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历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有效的练习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功能,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结合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92页中一道习题的教学,从课前预设的角度,阐述自己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的粗浅认识。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关注这道题是因为在听一位青年教师的随堂课中,发现教者组织学生练习此题时效果不佳。教者先要求学生读题,然后直接让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1)、(2)两组算式,并寻找规律,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填写。反馈时,教者发现全班仅有两名学生填对后面的算式。于是,立即进行补救,大费周折地进行引导观察与讲解。但仍有近一半学生感到茫然,此时已花费15分钟,下课铃声也已敲响……

[教材分析]这道习题安排在“乘法”的复习课中,主要是结合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探索规律。学生可以从计算和比较中发现,当一个乘数是9时,把相应的乘法算式转化成减法来算,有时会简便些。

[预设前的思考]题目中前面两组算式的计算并不难,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就能发现每组算式得数相同。但要让学生发现每组算式间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完成下面的填空却并非易事。原因:(1)不理解后面三道算式的意思。学生习惯于类似“27×9=243”这样的等式,而不能正确理解如“27×9=( )-( )=( )”这样的连等式,不明白题目是要将27×9转化成一道减法算式再算出结果,他们往往会在第一个括号里写上27×9的结果243。(2)不容易发现算式间的规律。教材在前面也出现过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270、280、290、 、 。但这些题目都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找几个数的规律。而本题是研究两道算式之间的关系,探寻一个数乘9与相应减法算式之间的规律。要想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审题指导和思路引导。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能包办代替,要引导有方、扶放有度,否则很难达成发展思维、启迪智慧的目标。

[预设方案]分五个层次组织练习。

1. 审题。学生读题,明确题目的要求。

2. 计算。学生在作业本上列竖式算出前两组算式的得数。集体反馈,同桌互查,确保每名学生都填出正确答案,为下面找规律做好准备。

3. 找规律。让学生观察、比较前两组算式,看看能发现什么。思考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谈话。学生汇报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和梳理,突出三个规律:(1)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相同;(2)乘法算式都是两位数乘9;(3)减法算式的`减数与乘法算式中的两位数相同,被减数就是在这个两位数后面添了一个0。同时要结合算式含义让学生体会、感知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相同的原因。如45×9是9个45相加的和,而450可以看作是10个45相加的和,10个45相加的和减去1个45,当然等于9个45相加的和。这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4. 改写算式,做好铺垫。教师指出由于45×9=405、450-45=405,因此可将这两道算式写成45×9=450-45=405的形式。请学生尝试将63×9=567、630-63=567也写成这样的连等式(63×9=630-63=567)。学生齐读两道连等式,再说说连等式中减法算式与乘法算式间的规律。

5. 按规律填空。第一道算式“27×9=( )-( )=( )”,教师带着学生填。先让学生思考按照前面发现的规律,27×9与什么样的减法算式的得数相同。在填出27×9=(270)-(27)后,让学生算出减法算式的得数填在最后的括号里。然后追问:270-27=243,那么27×9等于多少?进行验证后指出算27×9时可以将它转化成270-27来计算得数。后面两道算式学生独立填写,填得快的学生可以再写几道这样的算式。最后交流汇报,集体评议。

[实施情况]课堂上我基本按预设方案组织练习,只是在找规律的环节中,当学生说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相同时我便进行了算式的改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连等式继续发现规律,再按规律填空(我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弄明白连等式的含义,从而根据规律正确填写算式,使教学更紧凑)。从练习效果来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发现了规律并正确填出了算式,顺利完成了练习任务;不少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创造”出了类似的算式,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