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问题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在我们周围处处有数学,时时会碰到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教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因缺乏具体生动的信息支持而倍感困难。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对如何认识数学教学有明确的阐述:“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数学课堂中的问题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一部分学生很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数学很是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就觉得学习数学没有太大的作用。不知道如何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如何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是个很普遍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还是很有意思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成分,也是学习动机最难实现、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是广泛多样的,但是又不稳定,容易发生转移。往往这一时刻还是对这个事物感兴趣的,可是没有多久兴趣就发生了转移,被另一个事物代替了。我们就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尽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愉快体验的“乐”境,才是求知的最佳境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增强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感,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学生是怀着对学校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走进校园的,他们对学习还是有着极大的兴趣,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对此教师决不能压抑、不耐烦,应该引导和鼓励,及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和智慧,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切不可对那些提出自己不同见解的学生大加指责、批评,这样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以后就不怎么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养成了怕动脑筋的习惯。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敞开智慧的大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其次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走进课堂的必要保证,教师要鼓励学生碰到问题要勤于思考,当他们看到一个现象的时候,可以凭他们的直觉说出其中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和思维的敏捷性。鼓励学生在解数学问题的时候,不要仅仅满足于一种答案,尽可能的一题多解,并且能从中找出最简便、最合适的一种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平时做题、写字包括听课的姿势都应该是良好习惯培养的范围。

  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善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根本因素。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讲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使学生认为你所教的课程最有趣味,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如渴望幸福一样在你向他们讲基础知识的这门科学领域里有所创造 ----你要把这件事看着自己的光荣。”当教师带着微笑和自信走进课堂,以和蔼和负责的态度从事教学时,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以最高涨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时,没有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例题进行了改编,根据 10月份刚刚结束的第九届校运动会出了两道例题。课上首先展示了校运动会现场一些精彩的比赛场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回了校运动会举行的那两天,通过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为了不让学生过分把精力分散到运动会上,然后根据教学内

容布置学生学习的任务,留有充分的时间联系教材进行自学,最终在他们自己的努力下得出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运算定律。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小明在家一天天的看日历,盼望着爸爸早点回来,因为他在期待着爸爸给他带回的礼物。三个月后,爸爸回来了,他撒娇地对爸爸说:“我等你等到花儿也谢了!”,你猜猜小明一共等了爸爸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这三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整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和自豪,尤其时学生有收获的时候,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时,就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和求知兴趣。这也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且他们的形象性思维很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探究教学法,还有激励教学法,小组合作的方法等等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得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不断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二部分“课程结构”的第五点就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在我们的课程结构中还是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和社会的直接联系,从而让他们直接面对生活中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存在的广泛性。我在“我们去秋游”这节实践活动课上,利用“秋游”这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秋游经验展开讨论,秋游中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秋游之前就必须解决的。学生提出了很多的数学问题:要确定有多少人去?怎么去?去哪儿?时间怎么安排?需要多少的费用?更有甚者说到要带雨具、药品之类的,这时教师也要及时鼓励他们考虑问题要周全。在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后,我就根据我们学校准备要去秋游,给学生我们四年级的相关材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分析并解决以上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如此有趣、如此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生活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拉近数学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能够把更多的数学知识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