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小学语文评课稿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必备)小学语文评课稿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2

——《特殊的葬礼》评课

一、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用心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周老师透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透过朗读体验到大瀑布的雄伟壮观后,周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的语言赞美瀑布;紧之后,出示枯竭后的瀑布课件和品读课文相关段落,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周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透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构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流淌着个性的语文生活中,学生带着个性化的体验,充满了审美的愉悦,多角度地诠释了文本的内含。“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周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到达心灵相通,情感共鸣,构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就成为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周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两个截成不同的情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

三、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周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当堂准备稿子,当一回巴西总统向巴西人民作一回演讲,巧妙地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环境的忧虑透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周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3

一、《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修订教材第七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册教材的第一个重点训练项目是在第二组教材中设置的“了解叙述的顺序”,因而把“了解叙述的顺序”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它虽不是新知识,但也有新知识。这篇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的,与前组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有所不同。因而,教师在开课初就引导学生把文章的'叙述顺序理出来,并把此顺序贯穿课堂教学。结课前,又将顺序进一步落实,强化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朗读的指导和训练上着力不少。例: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长时,教师利用不失时机的渲染,巧妙地范读,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抓住“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进行指导训练。再有,录像、图片的运用效果良好,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美景,使语言文字形象化。把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能自读、自悟,较为真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不同层次的读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三、第4、5自然段的处理:教师根据整堂课的设计,在这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的学习。例:在小组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昆明湖的美景。可以用书上的话,可以自己介绍,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介绍。阅读教学不同于口语交际,这里的设计,我个人认为教师是对文本、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学生也乐学好用,效果不错。

另外,这堂课基本体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落实顺序的问题,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师将在第二课时中侧重引导学生学习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并结合课后练习学以致用。

最后,我想说,井老师毕竟还年轻,学美术专业的她以往也没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对教材的理解把握,课堂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为今天看到井老师的进步而高兴,相信她会越来越好。同时我更希望,我们槐荫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快、更新的发展!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4

让课堂充满情趣,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语文教学、识字教学本身内在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学习上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因此,在三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陈如如老师的课堂就让我们体验着快乐和活跃。特别是她的识字教学环节,每处都体现出“以趣为本”的思想。

一、创设识字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开始,陈老师就把画面定格在美丽大森林。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由境生情,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慢慢增长,课堂的情趣多了些许期盼。而在接下来的识字教学中,陈老师通过数学题引入、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游戏形式,调动兴趣。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表现。在在本堂课上,陈老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数学题目,捉迷藏等。将这些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三、找寻构字规律,乐于发现。

深层次的学习兴趣应该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一个成功者。陈老师的识字课堂就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的欲望。用数学的.方法识记汉字,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他们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而这种方法竟能让他们认识那么多新生字,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同。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而得到肯定的孩子获得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欢乐,之后他们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去创造!

同样,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让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个体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四、阅读巩固识字,延伸课外。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5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6

听了陈墨贤老师的这堂课,却是让我刮目相看,惊讶于一位才从教一年的教师,竟然能有这么高的教学水平,真是让我这位从教几年的老师自惭形秽。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追求独立的阅读体验。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列出了几位世界名人对长城的评价,请学生进行朗读,无形中就奠定了课文的基调。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他们想要追求自己的个人阅读空间,陈老师抓住了这点,请学生自己来通过阅读课文,来体会长城的独特魅力。这样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第二、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帮助了解长城特点。

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陈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在学生找到了长城的长的特点时,我们其实不清楚一万三年多里到底有多长,这时候陈老师通过作比较的方法,说,如果能要走完长城,日夜不停地走,需要走五百多天,相当于我们绕着黄屿操场跑三万多圈,通过这样的解释,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长城的长的特点,还为语文园地五的相关练习做了铺垫。由于班级只有几位同学有真实游历过长城的经历,所以陈老师选了几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从远到近来认识长城,给了大家正面的.感官的印象。在介绍长城结构的时候,教师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自读课文,进行找找长城的结构,进行反馈。

第三、随文识字教学。

陈老师的课没有独立的字词教学,但是,随文识字却做得非常流畅。在讲解“崇山峻岭”这个词的时候,就通过联系偏旁和配合图片来解决,顺利的落实了这个词语。后面的教学,陈老师也按照这个方法,落实了“蜿蜒”、“堡垒”等词语。

第四,语用练习的设计

我们都知道,一篇课文,可以抓住的语用点很多。就拿长城来说,很多老师的练习点放在了联想这个方法上,但是,陈老师另辟蹊径,让学生来分析本文的观察是从“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不仅是段与段之间是这个方法,更是第二段写作方法也是整体到部分的,这样的写作方法在小学阶段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总结了写法,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有顺序地写。

优点有很多,但是我认为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朗读仍需要加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不能通过自己的语气来表现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够细致。

2.对引导学生理解长城的巧妙设计时处理得比较肤浅。在引导学生了解了瞭望口、射口、城台的时候,只是知道了具体的位置,却忽视了这些设计的作用,可以适当交代一下。

3.语用点的设计是很好,可以还没有进行练习落实,建议进行小练笔,直接训练。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7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的一节片断作文指导课《桔子》,我感受很深。这节课陈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纵观这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构思新颖,符合小学生写作的思维规律,有效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和表达的欲望,为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的:

一、故事导入,激情激趣

导入时,课件播放家乡桔子系列图片,伴着老师声情并茂解说学生们津津有味地观看,后来又以此来引出贪吃的猪八戒,这样利用孩子们熟悉的《西游记》里的人物导入教学,吸引了孩子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然后老师又设计了猪八戒为了不想被孙悟空捉回天宫,想请四(3)班同学们帮他推荐一种水果来打动孙悟空好留下来,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采用帮八戒忙的形式激励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写作,还能从中也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当听到他们一个个洪亮地回答老师愿意帮助猪八戒时,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二、优化指导,激活思路

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化,这取决于教师点拔的技巧与艺术。这次片断作文指导课之所以成功,我想得益于陈老师在课堂第二个环节设计的范文引路。陈老师利用范文让学生把习作前方法“积累”,这样做为下一环节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整堂课,老师将指导方法“积累”与实物“尝试”环节有机融合,为了达到指导学生定向观察,积累素材的目的,设计了环节——观察桔子,摸桔子,闻桔子,剥桔子,最后品尝桔子,教师都对学生进行了细致的指导,运用了快乐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亲身体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种感官去用心体验,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评价,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大大降低了写作难度。我觉得观察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表达对象就是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过程。教师随着教学环节的步步深入,对观察方法的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把“观察要有顺序,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一习作要求不露痕迹地落实在具体的观察指导活动中,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

三、评价多元、步步实效

陈老师灵活机智的课堂评价语言尤其值得我学习,这其实也是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具体的习作教学中。陈老师在知道写作时,注重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让手中的笔成为他们表达自我的工具。从学生评价语来看,陈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训练学生评价的能力,因为好多学生评价语言也是生动准确,有针对性的`。像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留心观察,用心读书,真心写作的能力,我们作文教学的天地才会豁然开朗,孩子们的笔底才会是个五彩缤纷、充满生机的世界。

高效的习作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合作。陈老师的课处处以人为本,充满生命活力,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是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让我受益匪浅。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认识,感谢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8

孙老师执教的《葡萄沟》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于低年级的阅读课到底应该怎么上,一直是小语界致力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几下几个特点:

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教师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孙老师还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比如再讲“搭起”这个词语的时候,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这个词;“摘下”让学生到前面作出相应动作等等。这样,既符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又让一些阐述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字词意思迎刃而解。

二、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林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课而言,孙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三、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浅看法。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所提问题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9

日前,我听了吴晓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上,晓丹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的短片播放,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心灵的震撼。

听吴晓丹老师的课,总是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简洁明快的条理,一板一眼的引导语言,都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吴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如

在这节课中,吴晓丹老师抓住了圆明园的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愤慨两个要点带动学生感情,使他们对圆明园的毁灭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感受的更深。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蓄起满腔的情感波澜。

在一上课,她在“创设情景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由一张圆明园的'照片开始,如果不能亲眼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介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的部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明园的美。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

2、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在这部分里,吴晓丹老师仅设置了三个问题和大量的视频短片儿引导学生在读和看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美,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她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3、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这一部分,吴晓丹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和展示的好多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被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收藏的图片,阅读和视觉的震撼,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骄傲与悲愤强烈的情感反差,表大了学生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10

今日有幸聆听了xxx教师的学区中青年赛课――苏轼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获益匪浅。对于xxx教师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我想作一个简要的评析。

xxx教师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从他的课堂教学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从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模式也能够看出这位教师的教学理念,紧密地与考试结合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他的优点就一一显此刻我们面前:

(1)课前备课准备充分,导课精彩

用“清风明月本无主,心闲便是其主人”诗句导入新课,引出“闲”字,并要求学生用“闲”造句。这个导课新奇、精彩,既切合文中对月色的`描述,又为下头理解苏轼的情趣、突破本课的难点埋下了伏笔。这个导课能够总领本课资料与主旨,高屋建瓴,实在精彩,可见xxx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及对文本透彻的理解。

(2)课堂环节完整、流畅,训练有梯度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xxx教师热情鼓励,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教给学生简单的翻译方法,让学生对照注解疏通翻译,有疑惑处圈点或举手回答,而后出示幻灯片“自我挑战”,落实关键词与重点句。指导与自读相结合,训练有梯度,把文言词句理解落到实处。

(3)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

导入课文后学生自由朗读、大声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疏通、翻译课文学生再读思考: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其实文言文的教学要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体会语感,从而到达理解文意的目的,我们平常的教学往往把朗读和理解人为地分离开来,早自习就要求学生预习、熟读至背诵,然后再上课也许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背诵课文,但对于理解文意却存在问题。

(4)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xxx教师主要设计下头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

1、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

2、为什么作者眼里仅有竹柏并及时引入竹柏象征义;

3、何谓“闲人”你是如何理解“闲人”并及时引入余秋雨及法国世界报对苏轼的评价。问题设计虽少却很有深度且给学生切实的帮忙,切中肯綮且游刃有余。

纵观全课,xxx教师的这一节课资料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教师热情鼓励、及时点拨,学生参与度广,在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能把文言文上得如此扎实有效,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