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

在西汉晚期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的普遍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直到东晋以后,着造纸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纸才逐渐取代了竹木嫌帛。西汉至东汉中期以前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仍然主要是竹简和木牍,我们今天通过考古发掘所能看到的这一时期的主要书法遗迹也以简牍为主。帛书则因为丝帛价格高昂,不可能普及,只能用于某些特殊场合,而且不容易保存,因此汉代帛书的数量虽然众多,能保存至今且被考古发掘的很少。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为我们留下了汉代帛书的珍贵资料。这一批帛书都书写于西汉早期,包括帛书《老子》、《周易》以及其他一些先秦古籍及地图等,共约12万字,为多人书写。其中《老子》甲本秒写于汉高祖时期,字体为古隶,接近篆书,字形较长,和秦代隶书差别不大,同音假借的现象比较普遍,它说明秦代的'“书同文”工作贯彻得并不彻底。

汉代简牍帛书书法艺术

《老子》乙本约抄写于惠帝和吕后时期,字形以扁方为主,波碟等分书特征比较明显,工整、端庄而富于变化。马王堆帛书为我们留下了隶书从古秦隶向汉代隶书过渡的典型遗迹。除了马王堆帛书之外,最著名的汉代帛书遗迹是1973年出土于甘肃金塔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书写于一幅红色丝织物上的墨书《张掖都尉?ば拧罚??钟米?樾闯桑??笔背鋈吮呔彻匕?墓俜酵ㄐ兄ぁW?楣娣镀?荩?得鞯笔痹谥匾?恼?匠『先匀幌肮哂谑褂米?椤:捍?螂褂幸欢ǖ闹贫取V窦蛑饕?弥衿?髦疲?缓蟊嘀瞥刹幔?岳?樾幢4妗D局实募螂苟嘁运赡尽⒘?疚?鳌:捍?募虿岚床煌?氖樾茨谌萦幸欢ǖ某ざ裙娑ǎ?话愕募蚱??3厘米左右,宽1厘米,厚0.2至0.3厘米。汉代的1尺约合23.5厘米,一般简札约长1尺,这类竹简主要用于书写普通书籍、书信和文牍,所以后世以“尺牍”作为书信的代称。皇帝的诏书长1尺1寸,有时使用专门的书体书写。儒家经典的长度为2尺4寸,即55-56厘米。官府文书用简长2尺,称为“檄”。书写法律条文的竹简长3尺,为汉简中最长的。根据形制的不同,汉代简牍的其它称呼还有检、揭、笺、?ぁ⒎?⒑帧⒋獭Ⅴ?取?/p>

西汉时期的竹木简牍解放以后陆续发现许多,其书法风格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化。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所出土的西汉初期竹简,书写于汉文帝时期(前179-前157)。虽非一人所书,但风格基本一致,无论是结体还是用笔,都保留了浓厚的篆书体势,并且与湖北云梦睡虎地所出土的战国秦简隶书相一致。其书写的明显特征是起笔逆锋顿按,运笔时逐渐上提,收笔不回锋,头粗尾细,婉转弯曲,形成一种十分独特的风格,这种运笔方法奠定了后世隶书笔法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不少字都出现了波碟变化,如“瓦”、“寸”、“衣”等字。这种波磔特征的出现使隶书的点画显得飘逸流动,增加了美感和变化。马王堆一号汉墓竹简的隶书在字形上很不统一,往往连偏旁部首也不相同,这是因为当时的隶书还在发展演变之中。

与马王堆汉墓同时的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简牍和云梦西汉墓策中的情况与此类似,说明当时的隶书刚刚从六国文字演化而来,还远未成熟。同时期的书法遗迹还有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的竹木简牍(书写于汉文帝十五年之前)、马王堆三号墓帛书、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木牍、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二号汉墓的书写于文帝、景帝时期的竹简《孙子兵法》等。这些书法遗迹因书写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气韵,有的端庄严谨,有的飘逸清秀,有的纵横捭阖,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