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新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关于新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6分)

7、口语交际。根据下面的语境填写得体的语言。(2分)

刘军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去还书,管理员接过书翻了一下说:“呀!刘军同学看书可真认真,书上勾画了那么多标记,有的还作了旁批呢!”刘军听了,挺不好意思的。

(1)管理员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刘军,你应该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语文实践活动。(4分)

本次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寻觅春天的踪迹”,语文老师请你策划本次活动,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写出描写春天的成语、谚语各两个。(2分)

③仔细品味图画意境,为之配一完整的古诗句。(2分)

三、阅读与鉴赏(38分)

(一)阅读下面诗词,完成9-10题。(4分)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9.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优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2分)

10.请你谈谈最后两句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完成11-14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注],影布石上。怡然不动,?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注]澈,又作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以其境过清()(2)窥谷忘反()

1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2分)

1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分)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15~18题。(12分)

地下水危机

①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15亿人口的饮水来源是地下水,亚洲1/3人口的饮水靠地下提供。而工业用水在全部地下水用水中的份额已占了19%,且有不断上升趋势。可是,地下水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而且由于地下蓄水层沉积物变得致密,地下蓄水层的蓄水量不可逆转地永久性缩减。

②在地下水储量缩减的同时,地下水污染也在许多地方突出地表现出来。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有着明显的不同:地下水污染往往是逐渐深入的,很难及时发觉。经过层层过滤,当地下水受到某些成分的严重污染时,往往是无色无味的,不易察觉。由于地层的阻留,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一般是微量的,不会引起人类的急性疾病,但是却会在人体内富集,造成多系统的损伤,甚至会影响到几代人的健康。

③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出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元素的废水,人类通过化学、物理、生物等各种方法处理了部分工业污水,但还是会有大量废水没有经过处理而排入城市下水道、江河湖海或直接排到水沟、大渗坑里让其自行消失,这些都是导致地下水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

④20世纪40年代,人类开始使用化工合成的农药来消灭病虫害,一部分未被吸收的农药会随地表径流渗入地下蓄水层造成污染,对地下水质造成威胁。据报道,在30年前使用DDT(注:一种杀虫剂,现国家已禁止使用)的地方,目前地下水中仍然存在这种农药,且部分地区地下水中DDT含量超标几千倍。自20世纪50~60年代起,化肥使用量在逐年增加。近几年,相关部门通过对地下水监测发现,硝酸盐含量都有上升的趋势,有些地方甚至超标30倍以上。

⑤长期以来,城市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只是靠地表水体的`自净能力来消除其中的污染物质,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据统计,我国约有80%以上的河流遭到污染,有的污染相当严重,甚至不能用于灌溉农田,这些污染后的地表水都成了地下水污染的源头之一。

⑥地下水早已不再是人们想象当中的地下水了,其污染状况不容忽视,人类需要对地下水环境的治理高度重视起来,这样的醒悟越早越好。

15.地下水污染有什么特点?(2分)

16.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3分)

17.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8.第④段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写出两种)?有什么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