影响力。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是自己立身修德、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同样而为之。当前的社会,重智力而轻道德,重个体而轻团体。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中包含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利用。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如同沙漠中的旅者久违甘霖,大海上的船舶迷失航向。

在彷徨与苦闷中,我开始了精神支柱的探寻之旅。 十八里长峡的曲径通幽处,孔子正带着宁静安详的微笑讲学于绿荫深处,高声吟咏:“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闻之,我领悟到和谐是一种平和与宁静;在落英缤纷的桃源仙境,陶渊明带着悠然自得的神情对我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原来和谐可以是生活悠闲,与自然友好相处;在人声鼎沸的竹溪人民广场与孟轲邂逅,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谐是一种关怀与友爱; 竹林深处茅屋一间,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挥着羽扇,抚着瑶琴,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明白了,和谐其实还是一种宽广博大的生活态度。一路南下,汨罗江边,屈原在江风中对天长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饱含无奈与坚定的叹息声中,他以自己的死昭示天下:永不停息的追求也是一种和谐。

与先贤交流可以益智,与国学经典为伴可以清心。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宽广、博大、平常之心,就一定能发现,只要不被名利所缚,文明和谐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因为苍鹰自由翱翔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而是为了搏击长空;舟楫穿越风雨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桅,而只为乘风破浪。其实,你我也一样,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座。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朋友们,为自己寻觅一个拥有文明和谐之美的桃花源吧。愿你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精美的花朵,阅读国学经典之书,享受精致生活。然后躺在清风送爽的绿色大地上,仰望那无边无限的蔚蓝屏障,聆听那动人心弦的国学经典传唱,它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文明和谐的人间天堂。

让国学经典的种子在中华民族大家园里开出文明和谐之花!

国学作文 篇3

这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习国学方面的内容,遂想起年前买有《国学经典》一书,时常也随手翻看,这不正好切合“国学”主题吗?故草草写就几句读后感吧。此书中有比较好的名言,多背多思,能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通过多读、多背,也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

国学作文 篇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因历朝历代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形成了特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这一庞杂的体系体现在灿若星辰的各种传统文化经典中,这些经典让我受到了许多启发,悟出了中华的美德。

对国学经典,我是沉浸在其中的,因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些中国文化不是刻上了历史的痕迹。从最初观看国学大赛,我就觉得中华美德数不胜数。比赛现场中,有不少的来自各地比赛的选手,他们每一次回答国学问题,都是毫不犹豫、自信的说出答案,好像他们亲身去过历史的开篇,体验过与国学人物在一起的经历。我从而觉得这不是比赛,不是回答,而是去感受了一番历史的味道。从大赛开始到结束,那一个个经典问题都被我牢牢记住,被我转化成自己的经典,自己的美德。因为我感受到了那些中国的历史,国家的学问,都是让我们去理解,去朗诵,去一个个地方,把他们传给所有国人,去自己心里,让自己学会这些道理。这不像是国学大赛了,而像一些经典和美德的传承,教会我的老师。

学习经典不只是观看,还有诵读。在学习各种知识时,我还在学习着传统文化经典,《论语》。读了那么多古文,可以说论语是我最好的老师。这是本由孔子的学生编写的一本领悟孔子学说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我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品读,去悟道理,最后去背。它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圣贤的智慧,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想到这就不由念出一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让我在学习上知道。学习知识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没有收获,只是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不只是这句,还有很多给我启发的句子,我不由感叹:原来孔子是这样有智慧,有仁德的人那!可以说,这是第一本给予我美德的书。

我几乎生活中处处不离经典,只要是好的,都可以去学习,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呀,只要学到了知识,何不快乐呢?学到经典,自然懂得美德,自然也会践行美德。关心残疾人,在公交车上为他们一次让座,就是在践行美德,让别人感受到温暖,是经典给我的启发。

读了经典后,我对长期存有的社会问题也有了很深的思考。其中信仰缺失占了一大部分。有些人已不再去过国家的传统节日,而是信仰外国的节日。可我认为,这些传统文化节日,是中国特有的,去纪念祖辈留下的文化知识,所以不可缺少。

学习经典、美德一时是学不完的要用一生去感悟。我打算之后的学习生活里我要继续学习《论语》,完成它的背诵和它的理解,同时也建议,多多实践学过的美德,开展一系列活动,一起学习传承美德精神!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是今天的学习。我们去实践它,能让更多人悟出道理,因为中国经典文化不是我们一人要懂得,而是几亿人一起去理解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传承精神!

国学作文 篇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璀璨夺目。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与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与馨香。捧读经典,如入芝兰之室,衣袂生香,又如细品香茗,齿颊留芳……经典文化从小伴我成长,指引着我,滋润着我。

而在我品读的众多国学经典中,《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却令我印象最深。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

记得是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班上进行清洁大扫除,我的同桌负责擦地,而扫完地的我则站在一旁悠闲地看着,还不时指指点点。他终于擦完了,举着块抹布从课桌椅间钻出来,满脸是汗。我用挑剔的眼光扫了一下我的座位下面,发现还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黑乎乎的。我顿时就火冒三丈,冲他嚷道:“你是怎么搞的?擦个地都不会?看你笨手笨脚的样子,换作是我,三两下都比你擦得干净!”同桌开始还连连道歉,可见我越说嗓门越大,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了,他再也忍不住了,对我吼道:“你厉害,你自己怎么不动手?”说着我们就你一拳我一脚地对打起来。

“闹什么闹?”班主任也被惊动了。当她明白事情的经过后,便开始严厉地批评我:“这件事就是你的不对了,别人为班级服务,你怎么还说风凉话?有时间还不如行动起来,自己解决呢!”之后班主任就拿来一块抹布,仔细地把那块地擦干净了。我看着班主任的背影,脸顿时红到了脖子跟。班主任直起腰来,对我说:“你要记住,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

回家以后,我在网上查到了这句话。原来老师是要我明白,要从自己做起,少一些夸夸其谈,多一些亲力亲为。别做言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后来,我每每都会想起这句话。看到别人随手丢弃的垃圾,我会默默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看到别人乱闯红灯,我会站在原地,静静等候,而不会愤世嫉俗,指责别人素质低下。因为我终于明白:与其批评与责备,还不如从自身做起,用点滴的行动去改变他人与社会!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相信:经典的光芒永远不会磨灭!我愿与国学经典为伴,咀嚼那一份书香,品味那一片宁静,平和睿智,优雅成长!

国学作文 篇6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位朋友。它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如同良药,驱散我心中的烦恼;它如同砖瓦,构筑我人生的大格局。你猜猜它是谁?它就是我最好的伙伴——国学经典。

现在我每天晚上都要和我的“朋友”一起相约半小时。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经典,我知道了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易经》乾、坤二卦。 我还知道了许多珍稀时间的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还学到了人生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名句,含有深远的哲学道理,写这句话的.人肯定非常的智慧。还有一句“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是古代智慧饿圣贤人——老子所留下的名句,至今千古传诵。还有关于教育的名言: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我最喜欢读书的名句,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高尔基也说过:“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松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的钟声在我的耳际鸣响。

啊,我爱国学经典书,更爱读国学经典书!

国学作文 篇7

国学如同精致的布料织成的一件袈裟,上面镶嵌着很多的美丽的砖石。那钻石就是整个袈裟的亮点。国学又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树上的果实就成了整个大树的代表,是大树的亮点。没有钻石的闪烁,袈裟就不会价值连城,没有果实的诱惑,大树就不再吸引人。国学也如此,国学的亮点是国学更有价值。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孔子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便是智慧。人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自然有很多东西是不懂。但由于人们的攀比和懒惰之心,使人把不知说成知道。用这种方式来获取人们的赞赏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越是体会到被赞赏的快乐就越要以“知”代不知。从而使你本来的对知识的渴望冲得一干二净。最后远远不及以前。所以孔子说得好,实事求是的学习的态度是一种智慧。说谎的那种小聪明,在这种高大智慧面前小如砂石。同学们也喜欢这中小聪明:老师讲完课,问同学们懂没有.异口同声说“懂。”但是到考试时就抄别人的作业了。

平时老师说“取长补短。”正是映衬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一个人都与优点和缺点。然而我们人有个习惯。总是看见被人的缺点而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总是看见自己的优点,看不见被人的优点。正是由于这个习惯,使人“不识庐山正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无法发现并改正缺点。这时我们需要一个挚友,就是能大胆说出你缺点的朋友。他使你发现你发现不了的不足,因为种种原因,让你不得不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别人与自己有了解清楚了,自然就“其不善者而改之。”

国学与现实联系的很紧密,只要你留心发现,你将会发现生活处处皆国学,处处皆亮点。

国学作文 篇8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宋词300首》。随手一翻,我发现我家墙上的字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本书上,一下子就爱不释手了。天天读,天天背。

刚开始我背的很慢,妈妈见了,便和我一起背。妈妈不愧是大学生,指导背诵很有方法,她让我按词牌名去背。我先背《如梦令》,因为她节奏明快,短小精悍,非常好背。如吴潜的《如梦令·江上绿杨芳草》:“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束海棠花,昨夜梦魂惊扰。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鸣。”这首词中“惊晓,惊晓...”的节奏令我大感兴趣。诸如此类的还有“休扫,休扫,管甚落英还好”。“留恋,留恋,待我停杯深劝”等。我一下子就把李清照,秦观等的十来道如梦令全背过了。照此方法,我又背过了《采桑子》《长相思》等词牌下的十几首词。

当我感到乏味时,妈妈又想出了独特的方法—“唱词”,就是把自己喜欢的曲配合以合适的词来歌唱。我便把《山水迢迢》的歌曲配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难以理解的抒情名篇,顿时化作如泣如诉的相思恋歌。唱到情深处,我禁不住为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寂与惆怅热泪盈眶。

我激动的吟诵着伟大词人的千古绝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充分领略到了宋词的雄伟气势。我的胸怀被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激情充满了。

国学作文 篇9

我喜欢旅行,希望去看看乌镇的夕阳西照、渔舟唱晚,去看看李白坟前千秋沧桑的凄凉,去看看北京胡同千转百回的茶水人家。坐在火车上,按捺不住地激动和兴奋,我向往着前方,向往着离我很远的一片古老文明。

可是越往前走,心中越觉不畅,我为什么要远行?无锡为什么没有这种古老的气质?为什么在无锡看不到沧桑厚重的古老文化?

不久前的一堂国学课令我吃惊不已。

校本课程“围学基础”第一堂课上,张克中老师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无锡的围专吗?”我们茫然地看着他,对此一无所知。

“无锡国专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国学大师,在五四运动时期,北有清华国学院,南有无锡国专。是它们,为中国传统文化撑起了一片天。你们知道钱穆吗?不知道。那你总该知道钱锺书吧?”紧接着张老师又报了一大批无锡的文化名人,除了少数几个同学之外,大家的反应出奇地一致:除了钱锤书,听到其他的名字,都是摇头。

这个问题瞬间将我震撼。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岁月的沧桑,一种古老的文明,令我惊讶的是,无锡这块土地上走出过那么多文化名人!文化断层时,是秀弱的江南小镇给了传统一片天空,而我却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自己的家乡,更没有意识到这片土地是如此地丰饶。

一直以为故乡的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失血的装饰,16年我无文化地度过。我曾好好看过我的桂花树,抓一把它脚下的土,却不知道它原来竟有这么深厚的文化积淀。我知道“吴文化”这个空泛的概念,但从不为它自豪,我没有深入了解过这片土地的精魂。

“现在的无锡有什么?”张老师继续刚才的话题,“现在说起无锡,不是让人想起太湖美,而是想起太湖蓝藻!无锡渐渐成为商业城市,它追逐商业的脚步,文化已被埋没,要想重新树立起文化的旗帜,无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要更久。这就要靠你们这一代了,开国学课,也是想让你们去发现、去探索你们脚下的传统文化!”

是无锡国专力挽国学于狂澜,拯救了中国传统文化吗?在那个文化断层的年代,是无锡拨开了坚同防线的一条细缝吗?是的,但都是曾经的无锡,无锡人的曾经,曾经的无锡人懂得用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装饰城镇,现在的无锡人甚至不知道用文化来装饰自己,甚至忘了,我们还有一种文化叫“吴文化”。

我一直在追寻传统文化,却不曾发现它就在我脚下,已经被商业深深埋在了土中。也许是我们亲手埋葬了它,却不曾想要发现它。

回想起以前去惠山看天下第二泉,旁边有人装成阿炳的样子,拉着破旧的二胡,弦下流泻出《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悲怆呢?我却感觉不到,认为二泉比起周庄的古韵来还是逊色。现在想来,不是因为吴文化缺少底蕴,恰恰是我们没有内涵,我们没有用心去感悟,更没有想着去光大。周庄很好地将文化底蕴和商业气息结合在一起,无锡却没有做到。

我想要用一段白纸黑字来记载吴文化的点点滴滴,可是我浅薄的胸襟了无内容,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无锡。遗憾,我们缺失了内涵。

城市周边的围墙上.有水墨画描绘的古镇形象。如果不说,没有人会知道这是在画无锡。即使知道,也想不起这曾是无锡真实的灵魂。江南水乡氤氲的水气,没有人想起。现在的无锡高楼密布,墙上的标语写着:文化无锡。越是倡导什么,我们就越缺少什么,越需要什么。遗憾啊,我们丢了传统文化。

其实,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没有人能真正为它做些什么。我们现在在追求一种文化、经济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一种快节奏的生活,很少有人再捧起羊皮书,面朝窗外,读春暖花开。我们紧跟经济文化的步伐,渐渐也就习惯了,以为商业就是无锡的本质。没有人记起曾经的无锡文化。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渐渐不愿记起它了。因为他们怕一旦记起,自己的脚步就会比别人慢,自己就会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立足之地。逐渐地,我们不止忘了我们的根,也忘了找寻。

我们遗忘了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缺憾。

而我们竟忘了要去找寻这遗失的文化,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为这方热土的古老文明做点儿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