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曾有一个学生回忆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涯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语文课都是在瞌睡中度过的。这学生的话虽然不能代表所有学生的状态,但是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反思的,传统的凭着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那种“老学究”型的语文老师,他们上课跟学生的交流等于零,完全不看学生的反应,一板一眼地把课文分段讲解,摇头晃脑地把文言文教读一遍完事,基础差的对语文学习本来就缺乏兴趣的学生早就睡得云里雾里了,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课堂当然面目可憎。那么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就成为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既然语文教学模式要改革了,那么到底要怎么去改呢?

浅谈传统教育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利弊

大家都各抒己见,众所周知,技校没有了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相对可以变得灵活些,我们都高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用“行为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这些设想都是非常美好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的,其实“行为导向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更加的高,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话,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自觉性,不然的话,只能流于形式,更严重的是造成课堂的浪费,一堂课上下来,似乎课堂气氛不错,学生进行了阅读,然后进行了讨论,对于少部分基础好、自觉性强的学生来说的`确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对于大部分基础差、懒惰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偷懒机会,更加参与不到课堂中来。

众所周知,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能力都要比高中学生差得多,在中考之后,都是一些成绩不太好,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进入技校学习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举个例子,他们记不住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的书写以及相应的作用,脑中没有多少词语的储备,更加不用说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这样的学生,如果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迫使他们去强记一些东西,我觉得一切新模式的尝试都是一种本末倒置与极大的浪费。当然,我也反对刻板的照本宣科,我始终认为在技校语文教学中,老师是最重要的领导者,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让他们能写会说是最关键的,把这个本源问题解决后才能进行一切创新的改革。

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后,语文在技校的地位并不高,许多技校的语文课时被压缩得很少,也不重视对语文老师的再培训,这是对提高技校生语文素养的极大阻碍。语文教材上明确地提出来了“语文课程是技工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为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奠定基础”,这个目标定得非常恰当,符合了技校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学一技之长,铺就业之路”,许多学生进入技校的目的就是要学技能的,这类学生往往很愿意动手去做一些实际性的操作,例如拆装一些机器零件,对于上文化课他们是兴趣缺缺的,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针对这样的情况,传统教学模式似乎不适合他们,如何调到他们的积极性显然非常重要,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多多进行一些实操性的课堂模式应该是可行的,例如进行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那么差,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之类的活动能开展起来吗?如果不注重打基础,只追求形式、气氛的语文课堂,只会让他们的语文基础越来越差,在我看来还是要用强制性的方式迫使他们去识记一些字、词、句,甚至应比较残忍地让他们进行课文的抄写也是不为过的,写文章就像是建房子一样,脑海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字和词就像没有砖、瓦一样,万丈高楼无从建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