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讨

《通志》是今人编辑的。考证的原则是以古论古,尽量采用时人材料佐证,可信度会很高。当然不否认正史也会有错误的时候,但如果多数材料都佐证了,就没有理由认为是《通志》正确,这也不符合历史规律。当下人记述当下人比后世人推论前朝可信度要高很多,何况不是一个材料,且都是可信度很高的当时人记述,更没有道理附会。

尹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通志》研讨

编写《通志》的编者当初也是认识到尹氏家族应该有一个自己的著作,但做事急切了些,调查时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人力、物力等等条件,没有很好收集原始材料,没有很好仔细研讨、采用更多材料佐证的现实是很多的。一部官方的历史都是耗资巨大,许多人才汇聚才编写完成的,一个小小家族编写不容易,但是我们批评这部书的主要不是在有待研讨的部分,而是文本措辞上的问题,一个严谨的文风,告诉我们,武断的急于下结论不是一个好现象。

需要修正的应当及时修正。因为很多不知道情况的宗亲会错误的认可一个错误的信息,那样不仅没有很好发扬族研的初衷,就造成很大的一个误区。

当时编者辛苦收集,我们很是尊重,毕竟工程量很大,需要协调的内容很多,但是可想而知,当时参与的人员中思贞系人员过于多,了解思贞的分支信息多,其它分支相对收集材料不到位,考证研讨没有下到很大功夫,即便是思贞系自己的也有很多待考,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东西,但当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核对材料,或参照更多史料、文集、墓志铭的呢过的情况是有的,而且不在少数,如果现在编写这部书的人还有存世的人的话,他足可以证明,因为我们知道,官方修史是什么规模?还有材料取材的问题,或有错漏的地方,一个只代表多数思贞系观点的人汇集的群体,怎么可能在材料上、人力上没有很大薄弱环节,待研讨的材料肯定没有做到充分佐证。

并且《通志》一个很大的毛病在于文辞比较武断,很多措辞不严谨,不严密,急于下结论。很多需要待考的,还有待发掘,佐证的,却很武断的措辞统一,文风是最大弊病。今人编写的书籍,如果在有能力修正的时候,不修正,就是接手组织的人的责任缺失!也违背了族研当初成立时候的愿景期盼。

要有一个平和心,对于别人好心的提醒,有个充分认识,不是简单的抵触,在看到不同意见时自己就本位主义,即便知道自己错了,还要坚持。更有甚者,开口出言不妥,有骂人之嫌,就会造成指出毛病的人也以牙还牙,对那个本位主义者不客气。这样团结谈不上,也冷了有心匡正错误的人的心。

一般来说,我们指出错误或错漏是想和平客气的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错误,还大家一个历史真相。在指出的时候文辞都是很客气的,并没有不妥之处,但是部分人士,不知道是不看他人论点还是很是害怕自己相信的东西是错的,就急于否定,且用词很是不客气,这样我以一颗热情的心遇到一盆冷水,而且还是一盆脏水,是个君子也很很不客气,俗语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遇到一个没有素质的人,你和他讲理,即便是孔子你也没了脾气,一个坚持自己观点的人不可怕,但是一个低级趣味的人,本位主义很厉害的人就很可怕。他就是族研路上的一颗瘤。你拿冷屁股对热板凳,热板凳也一样咬你,叫你好看!

多数材料可以证明的,还去抱这个所谓《中华》岂不是让外人、外族都好笑,一个尽可称为《思贞》的观点不要武断的代替全中华之观点。文辞造句上改正,对于知道的,已可以明确的说,对于不知道或自己都不能拿得定的东西,采用股古本家乘的方式,措辞严谨一些,“尹之氏为周世卿,其始封不可考”意思就是说尹氏有明确史料的源至上古周朝的.世卿,赫赫师尹,然而尹氏的传说始封之地尹城不可考,史料并不明确,“般封尹城”是个原始悖论,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说明般是第一个姓尹的。黄帝直系的后代,传说般是其孙子,但吉甫也是姬姓黄帝直系,究竟何时出现“尹”是个很难说清的事情,但上古周代的世卿确是有明确史料证实的。当然我不是说否定般公的历史贡献,只是说应该有个务实的严谨之风,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不要武断的自己下结论。我想一个严谨的用词比一个武断的用词要好上很多,也更加提升书籍的典籍作用。“无论怎样,必须怎样”这种论断是有确凿证据和佐证的情况下才会说的,大多数就是大多数,不可能代替全部,何况源流改姓不一致,怎么可能都成了般公子弟??这样的形式统一,武断的很多,并不利于团结族心。

文风历来很重要,26史为多数人认可,认可的是其秉笔直书的风气,而不是说一点错误没有,但是一个好的文风,一个好的态度才是治学的更本。

想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宗亲,宗支,就要有勇于修正自己错误的地方,何况当下的时期,修正一部书可以说并不像古代那样费时费力,古代有些材料应为历史的原因,可能没有及时修正,但是在现代化的今天,重修一部书可以说很快,印刷技术的革新比甲骨、竹简刻字,锦帕传情的时候不知道陷阱多少,古代是物质资料的缺乏,想要印刷一部书很困难,即便是活字印刷时代也是时间上跟不上,但现如今想要修正一部书可以说很简单。固步自封,修正迟迟拖着不办,抱着自己的本位,不仅不能够团结宗族,还可能贻害更多后人。

一些相对文化低,或不是研究族研文化的人,拿到这样一部书,就会使错误扩大化。当然书籍中很多史料还是很不错的,但是文辞如果改变文风,我想其历史价值会更大。及时修正才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便在组织上也可能需要时间,但既然有组织就可以先统一一个认识,而不是坚持自己错误的东西,要求别人一定和你统一,什么“蚍蜉撼大树”的观点,“主流”观点都是要不得的,真理有时候就是在少数人手里。

不要因为自己人多就打压。支系的信息史料更多佐证出现错误的,就应该及时更正,不能及时编写修正成书,也应该广泛告知,避免更多误读!要不然空有一个空壳之名的“总会”,岂不是玩忽职守,让他人怎么相信他的领导力!?

严谨之风从何而来?

我们尊重先辈之功勋,但更应该尊重历史。对于需要修正的必须修正,要不然会贻害后人。当下史料可以佐证的很多,引用材料有误,在有能力修正之前如果不修正,岂不是有违族研的初衷。如果一开始由于资料采用错误,或者没有时间详加考证,采用了错误的说法,就错误下去,就不是当时编者的问题,而是接手编写和后来组织者的问题。严谨之风从何而来??去伪存真的考证学精神何在?

正如尹生宗亲说的我也赞同这个观点,郡望不等同于现在说的籍贯。古人习惯和今人不是一个思维,不应该拿今人的思维猜测古人的东西,有佐证才有可信度。武断不是好事情,本位主义了就更不好了!

本人尹李杰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人。以上文字,原则上需经本人同意,如果其他媒体一旦决定选用,必须明确注明出处,并最好电邮通知我;一旦传统媒体决定刊用,请及时通知我;对于本人拥有版权的任何部分,未取得我的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篡改、引用到盈利性网站或传统刊物中去,否则将追究侵犯的法律责任,同时保留常用的法律之外追究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