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迪评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珊迪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珊迪评课稿

小珊迪评课稿1

今天,我听了王老师的《小珊迪》一课。不知道是不是我“泪点”太低,自第一次音乐响起后,王老师的话还未讲,我的眼泪就不由自主稀里哗啦的往下掉,掉到后来我都不想擦了。王老师真神人也!我想起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感动别人就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部分。”于是我想,接下来,就写写这节课是怎么让我们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部分”的吧!

两个“跑”字,平凡中见不平凡。第一个“跑”字,让我们感受到珊迪的饿极了,冷极了,穷极了,王老师似不经意为之的层层渲染,都是情感的蓄势,于是,当珊迪那小小的身影被定格在离开人世前的最后一个瞬间,我们不由得泪光迷离了。我们心灵中的同情与悲悯的情怀似被一双无形的大手轻轻地抚过,因而更加柔软,更加善感。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看到珊迪那眷恋人世的目光,看到珊迪那依依不舍的目光!

“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们看。”于是,第二个“跑”出现了。这一“跑”,跑出了珊迪的尊严。珊迪的责任心,珊迪的善良,跑出了珊迪那剥开平凡甚至连平凡都达不到的外衣后才愈见高贵的灵魂!这时我恍然大悟,原来,这节课并不是让我们的情感到达同情的层面就浅尝辄止,而是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触摸到自己心中潜藏得最深的东西。那就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另一个心灵——无论他外在的东西如何,贫穷或富有,学富五车或一字不识,与我们有关或无关,我们都可以去静静感受,感受他灵魂中最高贵、最神圣的地方。我尤爱最后的“道别”一问。王老师问:“你希望用怎样的.心和他告别?”我也在追问自己。我想,我用会一颗平等的心和他告别。我愿在握手时“告诉”小珊迪,我们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高贵的灵魂,小珊迪,你值得拥有任何一个人的尊重,尽管这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珊迪,你“小”,却又“不小”,你用自己的“跑”,跑出了天地间一个大写的“人”字!我想,这就是这节课的终极价值,这就是生命的关怀。这还仅仅是一节课吗?不是了。假如这是一节课,那么,这是关于生命的一课:王老师用他那崇高的情怀,带着我们走近了崇高。王老师用他那慈悲的情怀,让我们懂得了慈悲不是同情,慈悲包含着无条件的爱、理解、尊重、宽容、平等以及一切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甚至比情感更深刻的东西,接近于神圣的某种未可知的东西。

想起了王老师在书中引用过的一句话,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它(感动和泪水)让我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的确证,使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并没有死去。”在王老师的课中沉醉,使我们在自己的心灵里发现了一个从未达到却如此美好的地方,那个似远还近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慈悲。

小珊迪评课稿2

《小珊迪》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为了归还找来的零钱,不幸被马车撞断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我”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后的生活。“我”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悲惨离世。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小珊迪这个人物形象身上的诚实和善良是没遮没拦的,一眼便识的,这是作品带给我们的第一层面的“人性美”的唤醒。实际上,对小珊迪来讲,诚实与善良不是比生命更重要,而是自觉地成为了生命的一部分,他对诚实与善良的自觉恪守,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对生命的热爱。珊迪虽然命运悲惨,但是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胡作非为,更没有自暴自弃。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他只想着靠自己的劳动——卖火柴来养活自己和弟弟,能活下去!这种在逆境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本色——对苦难的隐忍,对诚实善良的恪守,正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正是能够有效激活我们生命中的那些高贵细胞的信息源。

杨健老师在切透文本后,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并作了分层设计。

  一、基础题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便:( )( ) 轧:( )( ) 薄:( )( )

( )( ) ( )( ) ( )( )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

请求:

乞求:

纠缠:

二、提高题(选择其中之一)

1、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故事发生在 。我和同事站在旅馆门前 ,一个小男孩跑过来 我们买盒火柴,他就是 。可是我没有零钱,他答应给我去换零钱,可是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晚上,另外一个小男孩来给我送零钱,他是 。从他的口中我知道他们俩个是 ,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就要死了,从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眼神中我答应要帮他 。小珊迪最后 。

2、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再连起来说一说。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杨老师设计课前预习,体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易读错、写错的字词;预习作业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要一致;以了解内容为抓手,从整体感知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所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字词的认读、理解,以及对课文大意的概括都比较满意。特别是在分层的题目中,不仅尖子生选择去完成,就是一些中等的同学在完成了第一题的填空后,又紧接着选择了第二题,而且效果较好。

杨老师又在课后精心布置了作业。

一、基础题

1、抄写词语

2、填上合适的词语

冻得( ), 急得 ( ) ,痛得 ( )

( ) 地看 ,( ) 地说, ( ) 地请求

( ) 的小珊迪,( ) 的单衣, ( ) 的神情

3、能利用提示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二、选择题

1、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小珊迪死后, “我”会对他的小弟弟说些什么?请你展开合理想 象写一段“我”和他弟弟之间的对话,注意用上写对话的不同形式。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珊迪说些什么?

三、提高题

1、读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我”当时内心的感受,在括号里填上相关的词语。

(1)“可是,我们不需要火柴。”我( )对他说。

(2)我( )地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世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3)我让小男孩吃了些东西,( )跟着他一块儿去看珊迪。

(4)我握住珊迪的手,( )地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2、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3、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

杨老师课后练习已突显这一课的训练重点,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有较直接的联系,并且注意了写的量要适当。

《小珊迪》的课后练习大都是在课堂中进行训练的,课后作业中杨老师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写,写的内容相对少些,学生容易集中精力将语句写通顺,教师批改起来也有针对性。小珊迪》是篇写人的文章,因此在课后设计了人物神态、动作等描写的词语积累,又是以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在选择作业中,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对文章的理解,这样让学生既掌握对话的三种形式又从想象写话受到启迪,感受到做人的道理。提高题其实是文本内容的延伸,杨老师设计了联系上下文填写我当时的心情,以及课外的阅读和积累有关诚信的名言,这些都是在基于文本的理解之上了。

杨老师设计的课后作业具有反馈的作用,再加上分层作业的可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作业不再有困难,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这样的语文作业,让我们的学生成为了作业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