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力避八误区汇编

工作两三年后,有多少人会感慨:曾经有一份合适的专业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说高考志愿一定要好好填。尽管6月底7月初才开始填报志愿,可心急的家长们早就在四处打探咨询填报志愿的事,但似乎大家都是稀里糊涂,慌慌张张,在七嘴八舌中就把志愿报了上去。多少人进了大学后才发现,当初的志愿有多盲目,追悔莫及。更大的麻烦是专业没选好,毕业时就业难上加难。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都会犯哪些错误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填志愿力避八误区汇编

误区一:让老师帮忙填

镜头回放:这志愿到底该怎么填?D感觉这也不喜欢,那也不合适,父母也拿不定主意,还是让老师帮忙吧,老师有经验,问老师准没错。

点评:向阳生涯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指出,请老师帮忙填志愿有很大的弊病,原因有二:一、学校和老师身系录取率,他们的出发点自然是希望越多学生考取越好,在指导家长和学生填志愿时,多从录取几率大的角度考虑问题,但该院校和专业到底是否适合孩子今后发展,他们考虑较少。二、学校环境与职场环境有很大区别,很多老师也很难了解变化万千的人才市场形势。因此在指导学生填志愿上,确实很难做到中立、客观、科学。

误区二:家长一言堂

镜头回放:X每天都在题海战中奋斗,选什么专业也顾不上好好想。自己喜欢的英语、文学统统被家里人否定了,没前途的专业老爸又不让填,只能填他们觉得好的'经济学、金融学,可这些专业X从来就不感兴趣。

点评:家长们都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在填专业上也是如此。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如果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意愿,结果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孩子发展,甚至可能让他滋生逆反情绪,抱着混的态度进大学,结果什么技能也没学到,毕业找工作时困难重重。

误区三:跟风选热门专业

镜头回放:C和父母完全不懂怎么选专业,爸妈都是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机关工作人员,哪里懂什么专业未来的发展。就在填志愿前,听闻会计学这个专业最近很热门,读得好出来赚钱也多。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会计学就成了C的专业。

点评:各种院校信息、专业信息和就业前景分析文章铺天盖地。家长和考生心里没底,就觉得随大流不会错,其实这完全背离了因人而异的原则。洪向阳提醒家长和考生,一定要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来进行选择,尽量把自身优势和专业发展前景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事实上,在就业中,太多人都在热门专业中败下阵来,不要重演热门专业无门就业的悲惨状况。

误区四:只上名校,不管专业

镜头回放:F一家正进行着选专业填志愿的家庭会议。现在找工作,都是要名校毕业,必须是211工程、985工程才行。儿子,你先把学校选好,就算专业差点,咱还有大学这块牌子,以后找工作绝对不难。

点评:人才市场上确实存在名校生好就业的现象,但并不代表着专业不重要。比较理性的做法是先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然后通过专业排名来确定院校,然后再根据个人的分数水平,分档依次填好志愿。

误区五:反正要出国,专业随便选

镜头回放:T家里经济条件很好,从高二开始就在考虑出国的事,家里希望在大学期间把他送出去留学,填志愿时就显得很轻松,觉得反正都要出国,现在先随便填一个好考的专业,先考上大学再说。

点评:打算把孩子送到国外的家庭,对国内高考往往不太重视,感觉出国那一关才真的重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学专业没选好,到国外申请学校和报专业时,更是一头雾水。原先的专业不喜欢,国外的新专业连听也没听过,从头开始又浪费时间,结果进退两难。

误区六:看着名称不错,凭感觉选

镜头回放:高考临近,S一边备考,一边和家人商量选专业填志愿的事。高考院校、专业填报的大黄页发下来后,她和家人都傻眼了。专业琳琅满目,根本不知道选什么好。S对信息传播感兴趣,但又不想学传播学,看到信息学这个专业听上去不错,介绍也还行,就这么填了。

点评:在高考志愿填报中,跟着感觉走这种危险的事也经常发生。如果对行业信息、专业信息和院校信息把握不准,不妨多咨询一些过来人或者专业的职业规划机构。

误区七:专挑新兴专业

镜头回放:D成绩平平,这志愿要填起来相当困难。最后,D的母亲发话:热门专业估计你是竞争不过其他人了,咱们选个冷门点的,又是国家新兴行业的那种,以后发展机会应该也不错。D听母亲的话也有理,就填了。如此,他就成了专业第一届学生。

点评:如果你正有打算填新兴专业,请多三思,多了解这个专业的状况,以及相关的就业信息。如果一无所知就填报新专业,风险很大。

误区八:选个好毕业的,混个文凭

镜头回放:A觉得大学读了也没什么用,工作了还是得重新开始。所以,他就选了个行政管理专业,反正文科选择面也不广,先把文凭拿了再说。

点评: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填志愿,在大学里也是用混文凭的态度过四年,毕业时就真的是你失业之时了。如果不慎重填专业,大学里又不好好进行职业规划,为求职做准备,那么进入职场后可能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探索期,苦熬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职业。大学四年浪费了,求职资本也没有,之后的职业发展就会在跳槽、转型上折腾。可以说,这是最得不偿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