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基础知识

(一)孩子抱着东西睡觉更有安全感

育儿经基础知识

在幼儿时期,很多孩子在睡觉时都喜欢抱着软软的东西睡觉,比如小枕头、毛巾、毛茸茸的玩具等。没有这些东西,孩子往往很难睡着,他们总得抱着一样东西才会觉得踏实,而不会管这样东西是否有多漂亮或者好玩。

对婴幼儿期的孩子来说,没有比睡在妈妈身边更舒服、更有安全感了,小孩子都喜欢在妈妈身边睡,他们对妈妈有很大的依赖性。但妈妈又不可能都陪着他们,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还会有意让孩子独睡。没有了妈妈在身边,孩子睡觉时会觉得没有依靠,而抱着一样东西睡觉会让他们有依靠的感觉,所以能安心睡觉。

一般来说,孩子从6个月时,就出现了依恋。但是,当母亲经常离开孩子,漫不经心地抚养,使孩子缺乏母爱时;当孩子因病住院,与母亲分离时;当孩子的生活中,频频地调换照看者时;或因恐惧,生活环境枯燥,缺乏游戏、玩具及正常的人际交往等时,都会妨碍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于是,这些孩子往往会将依恋转移至物品上,与某一物品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当孤独、焦虑和恐惧时,孩子就会紧紧抓住这些物品,试图以此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的孩子拿着东西才能睡觉的原因。

孩子的这种习惯说到底是安全感的缺乏,而抱着东西睡觉让能他们产生安全感,这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作用。当孩子逐渐长大,随着孩子心理的成长,这种习惯会逐步的改变,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也要注意对孩子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情感上的温暖。

(二)保姆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如今,许多家庭为了减轻育儿负担,纷纷请来保姆,而保姆在幼儿成长中的影响,却往往被父母忽视了。常有这种情况:父母的性格都比较活泼、开朗、善于交际,而他们的孩子却文静内向不善于跟人和睦相处,原因是与他朝夕相处的保姆的性格正是如此。还有的幼儿甚至连处世的态度、说话的语气都酷似保姆。由此看来,保姆的性格很有可能为幼儿的性格打上深刻的烙印。

笔者接触过这样一位保姆,她来自偏远农村,今年21岁。她说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纯粹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可是刚给一个1岁半的男孩做了几天保姆,就被辞退了。问及原因,她说人家嫌她不会笑,对孩子总是冷冰冰的。她委屈地说:“我觉得自己也没做错什么呀,他们让我做的,我都尽力做好了,照顾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孩子又不是我的,干嘛让我总对他笑,再说,我也笑不起来。”

这位保姆到此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被辞退的理由,就更谈不上如何让她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了。身体健康上的照顾固然重要,但对于成长期的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关爱和温暖。从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保姆带孩子,就是着眼于如何“照顾”好孩子,不让他们饿着、哭着、累着、困着,完全一副“公事公办”的姿态,只要完成主人交给的任务就行了,至于如何让孩子更健康、快乐,如何和孩子建立更亲密、温暖、信任的关系,根本不在她们的考虑之内。即使偶尔与孩子亲昵等也只是出于完成任务的考虑,不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

在与这个保姆的进一步交谈中,我发现她很怕孩子摸这碰那,不大愿意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怕出危险,甚至在环境很安全的情况下,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剥夺了孩子学习、体验的权利,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从运动中学习、从操作中感知的机会。为了完成“不出危险”的任务,相当一部分保姆都绝对不会“放纵”孩子。

还有一种情况也不容忽视,有部分保姆由于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原因,嫉妒孩子有幸福的童年,有富裕的家庭,有关爱他的父母,还有保姆……保姆体验到的是极度的不平衡———为什么我当年没这样幸福?因此当面对孩子时,她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他、爱他,给以温暖、拥抱和微笑。

孩子的感知是十分敏锐的,由于长时间与保姆呆在一起,又得不到母亲般的抚摸、亲昵、微笑和怀抱的乐趣,容易烦躁不安、喜欢哭闹。这种关系还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感情和婚姻。日后他与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时会出现障碍,比如与人有疏离感、缺乏信任和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等。

(三)不会走,爬也是有用的!

孩子在四处乱爬时,绝不仅仅是这个动作本身这么简单,来听听心理专家怎么说吧!

1、爬行让孩子开始自主探索周围世界

会爬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本来静止的外界环境一下子就变得鲜活起来,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靠近自己想要探索的物品,摸索一切曾经那么遥远的世界。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此,他便有了选择的权利,有了自主的意识。

但同时,家长在孩子开始会爬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儿童活动区域,利用安全插座罩把墙上的插座罩起来,用垫子 垫好尖锐的桌角,把各种药品清洁用品及小珠子类的细小物品束之高阁,不要让孩子接触到能伤害自己的东西。

2、爬行让孩子产生速度感和距离感

这里要提到视觉悬崖实验,这是个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科学家先做了一个有一定高度差的“悬崖”,然后用棋盘格的桌布盖坐在上面,造成“视觉悬崖”,最后在图案的上方覆盖玻璃板。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观测人类和动物对距离感的产生和心理影响。

心理学家Bertenthal和Campos将这个实验用在婴儿身上,他们发现不会爬的孩子在视觉悬崖上并没有特别的焦虑和害怕,而会爬的孩子显示出完全的不同,他们对悬崖产生了恐惧。那么是不是会爬让他们感受到了距离感呢?研究者进一步将不会爬的孩子放在特殊的学步车里训练,几个星期以后,这些孩子虽然还不会爬,但是已经会自由的在学步车里走。然后再将这些孩子放在视觉悬崖上,他们惊讶地发 现,孩子们竟然也对悬崖产生了恐惧。这说明,自主的运动对距离感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爬行成了天然的距离感产生加速器。

另外还有实验发现,会爬的孩子找隐藏物品的能力和短时记忆都要略强一些。所以爬行对于孩子观察探索世界、感受距离感和速度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爬行能增进孩子的社交能力

当孩子会爬了,他们的世界从天花板的平面世界就转换成了三维世界。会爬之前,他们的玩具集中在地上—面前的几样;而会爬了以后,他们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和人的接触越来越多,同时,他们的社交和情商能力也会增强。儿童心理学家发现,会爬了的孩子会花更多的时间自己选择玩具以及和大人交流,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呀呀学语,会更多的使用手势和大人交 流,并且想出更多的办法博得大人的注意力。爬行能给孩子带来更自由的空间,让他们选择自己更喜欢的玩具和事情去做去玩,更能促进与他人的 交流和语言的发育。

4、爬行能促进平衡能力和刺激两侧大脑均衡发展

因为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而各个半球控制一边的运动神经,所以需要两侧共同活动的行为就需要两边大脑 共同 工作才能发成。爬行需要双眼,双手和双脚的配合,势必需要两侧大脑共同协调,这对大脑发育是非常有益处的。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Goddard的研究,婴儿在爬行过程中,双手双眼一起配合,可以促进手眼协调。这种能力对于日后读书写字都非常有益处,能促进边看边写的能力。在一项对15000名英国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在1岁的时候会爬的孩子在后来学校中的学习成绩会更好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也会更少一些。

鼓励爬行,鼓励探索

所以说,鼓励孩子爬行,鼓励孩子利用自己的能力探索世界是非常必要的。

其实家长需要做的非常简单,我们要做的不是逼迫、催促孩子去学会某个动作,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舒适、充满鼓励的环境,在孩子有爬行意识和需要的时候,家长完全可以帮助他们尽快享受到爬行的乐趣。

首先让孩子有趴着的机会,而不是总抱着他;可以在孩子面前用眼神、手势和心 爱的玩具诱导之;或者在孩子面前做示范,简单教授动作要领;再有就是辅助孩子蹬腿使劲。一般来说,只要孩子能驱动自己的身体移动就算是会爬了,爬行动作可以千奇百怪,具体没有特别的分别。

最后请谨记,孩子不会爬就开始走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不会单纯因为这个就造成感觉统合失调。每个孩子是不同的,依照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不用强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探索这个美妙的世界吧!

(四)婴幼儿视力的发展

视觉是在婴儿出生后逐渐增进的,要到七岁才基本发育完全。基于这一发展规律,我们对不同阶段婴儿的视觉发展状况进行模拟。在这里,你可以观察到婴儿在1个月、三个月、半岁和一岁所看到的世界。

人类的视觉发育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早在母亲怀孕第四周,胎儿的眼睛就开始发育,之后的四五个月里,眼神经、血管、水晶体和视网膜逐步发育。但是直到出生之后,新生儿的视力也还没有完全发育。一周大的婴儿视力只有0.01-0.02,一个月大的时候视力发展到0.05-0.1。这个时候眼球并不会固视,而会被脸孔、明亮或运动的物体所吸引,这些都可以促进视觉的发展……婴儿到了3个月大时 ,大多数幼儿的视觉可以很平稳地“跟随”运动的物体,也能将视线固定在某物体上。到了四个月时,婴儿开始建立立体视觉。 六个月大的时候,幼儿的眼睛己有成年人的三分之二大。物体的细微部位也能看清楚。对于距离的判断也开始发展。看物体是双眼同时看,从而获得正常的“两眼视觉”。而距离及深度的判断力也继续发展。 当长到一岁时 ,幼儿的视力进步到0.1至0.3。一岁之前的视力为“可塑期”,若视线被遮住,则视力将无法继续发育,甚至退化。

2至4岁的儿童喜欢看图片、画画,带有图片的故事常能吸引儿童的专注,三岁的正常视力为0.6至0.8,四岁时的正常视力为0.8至1.0。三岁时,立体视觉的建立已接近完成。 5至7岁孩子的正常视力应为1.0。若无法达到正常视力,则须查出原因。若发现有弱视,则尚有“补救”的机会。 到了8至9岁,儿童的视力发育已完成,不会再有变动。若此时才发现有弱视或没有立体感视觉,则矫正的机会就不乐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