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方案模板汇编五篇

设计方案 篇1

活动背景: 这是我们教研的内容,老师们在自己理解、同伴互动的前提下,进行了教研观摩活动。这是在同事第一次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有了这次的想法和设计。

孩子对磁铁有一种好奇:因为它会吸住东西。在以前的日子里,孩子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磁铁的经验。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活动结果的获得是不难的,但是,孩子们在还没有探索习惯和能力的时候,这样的活动,无疑会让孩子获得许多方法和乐趣,这使我们更关注孩子的活动过程。

活动应该根植于孩子的生活。科学探索活动很容易只关注科学概念而忽视了它对孩子的现实意义。所以,本活动努力将有关磁铁的每一点认识,迁移回归孩子的生活,使活动贴近孩子原本的需要。

内容与要求: 1、了解磁铁的名称和可以吸住铁制品的基本特征。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和问题。

3、重点和难点:探索磁铁的基本特征。

活动准备: 1、幼儿的操作用具:磁铁、各类铁制品(大头针、曲别针、铁钉、铁丝、铁片)、非铁制品(塑料勺子、积木、雪花片、纽扣、泡沫、硬)每人一份。

2、放有雪花片和曲别针的筐(每桌两筐)。

3、教师演示用具:磁铁、垫板、别有曲别针的娃娃纸片。

过程与指导:

一、摆弄操作 老师:请你把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分的时候要用到这东西指磁铁),你去试试。

――由于上次活动的开始,老师指导语过于的含蓄,出现了许 多与“磁铁"无关的操作现象,使得孩子走了一些弯路,降低了集体 教学的效率。因此,本活动的开始,直接引入磁铁,使孩子立即对当前的学习对象进行关注,大大减少了教学上的麻烦。

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

在活动中,由于我的指导语的暗示,大多数的孩子都用磁铁(尽管孩子都叫不出它的学名)把东西分成两堆,有1个孩子按大小分,有2个孩子按材料质地分,有1个孩子按长短分,终因材料的不规则,而无法进行,于是,抬眼看同伴,便拿起磁铁,立即被磁铁能吸住铁制品现象吸引住,从而信心倍增,很快,也将材料分成了两堆。

二、协调交流 讨论: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

老师(小结):用这(磁铁)可以将筐里的东西分成两堆:能被吸住和不能被吸住的。这东西叫磁铁,它能吸住铁的东西。

三、迁移验证 找一找: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铁做的?你怎么知道的?

――上次的研究活动表明,孩子更容易记住“吸铁石",而不容 易记忆“磁铁”,所以,这里让孩子有反复使用“磁铁”这个学名的机会,如,孩子说:门把手被磁铁吸住,它是铁做的。孩子在寻找过程中。,既验证了磁铁的特征,又记住了“磁铁”这个名字。

在活动中,有半数的孩子似乎都知道:能吸住铁的东西,就叫“吸铁石",于是,他们很不容易记住“磁铁”这个学名。在寻找“铁做的东西"的过程中,当孩子们欢呼“这是铁做的”,我就问“你怎么知道的?”孩子大多回答“因为它被磁铁吸住了”,如此反复多次,孩子就记住了这个比较陌生的名字。

四、迁移运用 1、游戏:找别针。 老师介绍:曲别针掉到雪花片筐里去了,请大家帮老师一起找曲别针,看谁找得快、找得多。

――孩子在混有曲别针的雪花片筐里,挑选别针。在活动中,有的孩子一开始没有想到用磁铁,而用手拣。当看到同伴使用时,立刻仿效,果然方便得很,于是兴趣大增。

2、游戏:小动物跳舞。

将立体人物别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面,用磁铁在垫板下面移动,让人物跳起舞来(也可以准备更丰富的磁性玩具,如:塑料盒里小鱼游、小纸棍里红旗升等等)。

――这些游戏可以放在区角学习中。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使学生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猜老师年龄,说自己的年龄。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数?

一、情境--冲突

⑴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

结合学生的交流,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⑵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⑶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揭示课题:认识分数,教案《《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二、活动--建构

(一)着力建构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我们把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一半"是其中的几份?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揭示:"一半"可以用1/2表示。

②这一份是蛋糕的1/2,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①学生动手折长方形纸,并给其涂上颜色。

②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③深究: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

⑶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①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②小结: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1/2。

(二)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⑵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

⑶交流:你表示出了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⑷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的)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表示?

(三)深入探究,比较分数大小

⑴引导:从学生作品中选择同样大小圆的和,引导学生比较得出:1/2>1/4。

⑵拓展: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圆表示出它的1/8,猜一猜和1/2、1/4相比,大小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再结合学生自己的作品,验证猜想。

⑶交流:组内学生用的图形完全一样,各表示出几分之一?哪一个大,哪一个小?组内交流。

(四)学写分数

⑴指导书写:教师指导学生写,学生书空。

⑵看图写数: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看图写分数)。

(五)认识各部分名称

⑴学生自学教材,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⑵结合,交流分数各部分名称及具体含义。

(六)估计、比较、沟通

⑴把"想想做做"第3题的整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表示。学生估计下面两张纸条中的涂色部分各用几分之一表示。

⑵交流估计结果及估计策略。

⑶整体观察,初步渗透"几分之一"和"1"的联系。

⑷想像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平均分,还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份的分数将会怎样?

三、应用--提升

⑴联想: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结合巧克力图,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联想,得到不同的分数。

⑵人体中也能找到有趣的分数。

课件演示把一岁儿童的身长(图)平均分成四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4,把现在的我的身长(图)平均分成七份,其中头占身高的1/7

估计:八、九岁孩子的头占身高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师提供资料:十岁儿童头占身高的六分之一

⑵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并交流结果。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方案 篇3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纲要》也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幼儿园环境对日常教育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注重发挥,塑造幼儿的三性,使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材料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体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体现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师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幼儿园环境创设也不应用成人的审美观去营造。因为幼儿园的环境对幼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应做到让幼儿自己说美。本学年,我们充分利用空间,以幼儿的参与为主线,拓宽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想象,让幼儿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真正使幼儿感受到幼儿园是他们的乐园,是他们的家。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我们没有以包办代替制约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因为环境创设的目的是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作用,幼儿是环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参与者。所以我们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我想怎样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是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最大可能地提供什么样的条件这些问题上。这种参与,让他们最大可能的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主人翁的角色自豪感。

1、教室墙面布置

班级墙面布置,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结合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创设与教育相吻合的环境,本学期我们将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融入课程,以便对幼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决策者,幼儿由单纯的倾听者变成了计划者、参与者,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意识到了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人人出谋划策,人人都来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使幼儿的参与性落到实处。本班幼儿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了班级吊饰彩圈,激发了幼儿的积极、主动、合作的情感。五彩杯的吊饰作品,也是由幼儿自己绘画、穿线、剪裁完成。幼儿还和老师一起创作了主题活动(小兔子)(美丽的风车)每位幼儿都献计献策,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认证。

2、廊道门窗

根据我班的情况,阳台一角我们开设了植物角,让幼儿自发从家中带来自己喜欢的花草植物,播种、浇水、松土全过程都由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完成,植物角的墙面也利用幼儿在户外玩耍时捡到的树叶,和教师共同完成了小树宝宝的造型装饰。廊道窗户旁边的墙面用幼儿的作品来装饰,称之为幼儿天地。这样家长也能看到我们的教学情况,幼儿也知道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体会到成就感。

设计方案 篇4

宝宝像颗种子,如何长成又高又壮的大树,成了园丁们最苦恼的事。作为园丁,父母们打理花园,灌溉小苗,剪枝修杈,费尽了心思。哪天该添辅食,哪天开始走路,哪天开始磨牙,哪天喊了第一声妈妈,园丁们丝毫不敢懈怠,只盼着,有那么一天,这棵树长高了,叶绿了,开出缤纷的花,结出喜人的果。

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妈妈手记:宝宝长大了,宝宝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有的宝宝活泼机灵、热情好动、善于学习和模仿;有的宝宝羞怯胆小,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能比较慢。宝宝啊,哪一天你可以朗诵诗歌给妈妈听;哪一天你可以为妈妈弹奏一首曲子;哪一天你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妈妈不期望你能成龙成凤,只是想为你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的智力究竟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还是遵循某种规律发展的呢?根据现代研究显示,儿童智力是可以通过慢慢培养得到提升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了80%的智力,从8至17岁只能获得剩下的20%的智力。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专家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如果错过了言语、听觉和运动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再来开发其智力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聪明宝宝VS动物宝宝

妈妈手记:“ 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很多人肯定都还记得这句话,它来自动画片《布瑞斯塔警长》。片中对主人公这四种超能力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的宝宝不可能像布瑞斯塔警长一样拥有这四种超能力,但是专家说通过早期对宝宝听觉、视觉、运动神经的训练,我们宝宝的智慧潜能才会被开发出来。

聪明宝宝VS听觉灵敏的狗宝宝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听力对语言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家指出,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是1~3岁。婴幼儿时期,主要是以听言语为主,若此时听力出现问题,必会造成语言发育障碍而导致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而影响智力的发育。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辨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要坚持轻柔亲切地反复对孩子讲话,这能在宝宝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孩子特别喜欢短小欢快、节奏鲜明的儿歌,可以多念给他听,美妙的声音让宝宝更聪明。但要注意,听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宝宝像颗种子,如何长成又高又壮的大树,成了园丁们最苦恼的事。作为园丁,父母们打理花园,灌溉小苗,剪枝修杈,费尽了心思。哪天该添辅食,哪天开始走路,哪天开始磨牙,哪天喊了第一声妈妈,园丁们丝毫不敢懈怠,只盼着,有那么一天,这棵树长高了,叶绿了,开出缤纷的花,结出喜人的果。

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妈妈手记:宝宝长大了,宝宝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有的宝宝活泼机灵、热情好动、善于学习和模仿;有的宝宝羞怯胆小,接受和掌握新事物、新技能比较慢。宝宝啊,哪一天你可以朗诵诗歌给妈妈听;哪一天你可以为妈妈弹奏一首曲子;哪一天你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妈妈不期望你能成龙成凤,只是想为你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孩子的智力究竟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还是遵循某种规律发展的呢?根据现代研究显示,儿童智力是可以通过慢慢培养得到提升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名婴幼儿进行跟踪,一直到他们成年。他的基本结论是: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布卢姆认为,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4年他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到8岁时已经获得了80%的智力,从8至17岁只能获得剩下的20%的智力。

许多研究机构也得出了与布卢姆基本相同的结论,有专家进一步指出:2到3岁是儿童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4至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而弹钢琴、拉小提琴必须从3岁开始。如果错过了言语、听觉和运动区域的大脑神经细胞发育的关键时期,再来开发其智力就没有什么指望了。

聪明宝宝VS动物宝宝

妈妈手记:“ 鹰的眼睛,狼的耳朵,豹的速度,熊的力量!”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很多人肯定都还记得这句话,它来自动画片《布瑞斯塔警长》。片中对主人公这四种超能力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们的宝宝不可能像布瑞斯塔警长一样拥有这四种超能力,但是专家说通过早期对宝宝听觉、视觉、运动神经的训练,我们宝宝的智慧潜能才会被开发出来。

聪明宝宝VS听觉灵敏的狗宝宝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听力对语言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家指出,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是1~3岁。婴幼儿时期,主要是以听言语为主,若此时听力出现问题,必会造成语言发育障碍而导致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困难,从而影响智力的发育。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尽早地训练与培养孩子良好的听觉,非常有益于孩子语言水平的发展与智力的提高。正常的婴幼儿一出生就有听觉能力,听声辨源是主要的训练方法。要坚持轻柔亲切地反复对孩子讲话,这能在宝宝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信息。孩子特别喜欢短小欢快、节奏鲜明的儿歌,可以多念给他听,美妙的声音让宝宝更聪明。但要注意,听觉训练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

设计方案 篇5

一天,一个学生转交给我一封信,里面写着“高老师,小海后背的大包上常被同学画王八,弄得孩子很苦恼,您能否想法解决这个问题。”署名是小海的母亲。

小海是我班一个前鸡胸后罗锅的残疾儿童。叫陈海。一年前他刚入初中时个子才1米多点,平时他不爱说话,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中上等。正因为他是中等生,一年来,我竟然丝毫没发现他的苦恼。我怀着内疚。自责的心情找他了解了有关情况。他告诉我,从他上小学时起,就常有男同学在他背上写来画去,直到现在。我问他为什么不找老师说说,他天真地说:“我不敢,越找老师同学越起哄。”

第二天,我召开了班委会,提出陈海的苦恼,让班干部进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陈海平时不调皮不惹人,没有谁恨他,所以画小王八、写大王人都是恶作剧,不是有意伤害同学。但这个恶作剧为时很长,参与的人数也多,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干部们你一言,他一语,出了不少好主意。最后形成两点决议:一是要通过一个主题班会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班会前对此事绝对保密。二是每个班委两天之内各自向班主任提出一种最为满意的解决办法。两天后,我将7名班委不同的方法做了认真的分析,并确定了主题班会的题目是:“我也说句心里话”。

准备工作有两项:

(1)班主任找几个顽皮的学生座谈、家访,了解他们个人有何苦恼,用“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的古训启迪他们去思考。

(2)到陈海家向他母亲了解小海还有哪些苦处,取陈海的几件带色上衣,用事实让同学们看看自己的玩笑带给陈海痛苦。

班会开始了。第一步,写出班会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之后,每人在纸上写出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不到5分钟,同学们便一个一个地把小条递到我手里。我把注有保密的小条放人夹子内,其余的看后放在讲桌上,分成4等份。

第二步,让小组长任取一份回去,带领本组同学讨论。要求:

①相互了解,袒露愁事;

②为人解愁;

③每组选出1件一1件较大愁事交给班委会备案,待机解决。

小组活动开始了,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争相了解小条的内容,并把小条的内容整理。排队、归类,自告奋勇选择解决对象。

第三步,班委会将小组选出的大愁事综合后,挑出陈海那份“愁之最”向全班分布。

第四步,用“3件衣服”为道具,将班会推向高潮。

我把陈海3件带色上衣—一提着让大家看,每件后农片中间都有一块被洗得发了白。然后,我对大家说:同学们,我们有手,有笔,应该在纸上去画美丽的图画,写最美的文章,然而我们却把陈海的背作为活动舞台大显身手,你画了他洗,他洗了你画,这发白的布丝中浸透着你、我、他的身影。我想大家就这个问题,都各自想想:“该怎么办”。

第五步,全班就3件上衣开展讨论。

一个最顽皮、最爱开陈海玩笑的同学发言,他说,过去我只知道自己有苦恼,却不想他人的苦恼,以往我常在陈海背上瞎画,看他背着小王八无拘无束地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别提我有多开心了。今天想来,实在感到对不起陈海,请允许我到陈海面前深深的鞠一个躬,一表我深深的歉意,二表我改正的决心。不少同学擦掉湿润的眼睛,使劲为他鼓掌。接着,有的同学讲了如何对待残疾人,有的讲了应如何关心他人。有的讲怎样正确对待自己。同学们的肺腑之言。燃亮了友谊、关怀的火光。

班会在歌声中结束了。同学们拥着小海走出教室,有的为他背书包,有的扶他下楼。一直到毕业,小海后背的大包再没出现过字和画。反倒是无论谁在什么地方见到小海都主动为他做点什么。小海至今说起那个班会,还激动不已地说:“咱班同学对我实在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