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说它重要,其实只是众多科目里的一门;说它不重要,它又始终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欢迎阅读参考。

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1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半个学期已经结束了。这次期中考试既是对学生半个学期来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验收,也是对我个人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地理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地理学科的特殊性。说它重要,其实只是众多科目里的一门;说它不重要,它又始终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一直是我教学工作寻求的突破点。教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一直是我的教学理念。

本份期中试卷涉及前两章的知识,但更侧重第一章,考查分数有60多分。本套试卷重基础,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测试卷选择题40%,综合题60%。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一)重基础,题灵活

本份试卷单选题就占了40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选择题考查的知识,有一部分题目基础性强,如第1、4、6、17、18、19、20题,只要学生记住了知识点、稍加用心即可得分。还有一部分,重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题目较灵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如第2、3、5、7题。当然,关键是要细心、灵活,死板、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7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一)单选题:第1、4、6、17、18、19、20等小题考查知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情况比较好一些。第2、3、5、7小题错得多的原因是读图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础掌握不够牢固,审题不仔细造成的。

(二)综合题:第一个综合题主要考察七大洲、四大洋的有关知识。但本题没有直接填图,而是把此知识寓于情景之中,因此,有一部分同学没能理解题意,故失分较多。第二题考查了等高线的有关知识,情景相对简单,故失分较少。第三题属于连环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考查了读图表的能力,有些同学由于读题不认真,致使一步错,步步错。故失分较多。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所反映,那些分数较低甚至不及格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时课堂上的“陌生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从自身方面分析,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更加周全,照顾到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活动,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收获,有长进。

其次,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还比较扎实,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应该多提、多问,做到及时复习、及时巩固。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最后,作业是平时反馈学习成果的工具,今后对作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批阅,尤其是这次在70分以下的学生,一定要求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作业,有时间可以及时对其作业进行批改,让他没有偷懒的机会

三、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过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得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理解,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对学生个体分析不到位,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四、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造性使用教材。

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每位同学提供成功的机会。

在教学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多一些简、易、新,少一些繁、难、旧”,“多一些有效教学,少一些无效训练”。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地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可谓无图不成题。读图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地理新教材中更加突出了读图教学的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探究活动,加强读图训练,培养读图能力。

4、落实好基础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夯实基础,注重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同时尽量创设情景,予基础知识于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之中,多让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提高学生分析、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地理考试成绩分析总结2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前两节的内容,试卷分值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共分两大板块,分别是:一、选择题(50分);二、综合题(50分)。

(二)试卷总体特点

1. 本次考试的试题全部为基础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试题力求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试题无论从选材还是呈现形式都着力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核心理念。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试题从学生的亲身经历、生活经验切入也是遵循的重要原则。尝试考查学生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技能;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索实践的科学方法。

4.符合目前初中地理学科和我校地理教学的现状,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试题难易程度确定为难中易的比例为1:2:7。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失分率较高的题目:本次考试中,单项选择题的失分率较高,总体情况一般。所有的题目都是极为基础的知识点,但是学生们的失分率仍然很高。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相应的措施:首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是取得好成绩的首要保障;其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培养学生从地理图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就是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知识点落实更准确,并且要求学生准确的将知识点落实到教材上。除此以外,还是要注重学生的书写问题,避免再因错别字而失分的情况出现。

2.特殊学生分析:由于是第一次考试,对于好多学生还不是很了解。但是通过这次考试让我对许多同学有了了解,有好多在平时课堂上不是很张扬的孩子,在这次考试中成绩是很突出的,比如说初一一班的于笑妍同学,说实话到现在为止我还不知道那位同学是于笑妍,但是在这次考试中她以96分的好成绩位居年级第一名。

三、教后反思

考试评卷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地理学习方法没有灵活掌握,知识迁移能力低,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进一步巩固双基,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当成教学重点。

1.重视各类地理图表的教学,突出地理图象的学科特色。

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等图像信息,地图被称为地理学习的"第二双眼睛"。学会阅读、使用和绘制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通过地图判断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规律,这是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

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能因课改而丢弃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重基础,培养技能,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要双基,没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技能。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方法,联系实际,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身边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能力目标是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来完成的,指导学生整理出基础知识,总结出知识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3.注意加强地理专用名词书写训练。

从评卷过程看,地理名词错别字不少,平时老师在教学当中应当要注意加强书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规范学生平时的书写

4.加强地理解题技巧的训练

为了避免学生在考试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成绩,在平时教学和复习教学中,建议根据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要通过解题技巧的讲解和进一步的训练,以切实提高学生在审题时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思考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述和书写时的条理性、逻辑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