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自《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颁布实施以来,音乐课堂的内容丰富了,聆听、演奏、绘画、朗诵、手工、表演等都有机会登上音乐课的舞台。然而,音乐课上的音乐味儿却明显不足了,一堂课中,学生获取音乐信息含量不多,教学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凸现出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呢?笔者认为,是教师对“标准”理念理解的误区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审美愉悦产生了障碍。

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

误区一:淡化知识技能≠不要知识技能

错误的行为源于错误的认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以美育为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音乐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它与传统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的专业化倾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从许多音乐录像课中我们明显感受到音乐课的音乐味儿不足,这种现象反映了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音乐知识技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审美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整体素质基础教育中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教好。基础教育中新的音乐知识技能观认为:音乐知识不仅仅体现为乐理知识,它还包括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见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知识,尤其是涵盖了音乐创作知识和音乐历史知识,以及音乐与相关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与以往的《音乐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提出的“双基”要求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低标准,在读谱知识、试唱练耳方面未作详尽阐述,可以说是隐性的,而“大纲”中将各学段学生读谱知识等方面要求明确,是显性的。例如:学习3/4拍,过去要求学生学会3/4拍的含义,新课标则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出3/4拍的节拍,并感知强弱规律不同歌曲,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音乐教师正确领会“标准”精神,将作品中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挖掘出来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玩儿”中感知、体验、理解、深化,并将音乐内涵表现出来。

误区二:提倡学科综合≠将学科知识拼盘式组合

新课程改革提倡加强学科的综合,反映了音乐教育世界性的发展趋势。这种理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但是提倡学科综合并不是摆“花架子”,只要学生蹦一下就是与体育结合,动笔画就是与美术结合,朗诵了就是与语文结合……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综合既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还包括音乐与艺术之外其它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的宗旨是以学科为本,其根本特点是以音乐为主体,突出音乐性,围绕音乐把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进来。

爱乐,是孩子们的天性,要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音乐活动环境之中,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产生审美愉悦。作为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并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及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在教学中,把握好实践活动的“尺度”,以美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并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孩子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引导并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经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观念。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其一是创设美的情境,唤起审美注意。音乐是一种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即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优美的语言、亲切的目光很快可以将学生的情绪引领到轻松和谐的氛围之中,这种美好的心理体验就是审美心境,是一种对音乐审美极度期待的情绪。

其二是激活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感知。音乐首先是属于每一个人的,音乐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每个人的爱乐天性和习乐潜能,最大限度地发展音乐兴趣、爱好,使其逐渐提升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当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并保持一种学习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时,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的乐趣,使音乐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在教学中,可经常设计趣味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使其处于愉悦的心理状态,诱发音乐审美感受,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变“苦学”为“乐学”,将学习转化为审美活动的过程。

二、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

新课程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体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体验。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对美的熏陶、感染需要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在“标准”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应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内化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产生愉悦的审美能力。例如:《法国号》这首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根据一、三乐句相同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传帽子的游戏,要求学生围坐成一圈按照音乐的节奏传帽子,当听到相同乐句时帽子在谁的手里谁就戴上帽子做个动作,其他同学模仿,相同音乐响起时继续传帽子。这个游戏还可以在《苏珊娜》、《赛船》等许多歌曲中运用,训练学生对乐句音高的感知和记忆,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注意力、反应能力、节奏感、肢体协调能力以及与人配合的能力,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获得了对音高感知的本领,对他们的持续学习和成长产生了强大动力。

在参与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发现、探索的乐趣,产生愉悦的感受,有助于表达学生的独创性,并促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三、以音乐为本,提倡学科综合

“标准”理念中强调:“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在具体其一,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在教学中是一个整体,四领域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共同特征都是对情绪情感的表达。我国古代《毛诗序》曾这样阐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的通感作用,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音乐学科为本的综合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并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其三,加强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软化学科边缘不仅是一种发展趋势斋且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我们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西藏的文化、风土人情等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可以将《家乡》、《青藏高原》、《雪域光芒》等音乐为本体的作品融入教学。总之,上述三点都是以音乐学科作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软化了学科界限,为音乐教学服务。

四、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互爱、以情激情、互相尊重,这种情感交流有助于达到“以情育人”、“以情塑人”的目的,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要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音乐素养为基点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