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故事15篇

历史的故事1

荆轲刺秦王

历史的故事15篇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进攻,企图一统天下。燕国实力较弱,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太子丹就找到了刺客荆轲假装投降秦国,实际上是想趁机刺杀嬴政。

荆轲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秦王嬴政见到燕国主动前来投降,非常高兴,并没有想到来的使者竟然是来刺杀自己的刺客。

秦王召见了荆轲,荆轲把燕国地图拿到嬴政面前,打开地图,当地图展到最后时,出现一把匕首。嬴政一见匕首,大惊。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就向秦王刺去。

按道理说荆轲是专业的刺客,力气很大,秦王很难从他手中逃脱,他应该会一击而中的。

可是这时发生了第一个转折。

可能是嬴政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他挣扎着站起来,竟然扯断了袖子,从荆轲的手中逃脱了出去,导致荆轲一击未中。

荆轲一击未中,只好追逐秦王。

可是这时又出现了第二个转折。

当时殿上有个医官,危急之下,他拿着药包就朝荆轲扔去,刚好击中荆轲的`头部。与此同时,大臣们突然意识到大王身上佩戴着长剑,就赶紧提醒秦王拔剑反击。秦王嬴政恍然大悟,赶紧拔出身上的宝剑,朝荆轲砍去。

此时荆轲刚好被药袋击中,秦王的宝剑又长,秦王一下子就砍在了荆轲的大腿上。荆轲受伤了,就把匕首朝秦王掷去,却没有击中秦王,他反而又被秦王狠狠地砍了七八下,最后被前来救驾的侍卫杀死。

本来荆轲离秦王咫尺之遥,周边又没有侍卫,刺杀秦王本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转折,最后使荆轲刺秦失败,命丧秦宫。

历史的故事2

不知怎么挣扎到鲁镇的酒家。蓬头垢衣的他,脸上却泛起一圈红晕。小二温来了酒,自己的衣服口袋也破烂的耷拉着。

冷!冷得出奇的气氛。没有叽叽喳喳吵着要茴香豆的孩子们,平日里拿他作笑的也一个不见,就连酒家掌柜的,也不提起他依旧欠着的十九个钱。不过半月而已,已经被这小镇遗忘了?

抬起头时,对面门槛却坐上了客,那人宽额,长胡,面色平祥却波澜不惊,看着他笑而不语。孔乙己脸上不以为然心里却泛起层层涟漪。莫非……

“共饮,何如?”不等孔乙己开口,那人的胡须动了动。孔乙己脑海里“不多矣”的情景挥之不去。

“在下可知诚与仁乎?”那人端了酒,轻轻押了一口。

“仁者,诚者,皆君子也。”孔乙己皱纹间的伤痕不安的缩缩。此人……鲁国孔丘师者也?

“既知君子者,又何倾志于偷鸡摸狗之事?”微笑的脸没有任何变化。

“君子固穷,读书人的事,不可谓之偷,窃乎哉……窃……”孔乙己喝过半碗酒,脸色涨红起来。

“君子有墨水,为何要行窃?”不再微笑的脸意味深长。

“这……不得已而为之……君子固穷……君子固穷……”孔乙己恢复了灰色的脸显得颓唐。

“知识不过来便你处事,何以成为炫耀他人的.资本?”

孔乙己青黑的脸色里眼神灰暗。

你可知人皆过之,而不更者,谓之过也。”

“如之何?吾将如之何?”孔乙己眼睛里闪过一丝晶莹。

“诚之待人,任之待事罢。岁虽寒,而松柏亦不调也,汝堪迎风而上,劲草者也?”一丝微笑又现于脸庞。

“师者孔丘者也?”这个名字再次划过孔乙己茫然的脑海。

不见了平静的脸,模糊了耐人寻味的微笑。清晰的是越来越灰暗的天空。孔乙己合上那双剧烈抖动却已黯然失色的眼睛,两

历史的故事3

孔子拜师的故事一

项橐(tuó),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气提了40多个问题。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萤火,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家;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原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孔子拜师的故事二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dān]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孔子拜师的故事点评

从孔子拜师的故事中,我们应得到两点启示:一是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和积累。若只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我们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哦!

历史的故事4

陶侃(259年~334年),是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将军,封长沙郡公。他有一个非常贤惠又深明大义的妈妈。陶侃的先辈,史书上记载不详。其父陶丹,是吴国的边将,官至扬武将军。扬武,系杂号,地位不高。陶侃先世无显赫仕宦可以溯记,年轻时又当过寻阳的“鱼梁吏”,说明其家属于“寒门”这类社会地位很低的阶层。晋灭吴后,中原人称江南人为“亡国之余”,江东士族在政治上也受到中原士族的排抑。像陶侃这样“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的人,处境就更为艰难了。

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妈妈湛氏相依为命。湛氏是位很坚强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儿子出人头地。在这种环境下,对陶侃管教很严,并通过自己纺织资助儿子去结交朋友。后来,陶侃在县功曹周访的荐引下当上县主簿,才开始摆脱充当贱役的地位。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贫,担心没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妈妈看在眼里,安慰他说,你只管留客吧,我会设法招待好的。于是,她把头上的长发剪下,换成酒菜,又卷起铺床的干草切细,陶侃“斫诸屋柱”为薪柴,喂饱范逵的马。范逵事后得知,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随范逵而来的奴仆也觉得大过所望。

等范逵离开时,陶侃又追送百余里。范逵很感动,临别时问陶侃:“卿欲仕郡乎?”陶侃赶忙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范逵遂向庐江太守张夔“称美之。夔召为督邮,领枞阳令。有能名,迁主簿”。这时恰逢州部从事来到郡里,他想借视察之名勒索赂贿,陶侃便让手下诸吏安心办公,自己出面对从事说:“若鄙郡有违,自当明宪直绳,不宜相逼。若不以礼,吾能御之。”从事听了便退了出去。陶侃也未忘报答张夔的知遇之恩。“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众僚属皆面有难色。唯陶侃说:“资于事父以事君。小君,犹母也,安有父母之疾而不尽心乎”!于是请行,众咸服其义。后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陶侃对他特别虚心谦恭,使得太守大为惊讶,临别时对他说“君终当有大名”。令其子和他结交朋友,而后才离去。

有了这样的关系,陶侃即被张夔举为孝廉。靠这种身分,陶侃可以进入洛阳与上层名流结识,去实现他的大志。

不久,陶侃做了渔梁吏,食用官府的鱼(腌鱼)。他念起贫寒中的妈妈,就用陶罐盛了一点鱼送给妈妈。不料妈妈不但不受,还将陶罐封上退回,并附信责备说:“汝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此事给陶侃以极大的教育,为陶侃后来做官的廉洁奉公打下了基础。

大约在元康六年(296年),陶侃到了洛阳。当时的洛阳,经过几十年的修复、重建,又变得十分繁华、热闹起来。但是,京城的繁华却没有给陶侃带来什么锦绣前程。实行多年的九品中正制,已使西晋在选官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世族子弟凭借自己的父、祖余荫即可身居要津,并不为今后升迁而费神。

陶侃也深知像他这种身分的人,没有权门当靠山,是根本不可能在洛阳官场上站住脚的。因此,他去求见“性好人物”的司空张华。但张华却“初以远人,不甚接遇”。陶侃对张华的轻视并不灰心。多次求见,“每往,神无忤色”。张华在和陶侃谈话时,大吃一惊,认为他不同常人,陶侃很快便在张华的推荐下作了郎中。郎中有资格入选各类官职,但像陶侃这样的穷贱之士是根本挤不进那些显要的官位。

陶侃在洛阳呆了五、六年,但前途依然渺茫得很。在这期间,西晋的内乱愈演愈烈。永康元年(300年),赵王伦废贾后。第二年又废惠帝自己称帝。动乱就由宫廷内发展到宫廷外。洛阳内外已成为诸王部队冲突、争夺之地。在这种情况下,寓居洛阳的江东士族纷纷返家避乱。此时陶侃已经认识到,在洛阳的'这种门阀政治下,他是难于出人头地的。又因受到江东士族纷纷返回家乡气氛的影响,他也准备南下了。

时黄庆已经作了吏部令吏,举荐陶侃补任武冈县令。武冈是荆州南部的一个县。这时的陶侃已经四十多岁。陶侃到任后,与太守吕岳的关系很紧张。他遂弃官回家。以后又当过郡小中正。如果不是晋末江南的动乱给他以侪身戎旅的机会,恐怕他终生也只能当个县令之类的小官。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动荡不安的局势,为陶侃施展才干提供了机遇。就在这个时候,对陶侃一生影响巨大的妈妈病故了,终年75岁。陶侃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时刻牢记妈妈的教诲,坚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块砖搬到屋子外面去,晚上又如数搬回来。部下问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的志向是领兵横扫强虏,恢复中原,如果不锻炼一个好身体怎么可以呢!

历史的故事5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要赏赐戍边战士们衣物。为显重视,玄宗皇帝命令自己后宫的宫女们亲自缝制。衣服发下去了,一个战士在自己的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战士读着情诗,想象着对方情意绵绵的样子,暗暗动心了。如何才能跟这个多情少女取得联系呢?战士灵机一动,把这件事上报给了主帅。主帅将这件事一字不落地上报到皇帝那里。

唐玄宗得到奏报,拿着情诗到后宫去询问:“这是谁写的啊?是谁写的尽管说,我不会怪罪的.!”话音刚落,宫女何氏站出来说:“皇上,是我写的,小女子知罪!”

皇上忽然沉默了,半晌不语。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静待事态发展。皇上笑了,说:“你这小妮子 ,还挺浪漫的哩。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的好事,把你嫁给那个小兵!”

戍边士兵和何氏宫女终成眷属。他们冒着天大的风险成就了自己的浪漫。

历史的故事6

元朝末年,元顺帝昏庸无道。他整天只知道自己玩乐,军国大事,一概不管。他还听不进贤相脱脱的话,反而将他害死,于是金国盗贼蜂起,叛乱相继,各地人民也纷纷起义。

这时,濠州(今安徽风阳)出了一个豪杰朱元璋。朱元璋出身牧童,17 岁时曾在皇觉寺当过和尚。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 年),他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

朱元璋长得个儿高大,下巴向前翘,满脸麻点,虽其貌不扬,但他骁勇多智。郭子兴很器重他,还将义女马氏许配他为妻。

已说这天元军来攻城,朱元璋正带了一小队人马在城头巡逻,忽见一个仆人迎面跑来气喘吁吁道:“朱公子快,快,张夫人有急事相商!”

朱元璋心里一怔,立即去见郭子兴的夫人。进入内室,只见张夫人已哭得泪人儿一般,他的妻子马氏也在一旁流泪。朱元璋连问三声什么事,张夫人呜呜咽咽,连话也说不清楚。倒是马氏帮她回答道:“义父已被孙德崖骗去,生死不明,你快想想办法,去救他回来!”

孙德崖原是与郭子兴一道起义的人,现在却勾结了赵均用,将他骗去,企图害他,夺他的主帅位置。

朱元璋不及问明底细,一个转身跑出后室,大叫道:“快跟我来,郭帅有难!——卢大勇,你骑马去报告彭将军,让他迅速带兵到孙家去!”

朱元璋带了随身一小队亲兵,飞马赶到了孙德崖家。但门卒挡住了不让进。朱元璋也不与他们多罗嗦,嘴巴一努,众士卒一齐上前,挥拳振臂,三拳两脚将这伙门卒打散了。

朱元璋抢先进屋去,一脚踏进客厅,只见孙德崖与赵均用正在咬着耳朵商量往后咋办。

他们见朱元璋风风火火闯进来,知道是来救郭子兴的,忙不迭站起,故意问道:“朱公子有何贵干?”

朱元璋厉声道:“眼下元军兵临城下,连日在攻城。两位将军不去打仗杀敌,反而将主帅骗来,意欲何为?”

孙德崖道:“我们正邀请主帅商议军计大事,不敢劳你费心。你还是守城去吧!”

朱元璋道:“那么请问,主帅在哪里?”

孙德崖道:“主帅在哪里干你什么事?你是下属,应该懂点规矩才是。”

朱元璋大怒,正要动手,只听见背后脚步声响,彭大带了一大队兵卒冲进门来,大叫道:“赵均用,你这小子,如何敢谋害主帅?”

孙德崖见自己手头人少,怕吃了眼前亏,忙说:“两位将军闹什么?主帅早已回府去了!”

朱元璋道:“你能让我在尊府搜上一搜吗?”

彭大接口道:“为什么搜不得?左右,与我里里外外全搜仔细了!”

哗的一声,众人一哄进内室去了。

未元璋一手挺一只盾牌,一手提刀,雄赳赳地撞进内室,四处寻觅,忽听见厅后有呻吟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间矮屋关得严严实实的。他一脚踢开木门,见屋里有一个人被铁链锁着在哭泣,仔细地一看,认得是郭子兴。

他跨步上前,砍断铁链,命士卒将他背了出来。

孙德崖和赵均用见他救了郭子兴,无话可说,只好眼睁睁看他出去。

朱元璋边走边回过头说:“两位与元帅一起举事,为什么听信流言蜚语,自相残害?”

自此以后,郭子兴更加重用朱元璋了。

这时正遇上元军统帅贾鲁生病死了,元军退了回去。

朱元璋请示了郭子兴,到家乡去招兵买马,居然一口气被他招到700 名,其中24 人都是英材,包括徐达、汤和、花云、吴桢、费聚、华云龙、耿再成等人,以后都成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再说自从出了上次孙德崖与赵均用私下拘留郭子兴的事后,他们三人内心不和,常常勾心斗角。彭大是个粗鲁的'人,也经常要与他们发生争吵,朱元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徐达建议他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朱元璋怕多带兵马出走引起别人的猜疑。徐达建议他只将这24 人带走就可。朱元璋请示郭子兴,说要去打定远(今安徽定远),打算边招兵边进兵。郭子兴不怀疑他,欣然应诺,让他独自带了24 人走了。

定远附近有一个叫驴牌寨的地方,也驻扎着一伙起义军。朱元璋先叫费聚去刺探消息,回报说寨中缺粮,难以为继,正想投降元朝。

朱元璋大喜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咱们动手要快。”

他派费聚为先导,只挑了几个人在身边,上马急行。

费聚心里不踏实,忙劝道:“朱公子,敌众我寡,要打是打不赢的,不如先去招了兵马来再与他们议论。”

朱元璋笑道:“人多了有什么用?人一多反而引起他们的怀疑。”

朱元璋来到寨前,寨主出来相迎。

朱元璋道:“郭元帅与足下是老朋友了,听说足下寨中缺乏军粮,恐吃元军的亏,所以派我们来邀请各位合伙,若是足下单独行动,免不了要有危险。”

寨主犹豫不决,说先让朱元璋留下一件信物,朱元璋就慨然摘下自己的箭囊给了他。

寨主大喜,请他们喝了一顿酒,然后约定3 天后去降。朱元璋留下费聚在那里,自己就回来了。

历史的故事7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历史的故事8

虞姬是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女子,她钟情西楚霸王项羽。不管是在项羽顺境还是逆境,虞姬都生死相随,“霸王别姬”谱写出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爱情,虞姬不忍看乌江自刎的霸王,因此在诀别的时候,才会如此愁肠百结。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此景非你莫有,此貌非你莫属。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由张国荣饰演的蝶衣,表演的就是霸王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故事里的虞姬,一笑倾城,每一个回眸都是一幅明媚的风景。此景此貌只有虞姬才拥有,可见虞姬之美,是一种惊艳的绽放,是一种极致的张扬。

虞姬,她是西楚霸王的女人,是楚汉争霸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妾,名虞,也有一种说法是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结局等均不详,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身处逆境对霸王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在项羽身边,项羽为其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楚人闻之,无不怆然涕下。史书上对虞姬的记载并不多,在史记里,也只是一笔带过。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仅记载道:“有美人名虞。”由此展开了后世人对虞姬姓名的猜想,有的人认为虞姬的“虞”是美人的名;另一种说法则是“虞”是美人的姓,而“姬”呢,也被人认为或许是这位倾世美女的姓,在古代姬字又有美女的意思,姬也很可能在这里表示为美女。

我们后世人通常喜欢称呼其为“虞姬”,是对她的一种美称。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虞姬都成为了一个符号,是一个美的象征,也是一种美好爱情的象征。

历史上的虞姬就是一个谜,关于她的一切就像是浓雾般,弥漫在历史的舞台上,美人已逝,消散不开是都美人的哀思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由于年代悠久我们并不知道更多关于虞姬的.细节,相传其容颜倾国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并有“虞美人”之称。一个是出身高贵的公子,一个是魅力十足的美女,两人是如何认识的?

有人大胆猜测,这两个人都是楚国的望族,虞姬和项羽从小青梅竹马,长大以后暗生情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项羽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一直将虞姬带在身边。在楚国灭亡之后,两人一起逃到了今天的江苏省;另一种说法是,虞姬是吴国一个名门望族,出身高贵的大小姐,在项羽的楚国被灭之后,逃到吴国并且借住在她家,由此两人相识,虞姬见到项羽立刻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吸引,就当即决定嫁给项羽

也有人推测说,虞姬的哥哥和项羽是生死之交,虞姬和项羽相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还有的人说项羽是在征战的过程中,偶然遇到虞姬的,被虞姬的美貌和精湛的舞艺经验,由此项羽有幸得识虞姬,得此佳人,共谱华章。

不管是虞姬慕名项羽的名声,主动找到的项羽,还是项羽因为偶然的机会邂逅了虞姬,项羽、虞姬最后是相爱了,《史记》上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可见,虞姬此人是真实存在的,后世人有感于虞姬和霸王的爱情故事,乌江自刎,使得这个爱情故事多了几分悲壮,两人的故事也在后世被改编为各式各样的剧本、小说,而两个人各种各样的传说,现以仍旧难以考证。

战火纷飞,霸王一去,空余美人,各路豪杰为争夺天下而奔波,无人顾暇乌江边的美人。自军帐中一别,霸王引兵东去,虞姬知道这是最后的诀别,便引剑自杀。一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殒。

历史的故事9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故事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说他的名字暗藏着济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汉族人,除了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外,还是非常有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绩,其中被很多人称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唐太宗像

他推行了众人皆知的贞观之治,在他继承皇位之后,对大臣们非常尊重,努力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非常积极地向爱卿们吸取经验教训,贞观年间,他主张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但是又不是强迫他们服从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积极听取各个小国的治国方法,尽量让他们都满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时候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人才,设立了让人才们自由学习的弘文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们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贵贱,用人的时候以贤德为唯一的标准,这就为非官宦子弟的廉洁之士提供了为国家效力的机会。这些寒门弟子也为政界带来了一些新鲜空气。这对整顿政绩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对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炀帝为戒,成为皇帝之后积极鼓励各位大臣给自己提意见,而且把谏言的权利放宽,这样可以有力的减少他决策的失误。有时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让李世民有些下不来台的状况发生了,他也不会因此怪罪他们而是与他们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就是因为他这样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为国家带来了国泰民安的时期。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是谁

李世民是千古明君,那么这个明君身边不可或缺的两个人,一个是名相魏征,一个是贤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也叫文德皇后,这个女人是担得起“文德”二字的。长孙皇后是长孙无忌的妹妹,13岁的时候她就嫁给李世民了,她嫁给李世民的时候,并不是李世民风光的时候,李世民的母亲在跟李渊出征的时候生病死了,后来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也被贬官,这对夫妻在遭受亲人离去之时互相扶持,感情越发深厚。玄武门之变也有她努力的结果,在丈夫李世民被李渊猜忌,被弟兄诬陷的情况下,她全心全意支持丈夫,不畏生死,立场坚定。

长孙皇后很爱看书,她经常与太宗讨论政事,并且非常拥护朝中像魏征一样的重臣。太宗登基后,她也劝自己哥哥在朝中找个闲职做,由此看出长孙皇后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懂得进退。她在李世民身边一直劝诫太宗要行仁政,爱护百姓。她一直在辅佐自己丈夫,在危难中支持他,在盛世中劝诫他,她还为太宗生下了三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就包括第一个太子李承乾,还有后来的皇帝李治。虽然那个一个男权社会,文德皇后却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贤后作为,支持丈夫,爱护子民。可是她只活了36岁就死了,虽然不能陪伴太宗一生,她大概也是太宗最爱的皇后了,太宗一生也只有这一个皇后。

唐太宗叹曰内容是什么

魏征是比较有名的丞相了,魏征死的时候,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句话被很多后人用。唐太宗当时很难过,魏征虽然平时跟太宗说话从不顾及太宗颜面,不过他都是为国家和百姓考虑才会直言进谏,太宗在失去魏征的时候非常痛心,魏征是他的一面镜子,所以唐太宗才可以“明得失”,才没有重蹈隋朝覆辙,开创一个盛世。他感叹自己失去了重要的贤臣。

魏征画像

其实这句话后面还有,唐太宗叹曰:“今魏征逝,一鉴忘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他感叹,魏征死了,他李世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到魏征家里去又翻出了写了一半的书稿,而这个书稿是魏征留给太宗的治国用人之道,想到这里唐太宗肯定更加伤心,魏征到死都在为太宗出谋划策,为大唐鞠躬尽瘁。

最后这一段是这样的,唐太宗叹曰:“朕顾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中间一段是写魏征留下的书的内容,最后这句就是太宗对魏征的肯定,意思是唐太宗一个人考虑事情肯定有不周全的地方,你们这些大臣一定要敢于进谏,魏征的意思就是从任何人任何事那里取长补短,任人唯贤,用人不疑,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唐繁盛。

唐太宗的这段感叹,前三句经常被用作“座右铭”,是太宗对魏征的高度赞扬。

唐太宗的妃子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一身都在为国为民,创下了不朽的功绩,而对于他的感情史,相较于其他帝王而言,也有为人称道的地方。唐太宗的妃子中,史书上有记载的是八位。

第一位是文德皇后,众人可能更习惯称之为长孙皇后。如果说唐太宗是千古一帝,那么文德皇后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后。玄武门兵变,长孙皇后功不可没。长孙皇后既有女子的温柔,又有男子的胸襟和气魄。她一身都尽心的辅佐李世民,留下了三十卷《女则》。在她逝世后,葬于昭陵,李世民为她建造高台,每日遥望,李世民死后,更是与她合葬昭陵。

李世民的第二位妃子便是杨妃,杨妃是隋朝公主,很早就嫁给了李世民,为李世民生下了吴王李恪,李世民曾想立她为后,因为她的身份而被群臣反驳,只得作罢!据说最后也葬在了昭陵。

第三位是阴妃,阴妃为李世民生了个儿子,叫李佑,李佑后来谋反被赐死,阴妃也受到牵连而死。第四位是燕妃,燕妃的记载不多,为李世民生下两位皇子。第五位是贤妃,即徐慧,徐慧天性聪颖,对李世民死心塌地,最后随李世民一起去世了,死时才24岁。第六位是韦贵妃,韦贵妃容貌倾国倾城,也是李世民做秦王时嫁入秦王府的。第七位是杨氏,她原是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没有被封为妃子,却成了李世民少有的人生污点之一。

最后一位便是武曌,即后来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武曌原叫武媚娘,是唐太宗的才人,后来出了“武代李兴”的.说法,被贬出家做了尼姑。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同时也是唐朝的诗人,并且在政治军事上也有非常出色的成绩。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叫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中,记载比较明确的也就七八位。文德皇后可以算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贤后,他的一生都是帮助自己的丈夫,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狠心的时候狠心,以至于她去世的时候,李世民非常伤心,建了座高台日日眺望,结果被魏征啰嗦了才拆掉,这位皇后是大唐当之无愧的国母,可惜36岁就死了。

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第一个妃子就是大杨妃,这个杨妃是前朝公主,属于李世民表妹,这位大杨妃就是李恪的母亲,李恪是个文武全才,可惜死在了长孙无忌的手上,太过悲凉。后来的另一个杨妃就是杨广的女儿。

下面这一位是阴妃,这个算是个奇迹,这位阴妃的爷爷刨了李世民家祖坟,杀过他弟弟,阴妃的爷爷被杀了,父亲因为年幼没被杀,而李世民居然娶了这位阴妃,不知道是糊涂了,还是想收买人心,不过下场也不好,因儿子造反也死了。

接着是韦妃,这位韦妃原是有妇之夫,丈夫涉及谋反被杀,她就被收入官府之中,直到遇到李世民,两人曾经非常恩爱。还有历史上一笔带过的燕妃,生过两个皇子,其他不详。

接下来的这一位一直备受争议,杨氏,虽然没被立为妃,却备受宠爱,杨氏本是李元吉的夫人,有倾城之貌,玄武门之变之前就已经相识,后来李世民娶了这个女人进宫,无人表示反对,大家其实早就心知肚明,而这一点是很多人认为李世民的污点。

最后两位,一位是贤妃徐惠,她很有才,善于劝谏,为了李世民可以豁出性命,李世民去世之后不久她就随着去了。另一位是女皇武则天,可以说配得上武则天一生的男人大约只有李世民了。这些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

历史的故事10

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翻译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历史的故事11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如同中国其它读书人一般,韩愈也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

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

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

”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的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

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

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

历史的故事12

项羽是楚国人,少年习武,能将百斤鼎高举过头。长大后跟随叔父参加推翻秦朝的起义。

有一次,秦军攻下了赵国,赵王逃到巨鹿,急忙派人向楚国求援。

楚王派项羽带领二十万楚军前去救赵。项羽先派英、蒲两位大将率两万人做先锋,然后,自己率主力渡河。渡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部队里的饭锅全砸了,把渡河的船只全凿沉了。他对将士说:“我们‘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退秦军!否则只有饿死在这里!”

项羽的决心和勇气,对将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一个人抵十个,十个人抵百个,越战越勇,终于把秦军打得大败而逃。

经过这次战役,项羽名声大振,成了各路反秦的统帅。

历史的故事13

三国时期,孔明病故,魏延在军中做了一个头上生角的梦就认为自己可以称王的预兆,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凤姐虽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发脱二姐,用借刀杀人之法。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历史的故事14

薛公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曾在齐国当宰相。他有个儿子叫田文,是农历五月初五生的,田婴认为这个出生日子是不吉利的,就对田文的母亲说:“扔了!不要养他!”但田文的母亲偷偷地将他哺养。

一天,田婴看见田文,就大骂妻子道:“谁让你养大他的?”

田文的妈妈吓得不敢讲话。

田文向父亲叩头后问:“父亲大人,您为什么不让养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

田婴说:“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会长到大门那么高,将来对我们父母不利。”

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天支配的`呢,还是由大门支配的?”

“这……这……”父亲被问住了。

田文又接着说:“人的命运,如果由天支配的话,父亲何必忧愁呢?如果由大门支配的话,可以把大门开高些,谁能长得那么高呢?”

过了些日子,田文问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孙子。”

“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玄孙。

田文追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田婴答:“这我就不知道了。”

田文紧接着说:“您在齐国受重视,当了宰相,历经三位君王,齐国的疆域并没变大,但是,您私人的财富却积累了万金,幕僚之中一个贤人都没有。您后宫的人身穿绉纱细绫,可是一般才士,连粗服也穿不上;您的仆妾有剩余的饭粱肉食,而一般才士,竟连糟糠都吃不饱。现在您还尽力地积蓄贮藏,想把它留给您方才所说的那不知道的孙子、玄孙和玄孙的孙子,却忘掉国家的政事一天比一天地败坏了,我真觉得好奇怪呢。”

田婴听了,觉得儿子十分明事理,将来一定是有用之才。从此之后,开始喜欢他了。后来,田婴派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田文的名声也逐渐传开了。田婴死后,田文继承父亲做了薛公,他就是孟尝君。

历史的故事15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与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但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一大批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

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