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文评课稿13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语文评课稿13篇

语文评课稿 篇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叙事课文,内容简单,意义深刻。李老师做到准确把握、理解教材,课堂上把阅读教学生活化,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一堂重视双基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课。我感觉她在以下一些环节设计与处理上,颇有用心:

1.导入过程中有一个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对这个村庄的印象的: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穿插了语言重组,这样的处理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听说结合进来,同时也回顾了文本内容,对村庄原本的环境做了总的介绍。然后画面急剧变化,让学生找出小村庄后来怎么样了,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2.在教学到第三自然段时,在语言感悟上做了如下尝试,以一个重点句为例:先出示“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后,学生说出了一点感受:一代代的村民都在不停地砍树,树越来越少,裸露的土地越来越大。接着,教师深入引导,村民砍来的树都做成了什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树木变成了各家客户一间间、一栋栋的房子,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各种各样的工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通过“着急”“可惜”“痛心”三中不同情感反复朗读,学生的感悟也层层深入,学生不仅品出了言中之意,悟出了言中之理,更感受到了言中之情。

3.拓宽思路,引向课外。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最后设计了创意性的题目,我认为非常好。“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什么?”“设计环保广告词”等这些话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不仅告戒小村庄的人们不要乱砍乱伐树木,还教育自己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培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家园的美好思想感情。

当然,如果本节课李老师能设计板书,让板书辅助教学会更完美。

语文评课稿 篇2

《搭石》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的一篇课文。本组课文围绕“爱”编排,捧读文本,我们会感受到一种乡间的清新与一份乡民纯朴的情感,《搭石》这篇课文通过质朴感性的笔触把我们带入了乡间人们秋凉摆搭石,路人修搭石,人们协有序走搭石,相互谦让过搭石的一幕幕画面,体现了人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的情感。教者从课文的整体入手,采用了“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体验文本的价值,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切入课题。

课伊始,殷老师便用一幅美丽的搭石图,一曲优美的钢琴曲,配以教师美美的诗意语文,把孩子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几句简短的话,搭石已在听课老师和学生心中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文本的兴趣。

二、细读课文,找寻画面,体验文本。

这一环节,殷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读文,想象画面,让生归纳出了五个画面,(摆、固、走、让、背过)通过这五个画面,让学生进入文本,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在这里教师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展开学习,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师善于与孩子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选项择自己喜欢的的画面去学习、交流,体现了教学的选择度。

三、以点带面,加强对词语的理解。

在教学中,老师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和“相背而行”这五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比如老师问:“如果没有搭石人们怎么办?”学生马上说:“人们就要‘脱鞋绾裤’。”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解释一下“绾”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就让学生自己说说是什么意思,然后用一句“让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协调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清波漾漾”这两个词语时,不仅让学生看图理解,而且还指导读,通过一看,一想,一读,美丽的画卷便跃然于学生的脑海之间。最后在教“相背而行”“伏”字时,老师又是通过让学生表演的形式来理解,很形象,老师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便在这种形象直观的表演中理解了词意。老师就是这样有层次,有梯度,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在愉快的情境活动中不知不觉积累,感悟运用了新知,扎实有效地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使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四、以读带练,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情感。

殷老师的课从始至终贯穿着“美”,一是画面美,二是心灵美。“美”是《搭石》这篇文章的灵魂。怎样才能让学生感悟到美,那就是一遍遍地读。理解字词是为了更好地读,而读是为了更好的感悟。新课标强调: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这一点殷老师在课堂中把握得很好。朗朗的读书声贯穿了整个课堂。尤其是课文的第三小节,读的形式很灵活。如:老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编成小诗品读,配乐读,老师引读等,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了对美的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真正读出了情感,品出了味道,对蕴含的内在美“乡亲们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德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殷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语文评课稿 篇3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

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

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

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

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

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

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

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

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

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

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语文评课稿 篇4

又是一个学习的下午,又是一个探讨的时间。这个下午,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xx老师和低段的其他语文老师一起进行一次教学的交流。听完她的课,老师们各抒己见,其中有肯定也有指点。

一、课堂行为习惯培养意识强烈

王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不时地利用儿歌、短句来调控孩子们的课堂纪律,读写姿势。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都有相对应的儿歌作为要求。如,写字要注意什么,我们来对对儿歌;小小火车往哪开;老师点字看哪里等等,包括把书本翻开的动作也有儿歌作指导。这种形式非常适合一年级的小朋友,能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各种课堂学习习惯。这一种课堂调控意识,对于一个新老师来说,非常重要,也非常难得。

二、重视字词教学和朗读训练

从“爷爷”的轻声读音,带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轻声读音,让学生对轻声读音这个概念有了较深的印象。“暖和”这个词中,“和”的多音字读法,老师也很强调正确读法。

王老师虽然在圈生字这个环节中浪费了一些时间,但也体现出了她对孩子如何进行生字自学的方法指导。她的意图是让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这里如果能面向全体,让每个同学圈出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可能会节省一些时间。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进行最后的写字练习。

朗读训练时,王老师给了学生节奏上的提示,能帮助小朋友控制好停顿的节奏。如果,朗读指导建立在学文理解了“暖和的小树”和“绿色的小伞”的具体意思的基础上,学生会读得更有感情。

三、能不断地鼓励孩子,努力创设活动增强课堂生动感

王老师能不时地鼓励表扬孩子,帮助更多的孩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生字环节还能通过游戏来增加课堂生趣。

最后,个人也建议教学生字环节中能遮住生字的拼音,开火车检查一下孩子们的识字情况。在课文初读阶段,尽量改成自由读,而不是齐读。

王老师的个人素质相当好,我们一起祝愿她在自己的努力下教学之路越走越宽广!

语文评课稿 篇5

郑老师的复习指导课环节清晰,突出练习指导,显现了复习指导课的特点。导入课堂明确简洁地提出课堂任务目标。课前练习交流环节,呈现学生作业答案,引导学生评价交流,引导结合学生现实的答题体验归纳答题的相关方法和规范。这一环节,一进入课堂的正题,就呈现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答题体验中探讨考点,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堂练习交流环节,及时地引导学生将前一环节总结的方法规范在课堂上进行运用练习。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都突出了课堂的指导重点。整节课环环紧扣,务实求真。

郑老师的这节课是一定的有实效的。郑老师的这节课立足于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发现作答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鉴赏题时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法,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指导,帮助学生在课外练习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答题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课堂的练习中,赏析诗歌时,能努力练习抓关键词句。回答问题时能学着运用对应的答题规范,得分情况总体上是有进步的。

郑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使得任务艰巨的复习课平添一种轻松氛围。当然,个人还有几点建议,供商榷。如:一堂复习课,交流答案时,可以安排一道题板演,这样,整个解题和答题的问题及改进过程就更直观了,对于学生的.指导将更有意义。再如:突出整体把握的指导,在指导中,引导学生巩固整体把握诗歌的技巧,也可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得分和信心。等等。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郑老师提供一点思考,更好地思索如何引导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中,养成整体把握的习惯,提高能力;怎样在复习指导课中视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指导程度等等。

复习课,因为有着不远的高考作为最终的评价,其效果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郑老师的这节课展示一种的尝试,也为我们更好地探索有效复习课的上课方式提供了思考点。

语文评课稿 篇6

因为流感,六(3)班的学生放假了,邀请南飞的雁到我们六(5)班上了一堂教研课。看得出,南飞的雁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很有激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之间的配合非常自然、流畅。听课以后,大家都很高兴。尤其是我们六(5)班的孩子又拥有了一堂幸福语文课的体验与记忆,想到这,我甚至有点“嫉妒”南飞的雁了。更为高兴的是,我感到“流感”没有挡住我们教研的步伐,通过教研活动,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幸福教学生活。以下文字为昨天听课后的点滴感受。

一、执着的朗读指导。

我一直非常羡慕六(3)班学生的朗读,真是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而我们六(5)班,虽然也有个别学生朗读水平较高,但是集体读书,总是拖拖拉拉、平平淡淡,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虽然也曾化大力气纠正,但总感回天乏术。在学习“外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找词句体会到外洞的“大”,然后就请学生朗读,读出外洞的“大”。一开始学生读得不够好,提醒后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她就进行了动情的'范读,然后再请学生读,果然大有长进。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虽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问题,但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总是半途而废,缺少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巧妙的思维点拨。

这堂课采用的是“顺藤摸瓜”的教学思路,即按照写作顺序(游览路线),体会双龙洞的特点。在教学“孔隙”这一段时,南飞的雁让学生换位思考:双龙洞的管理人员如何写“游客须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阅读感悟后写下的文字,其实就是“思维的结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的发言让人忍俊不禁:游客不得携带重物。这样的“提醒”课文中并未涉及,但又是合情合理的,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是入情入境的,教材在学生的眼中就有了鲜活的生命。

三、有效的语言训练。

学“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总体来说做得还是很不够。语文课堂上充斥着的是繁琐的分析,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课堂效率的低下由此形成。在教学“内洞”这一段时,南飞的雁先让学生观看了令人惊叹的石钟乳、石笋图片,然后请学生以“这些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形态变化多端。”为中心句描写内洞奇观。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语文味”。

四、适时的写法指导。

“读写结合”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教学接近尾声,南飞的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并将溪水流淌的路线与游览路线相对照,学生终于明白本文“明暗结合、双线并行”的结构特色。然后,进行写法总结,并布置学生在习作训练中实现写法的迁移。

语文评课稿 篇7

胡老师充分钻研了教材,把握住了这课的重、难点。课文里的“家”既是课题,又是文眼,还是一个笔画较繁、含义深远的生字。这样的识字教学将音、形、意、象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朗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然后“图文并茂,精读感悟,品读入情,熟读迁移”,用孩子熟悉的自然画面沟通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课文相应诗句的联系,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起学生积极强烈的情感。教师再通过富有激励性、启发性的评点语言,将学生对词句的感悟与朗读有机融为一体,“为什么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就在这鲜明的形象意会中,在这琅琅上口的.语感潜咏中,孩子心领神会了“家”的深刻又最朴素的内涵,要不然孩子心里怎会流淌出这样的诗句:“夜晚是星星的家,太空是星球的家”……甚至“地球是人类的家”?就在这样的朗读、吟诵中,学生鲜明地感知形象、体验情感和内化语言,孩子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语文评课稿 篇8

听了温峤小学杨吉瑞老师所上的浙教版五年级下期《月光曲》的阅读教学,感受颇深。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了语文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了年段教学特点,深刻领悟编者的意图,进行了恰当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下面就本节课的过程,谈几点看法:

一、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教者紧紧抓住二至六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第九自然段贝多芬记性创作《月光曲》两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通过自读自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充分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理解《月光曲子》的内容。

二、教者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教学引导,促进了文本对话。例如:教学第3自然段,在学生感知“妹妹渴望”“哥哥愧疚”之后,教师“难怪……”的一连串排比式的追问句,让学生对兄弟俩的情感理解更深化了。又如:理解“贝多芬称盲姑娘为‘您’”之后,追问学生:你在“激动”时会怎样?(学生联想到自己,还想到运动员激动时会绕场致意等)很自然过渡到“作为音乐家的贝多芬,即兴创作乐曲”,这就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沟通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再如:后面追问“人们到底在流传什么?”紧扣文章的主题,编者的意图,流传的是贝多芬的精神。这些都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文本对话。

三、教者注意了引领学生静心默读、动情诵读,体现了语文课的“读”味。学生读的形式较多,有自读、试读、抽读、评读、齐读等。品读时注意了不断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如为了体会兄妹俩对话时的清官,教者设问:“你能猜测兄妹俩说话的神态吗?”“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了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教者设问:“听了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会怎么想?”等。

四、注意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自读自悟、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的设问注重了珍重学生的感受,如“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等。

然而,本节课中,教者的评价显得较苍白,没有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导向性等作用。如:在抽学生同桌分角色读兄妹俩的对话中,教者的评价是:你的表情很平淡。这样的评价,给学生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只要表情好了,朗读就成功了;朗读能力等于表情丰富。在抽学生回答问题时,教者的'语言就一个字:“说”,且脸上没有微笑,给学生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缺少人文关怀,学生回答后,教者没有及时给予评价,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智慧,因而学生的朗读质量就不够高,情感体验也不够深,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也就更少

同时,咬文嚼字也显不足,还要加强文本对话。例如:文中的“纯熟”“清幽”“陶醉”(这些虽不能面面俱到,但教者要有意识),这些词语都能加深对文章主题和人物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综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要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情感;联系实际体验,沟通情感;拓展想象,加深理解,深化情感;有感情朗读,内化并升华情咸。只有这样才能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评课稿 篇9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写的是小猴子下山,经过许多地方,看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够专一,把手中好吃的食物扔掉去追擅长跑跳的小兔子而一无所获,只好空手回家去。课文通过这一简单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要有始有终,否则一事无成。

洪老师抓住故事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和精美的课件的展示,把学生愉快的带入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融入文章中,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的读、说、演。体现了低段语文教学声情并茂的特点。

这一整堂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听课感受,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板书的巧妙设计

洪老师将课文里的关键字、词,结合图片予以巧妙组合呈现:横观为词,竖显为段,连接起来,全文可见,大大帮助了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概括大意,同时也让后面故事复述有所依托。

二、动词的细心引导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相近动作动作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老师根据孩子们的他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听一听、找一找,找出动作词,再通过以动作示词义,最后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自己得出了答案。直至后面的词语搭配,孩子们在朗读课文时,情不自禁比划出来的动作,可见学生对词义理解得透彻。

三、从实际出发,利用课文结构特点安排教学。

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达方式基本相同。洪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形式的特点、抓住主要内容,很好地处理了课文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对于课文第一件事让学生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详细讲述,其余引导学生自学。抓住关键词语不放,提出恰当的问题思考,联系学生实际正面诱导。注意让小学生从主要词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训练,不只使低年级以词句训练为重点的教学要求落到实处,有益于学生了解课文的意思,而且对学生以后进行篇的理解的训练奠定的基础。

四、复述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在孩子们复述课文时,洪老师先分别出现四幅图(幻灯片)和填空练习引导孩子及把握了课文内容,为复述整篇奠定基础,还适当穿插品德教育,安排巧妙,都为学生的课堂质疑和总结铺好了路。

五、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此外,洪老师精炼的课堂用语,适时、丰富的评价语言、对整个课堂的把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语文评课稿 篇10

听了政岩老师执教的《飞吧,你飞吧》这节语文课,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相信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高效的课。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节课首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定位准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在监狱的痛苦生活,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3、学会九个生字,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教学重难点是: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体会革命者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和向往。我认为政岩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以她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简练而精彩的语言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

其次,教学环节紧凑,环环相扣。课堂的高效、扎实时时刻刻能从教学中体现出来。从师生简介导入---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学生完成自学检测单----汇报自学结果-----精读课文,体验细节----诵读情感升华,在精读课文过程中还进行了写法指导,使得整节课内容更加充实。

第三,注重读中感悟,学中指导。政岩老师课前精心备课,深挖教材,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理念。政岩老师本节课十分注重各种形式的读,如快速浏览、小组轮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读、齐读等,每一次读文,学生都有收获,都有不同的体验,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充分地给予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板书设计科学合理,能够突出重点,教师书写既有速度又美观,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本节课政岩老师能够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学生课前准备资料和课堂上独立完成自学检测单后小组汇报自学结果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第二处细节描写(捉小虫—放小虫),在这些环节中既体现了个体独立思考、自读自悟,又体现了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总之,所有的这些设计都能够体现出教师为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合作学习,独立思考,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所做出的良苦用心。

第四,政岩老师的课堂能充分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为本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的评价语言恰当及时,起到了激励作用。综观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的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但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就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我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第一,由于这个故事离现在孩子们的生活比较久远,如果只是泛泛地说小萝卜头被关在监狱里渴望自由,我想学生很难从内心深处去体会他对自由的向往,如果能在课堂的某个阶段播放一小段展示监狱状况的视频或者那种黑白的老电影,让学生真实地看到牢房是什么样的,里面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会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第二,课文描写小虫美丽的那小段背诵在教学目标里是有的,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是不是会更好地夯实知识的基础,使整节课内容更加丰满。

入情入境地读;对个别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课堂语言再简练些

语文评课稿 篇11

一、周老师的执教的《四个太阳》将字理识字贯穿始终。

我们一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是重点。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不仅是读写汉语言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所以,识字教学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会认会读几个字,更在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洪老师努力通过字理教学,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让汉字学习成为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本节识字课中,洪老师重点抓住“甜”、“街”等字进行字理教学。如学习“甜”字,学生能从字面上理解“甜”是用舌头去品尝甜甜的味道。而教学“街道”时,先让学生说说这个词什么意思?再联系生活说说我们大溪有哪些街道,再来通过字理识字的方法,解释“街”,通过图文结合,古今贯穿的方法,从字源出发,再去观察现在的十字马路,讲述这个字的本义,再延伸着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二、个性品读,读中感,读中悟。

我们一年级的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中,洪老师引导学生在个性品读中感受、体悟。洪老师用了不同方法对一、二两段进行朗读指导。如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教学,洪老师主要抓住“到处”这个词语,引导学生体悟到小画家希望将清凉送到夏天每一个角落的美好愿望,另外再重点抓住顿号和逗号等标点符号,教给孩子朗读的技巧。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我们中华的语言真神奇,一个小标点都能表达不同的感情。

语文评课稿 篇12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之一。汪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朗读带生字的句子”这一环节,接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法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的方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确保了学习的高效,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汪老师在教学《雷雨》一课时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朗读,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启发学生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处处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教学,思路清晰形象。特别是第八自然段的自主学习,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按前面的方法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汪老师还注重了说话训练,她利用课本资源,教会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运用课堂生成文本拓展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的说话能力得以提高。

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汪老师自觉融入自主性课堂的实践中,学生始终被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在教师营造的课文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朗读、体验、

感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在赞赏之余,我想对汪老师提一点建议:在教学中,老师忽视了写字教学,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写好“垂”这个生字,让他们掌握写法,并注意书写的姿势。这样处理,使教

学与写字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教得活,教底扎实。

语文评课稿 篇13

《操场上》是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紧接在学习了汉语拼音之后的识字课文。杨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把握了教材的特点,从对识字方法的渗透,并注重了字音的准确拼读,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中,杨老师的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紧扣。一开始,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班级歌进行新课,从生活中的操场上到课本,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创设了在操场上的情境引入对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杨老师利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并在课文的朗读中强调字音的准确,训练学生说好普通话的能力。紧接着便是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张老师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词语卡片、生字卡片,有看拼音读、去拼音读,有同桌互读互评、比赛读、开火车读等,重点在于认识文中的生字。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杨老师不仅继续注重了字音的准确性,还特别强调了识字方法的渗透,在反复的认读中强化了生字的认识。之后进行了有趣的游戏,在游戏中再次熟悉生字。这使学生既感到放松,又自己动手做了做,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对要求学会的`字进行书写。通过学生自己对字形的观察以及老师的示范,指导学生进行书写。这一环节中,杨老师注意了对学生书写姿势的常规训练。

这节课,课堂中有松有紧,有动有静,整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议:1、语速再慢一点,等待学生的过程再长一些。

2、课间操放在可中间,不要太靠后。

3、幻灯片上不要有动感图片。

总的来说,这一节识字教学课在张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教学中完成,是一堂成功的课,其中有许多闪光之处值得我们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