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艺术介绍

兰州人称三弦为“鼓子”,原是伴奏乐器,后指兰州鼓子曲。兰州鼓子形成并流行于兰州地区,是中国曲艺颇具特色的曲种之一。它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蕴含着深厚的地方特色。

兰州鼓子艺术介绍

兰州鼓子出现于清代,它由兰州小曲、眉户与北京八角鼓相结合而形成,唱词典雅,用兰州方言演唱。目前,已搜集到的兰州鼓子曲牌约100多种,传统鼓子词约1000多个段子。

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多样,有些段子只说不唱,有些段子则有说有唱。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辅以扬琴、胡琴、二胡、箫、笛等,小月鼓领头、击节。演唱者一般为一人,其唱腔清雅婉转,音域幽广,表白清晰,起伏平和,能将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演员的手势和面部表情也能给听众以美感。

从声腔上来讲,它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三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连缀而成;越调腔也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套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以及“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再如提炼全曲精华的“鼓子头”,叙述情节的“诗牌子”,倾诉衷肠的“悲调”,还有抒发豪情的.“依尔哟”,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兰州鼓子是兰州当地人的一大娱乐项目,无论是喜庆节日、请客宴会还是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都要演唱兰州鼓子。尤其是农村地区,能弹能唱者非常之多。许多人即使不能唱全,也能哼上几句。在平日的茶馆酒肆中,老兰州人也会自发聚起来唱上几句。兰州鼓子有帮腔一说,唱到高潮时,听众们会自发一同帮腔,和声者可达数十人,声势宏大,场面甚是热闹。

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兰州鼓子不仅被国内有关学者重视研究,而且还引起了许多外国学者的浓厚兴趣。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美籍华人赵如兰教授,曾专程来兰录制兰州鼓子,她回到美国后翻译成英文放映,影响很大,得到了美国音乐家的高度赞扬,称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中国的瑰宝”。2006年,兰州鼓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兰州鼓子将以新的姿态再次活跃在历史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