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内容,写作水平的高低,是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成绩的重要体现。而要写好作文,关键在于思想内语言与外语言的转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教学中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欢迎来参考!

作文教学中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同的学生,由于其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及个性特征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在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思想情感体验的前提下,如何让学生各自把自身的思想的思想情感准确、生动、简明朴实的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内语言与外语言的转化。这也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很多学生对同一事物的感受本来就不同,可是写作时表达出来的确实同样的感情色彩,要么都是“悲哀”,要么“都是高兴”等等,都是这样的或那样的。心灵深处的思想语言(内语言)无法用外在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特色,而沦为庸俗化或者普通化。这就是上面所述的言不达意、内容不能转化为形式的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有好素材好内容却不能写出好文章、“有话难说”的现象,比比皆是。

正以为如此,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才成为学生写作的一个点。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许多传世佳作,无不以精湛的语言著称。那么,要娴熟的驾驭语言,实现语言的准确转化,应该如何办呢?

首先,要积累感知知识。教师要允许学生、鼓励学生去感受社会生活,体会事物的内涵及给人的种种感受。千万别用教师的或别人的感受来代替学生各自的感受。要让学生去品味社会生活的冷暖哀乐,观察客观事物的万物情状,使学生在心里有一个情与形的理念基础。例如,对某地某家发生的某一件事,师生可以一起讨论,说说各自的心理感受,并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的。也许他们家中也曾发生同样的事情而生发同感,也许是他们是折身处地而感概万分。不管怎样,都应让学生保留意见。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感知基础,也才会有这选择地使用语言的要求。

其次,多让学生积累内语言。内语言的积累,主要是提高理论水平、陶冶美好情操,增长生活中的各类知识。“气盛言宜”,对理论有了深入的理论理解,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现实生活,把握事物的本质。在语言外化时才会准确、中肯、有力度。

在学生作文中,,常见到一些文章用语片面,甚至出现谬误,常常是由于对理论的无知或一知半解造成的。“文知其人”,学生有了美好的生活体验,其文就会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人格。

因此,对同一事物,应该充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体验,并把这些最初认识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断丰富、完善这种内在的语言。只有在这种内语言积累提高到一定数量和提高到一定质量时,才会产生转化为外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历经坎坷、阅历深厚的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常常会令人感动,就是这个道理。

再次,积累外语言,促进语言的转化。韩愈说:“辞不足何以以为成文。”外语言积累的核心是词汇积累。只有外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内语言才会找到表达的对应点,实现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的最佳统一。所以,平时宜多让学生阅读文章,积累词汇。在写作中激励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外在语言,并从中找出最准确、最生动、最朴实、最简明的表达语言和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

这样,学生作文时就不会出现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情感,而表达方式却完全相同的没个性的现象。随着语言的不断积累、锤炼、提高,一篇篇个性鲜明、语言生动、表达方式贴切的佳作就会慢慢诞生。在教学中,那些爱读书、勤写作的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较好,就是鲜明例证。由此看来,从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是一个十分细致的教学过程。要改变学生“有话难说”的怪现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一教学环节必须突破。作为语文教师,应重视内语言到外语言的转化教学。当今提倡的新课程改革,正是突破这一环节提供了适宜的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