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章生物与环境学案

【知识梳理】

关于第一章生物与环境学案

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 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

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 生物。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同种生物之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斗争,如蚂蚁间的互助,公羚羊之间为配偶争斗。异种生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如此;(种间关系:竞争、互助、共生、捕食、寄生等。)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

4、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 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6、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

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 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 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 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

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实像)→镜筒→目镜(再放大成虚像)→眼。

3、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 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 对光: (三转)

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 低倍镜观察:

a. 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

c.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 高倍镜观察:(做到先低后高)

a. 移动玻片,在低倍镜下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