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鬼簿》书籍介绍

【作者简介】钟嗣成(约1279—约1360年),字继先,号丑斋,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寄居杭州。他因屡试不第,闭门家居,专事戏曲著述。钟嗣成在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也颇见工力,曾编制《章台柳》、《钱神论》等杂剧,文集若干卷,均失传,今存散曲数十首。

《录鬼簿》书籍介绍

书籍简介】《录鬼簿》,元代钟嗣成撰写的戏曲论著,共二卷,是记述金、元散曲作家、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和作品目录的专著。初稿成于至顺元年(1330年),元统二年(1334年)和至正五年(1345)曾作过两次修订,由原来的一卷增为两卷。全书共收作家一百五十二人,作品名目四百多种。

《录鬼簿》将所载作家分为七类:一、“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包括董解元等三十一人;二、“方今名公”,包括郝新庵等十人,以上两类多为散曲作家;三、“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包括关汉卿等五十六人;四、“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为之作传,以[凌波曲]吊之”,包括宫天挺等十九人;五、“已死才人不相知者”,包括胡正臣等十一人;六、“方今才人相知者,纪其姓名行实并所编”,包括黄公望等二十一人;七、“方今才人,闻名而不相知者”,包括高可通等四人。书中对杂剧作家的籍贯、生平与著作情况,均有简要的介绍,是现存元人记述元杂剧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录鬼簿》的作者自序、后记和中间的作家小传,反映了作者对戏曲作家的评论思想。在《自序》中,作者阐述了他的写作意图。作者认为,戏曲作家虽然“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他们“高才博识,俱有可录”,与那些“著在方册”的圣君贤臣、忠孝士子同属不死之鬼。他担心他所了解的.当代作者“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而对前辈中的名公才人,则“叙其姓名,述其所作”。他立志为戏曲作家们立传,不怕因此而“得罪于圣门”,这正是钟嗣成的可贵之处。

在具体著述中,钟嗣成则常常借他人酒杯浇自己之垒块。在他笔下,这些作家大都才华惊人,但又往往愤世嫉俗,不遇于时。如宫天挺,“吟咏文章笔力,人莫能敌”,但“为权豪所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郑光祖“为人正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鲍天佑“初业儒,长事吏簿书之役,非其志也”;范居中“以才高不见遇”;黄天泽“郁郁不得志”;沈拱“天资颖悟,文质彬彬然,惟不能俯仰,故不愿仕”;赵良弼“风流酝藉,开怀待客,人所不及,然亦以此见废”。在一些吊词中,钟氏也不时流露出自己的不平之气。元代戏曲作家大多是“不遇之仕”,故他们的创作也更是有感而发,值得珍视。

钟氏对那些以言辞激烈出名的作家,如关汉卿、高文秀给予显著的地位,还给艺人作家以充分的重视,而不像明代评论家那样加以排斥,足见其在戏曲评述中所贯穿的理论思想是比较公允与进步的。《录鬼簿》对戏剧作家们的活动事迹记述颇多,小传和吊词,对作家的艺术风格亦时有评述。

《录鬼簿》是元人记录当代作家作品的唯一专著。此书问世后不久,即为戏曲家所重视。贾仲明(1343—1422年,别号云水散人,明初杂剧作家)首先为其作了增补,给八十二位杂剧作家补写了[凌波仙]吊词,对杂剧作家的研究颇有价值。另有《录鬼簿续编》一卷,疑为贾仲明手笔,记录了元明间戏曲、散曲作家七十一人的简要事迹,及其杂剧作品七十八种目录,又载佚名作者的杂剧作品七十八种,体例与《录鬼簿》大致相同。

【版本】《录鬼簿》传本很多,主要有手抄《说集》本一卷、明代天一阁蓝格抄本二卷、清代康熙时曹寅《楝亭藏书十二种》本二卷。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