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四年级数学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1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改进建议: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2

本学期我们学校举行数学组优质课评比时,江老师教学的是《烙饼问题》这一课。在这堂课中江老师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使所用的时间最少?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单张,双张饼的探究过程。充分应用教学教具,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整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

课的开始时,江老师直奔主题,然后引入,“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烙两张饼呢?”当学生发现烙一张和两张都只需要6分钟,这时江老师问“为什么都只需要6分钟?”“两张饼怎样烙最省时?”江老师的问,问在点子上、问的恰当、问的精练,怎样烙最省时,是这节课的难点,重点。其实,这样的提问还很多,如烙三张饼时,江老师先让学生演示,一个学生烙四次,需要12分,另一个学生烙三次需要9分钟,江老师适时提出:为什么会节省3分钟?怎样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些点子问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烙三张饼的方法,是本节课的突破点,江老师先让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说出烙饼的两种方法,引发矛盾问:12分钟和9分钟的区别在哪?为什么这样烙省时?学生在经历了观察后,使他们建立了在烙饼的过程中,让学生得出用交替烙法时间最省。教师并没有停留在这,接着又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形成烙饼的方案,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烙3张饼的方法在这里是重点也是难点,把这个问题放给学生讨论、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再接着运用表格求4张、5张、……这些饼数的时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展开讨论普通烙法和快速烙法哪一种较方便?“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选取最优方案,最后总结出:饼数×一次所用的时间=所求饼数的时间,得出:奇数张运用交替烙法时间最省。

三、合理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但并非是遇到问题就一定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江老师的这节课上运用的很适当,当烙饼遇到问题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而其他的一般问题都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了为突破重难点服务的作用。比如学生在烙6张饼时,提出了两次三饼最佳烙法时,老师及时提出小组合作操作试试,让学生自己发现还是用三次两饼烙法更为方便。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突破了教材的教学难点,渗透了优化的思想,是一堂很成功的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功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3

4月26日,校本教研如期进行。在这次活动中。侯俊青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三角形三边关系》,侯老师上课用她的微笑滋润了课堂,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教学在师生之间快乐交流中进行,教学效果良好。

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伊始,侯老师利用学校二年级教师去班里上课,应该走哪条路最近,引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在标有颜色的三条路中,选择哪条最近?为什么最近?这些问题的提出,无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小组活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

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侯老师利用两次的活动,无论是第一次的围一围,还是第二次的验证,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探究和验证三条边时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学生动手围一围,算一算,填一填中,明确了只有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牢固可靠。

3、注重生成、培养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侯老师把课堂放给学生,把时间放给学生,把空间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所以就有了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的互动,这无不说明侯老师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也得到培养,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学生能用本节课的知识解释说明二年级老师走的路哪条最近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课前的问题前后呼应。

建议:

在小组活动后,教师的精彩点拨应该为学生点出只要比出两条短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无需再比较三次,找到解决的简便方法。这样就会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4

《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兰淑珍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小数点搬家》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这节课教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师把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和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三、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

这节课在教学中提出了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顾客?”“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教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真厉害!真聪明!不着急!掌声送给他!”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几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对新知识的处理缺乏探究性。

2、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板书不够简洁、明快。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5

听了邓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多。

1、本节课是口算教学课,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充分的挖掘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落实学生的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面向全体、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2、本节课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的口算教学和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从主题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自主探究规律,总结规律。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小组合作学习。

4、课堂教学中体现算法多样化,并能引导学生选择优化算法,整节课教师比较重视口算算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5、小组活动有效,分工明确。

6、邓老师说了一个“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后面的`让学生照样子说一说,这个很好,从后面的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根据这个就能自行总结口算的类型。

7、练习应该也很精彩。

建议:

1、80÷20=4,邓老师说应用应该怎样写才完整呢,学生说加单位,邓老师应该在黑板上写出来。

2、每一类型的口算在学习过后应该及时巩固一下,我看到邓老师有设计,但应为时间问题没有呈现很可惜。

四年级数学评课稿6

听了夏老师的课,收获颇多。

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2.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强教学反馈。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还有些同学甚至“连环进位”,让他保留两位小数,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数都往前进一了。这不仅说明这些同学基础差,还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