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音乐《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

大班音乐《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物体表现不同的声音,感受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并学习用肢体动作加以表现。

2、通过对动作的体验,了解不同的声音效果。

3、分享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4、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学唱歌曲。

5、通过对歌曲的欣赏以及对歌词的理解。

活动准备:

1、巨人、小狗、蓝老鼠的脚印PPT动画。

2、脸盆、茶杯、响瓶各五个。

3、幼儿对各种脚印的识别常识。

活动过程:

1、展示PPT,故事导入。

T:PPT上展示的是什么?(大桥)T:桥下住着一只灰老鼠,他在等他的好伙伴蓝老鼠,这时……--播放PPT,出现巨人的脚印。

T:谁来了,你知道吗?

S:蓝老鼠。

T:是蓝老鼠吗?(是人)T:你怎么知道是人的?(那个是人的脚印)

T:是一个大巨人呢还是一个小矮人?

S1:小矮人S2:大巨人。(你的理由是什么?)(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这座桥)

2、感受声音与动作的关系。

T:大巨人走路是怎么样的,谁来试一试?(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模仿大巨人走路,按照四分音符的节奏。(嘴巴里发出"咚""咚"的声音。)

--继续讲述故事。

T:课时灰老鼠不开心,他的好伙伴还没有来。咦!又有人过来了!

--操作PPT,出现小狗的脚印。

T:巨人用了四步就走过了桥,小狗却用了八步,这是怎么回事?

S:……(巨人走路是"咚""咚",那小狗走路呢?)--引导幼儿表现小狗走路的动作。(用手拍腿,以八分音符的节奏表现。)

T:现在大桥上有巨人和小狗的脚印,如果他们俩一起出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教师表现巨人,幼儿表现小狗,陆续走过大桥。

--最后蓝老鼠终于出现了,灰老鼠高兴的拍起手来,用拍手的动作表现蓝老鼠的声音(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幼儿分三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的声音,陆续过桥,然后三组小朋友交换角色再进行表演。

3、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物体给动画伴奏。

T:刚才动画播放的时候有没有声音?(没有)T:我们来给它配音怎么样?(配音需要工具,用什么呢?)--出示:脸盆、水杯、响瓶。

T:巨人的声音用哪样东西表现比较好?(脸盆)--最小的响瓶表现蓝老鼠的声音。

T:我们的工具准备好了,在配音之前呢,我们先来练习一下。

--物体分发到幼儿手中,进行指导练习。

--教师指导,幼儿分组表现巨人、小狗、蓝老鼠陆续过桥,给他们配音。(进行三次)

4、表演三重奏。

T:刚才我们配音的时候,是一个一个表现的,如果他们一起过桥,发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

--播放PPT第二页。

T:我们给这一段动画配音,看看效果怎么样!我们来尝试一下!

--三组小朋友同时表演。

5、活动延伸:寻找不同的配音工具。

T:如果我们不用今天我带来的东西配音,还可以用什么来配音?

--幼儿想象回答。一起去寻找其他配音工具并且尝试配音。

活动反思:

1.只有更深层次地钻研教材,才能在课堂上创造有效地情境。

这篇课文以一个生动的小故事渗透了自然界中小动物们的脚印各不相同的常识,并旨在借此篇课文让孩子对动物各种不同的脚印产生兴趣。这堂课上,我对于“不同的脚印”这个常识的渗透还不够,只是一味地在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枯燥无味的各项说话训练。而且,虽然看似训练点很多,却因为没有完全考虑到我班的特殊情况,所以导致训练目标也没有完全达成。如果能够在更深层次地钻研教材后,根据孩子的真实情况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也许教学效果会更好。

2.应该对教学环节进行更细化的安排。

在有些教学环节的处理上,我只是略微强调,如果能够以学生出发,做好更细化的安排,也许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孩子在充满兴趣的状态下主动学习。

3.切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对于这篇课文,我给我班学生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能够将课文中的语句读出一定的感情。可是根据这堂课的教学情况看来,我班的孩子把一篇课文读通顺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应当适当放宽要求,先将读通句子这点目标落实后再继续强调语气的朗读。

4.表扬要及时,要有的放矢

在这堂课上,我对于孩子的回答所作出的表扬和评价基本到位。不过,在有些小朋友十分出色地回答出一个较难的问题时,我没有给予他充分的表扬。这就是我在表扬这方面,仍没有做到有的放矢。试想如果我能够突出表扬那位小朋友的话,对于其他小朋友来说肯定是一种促使和鼓舞,能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我学习到了很多,很多问题暴露出来并不是坏事,如果能得到有针对的分析和引导,还是“不虚此行”的。十分感谢教研员的不吝赐教,让我有机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是我有了更为明确的改进方向。

大班音乐《大桥上的蓝脚印》教案2

设计意图:

一个节奏乐活动如何吸引孩子,如何体现孩子的参与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设计这一活动,意在让孩子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感受不同的声音效果,学会创作节奏。活动以故事为线索,循序渐进地开展,发展幼儿对声音的感受力与想像力,让幼儿寻找生活中快乐。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基本节奏:X-;XX;XX XX。

2、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表现不同的节奏,为故事配上美妙的声音。

3、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活动的成功。

4、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1、ppt、塑料筐、杯子、塑料瓶中有沙子。

2、节奏谱X-︱X-︱X-︱X-;XX ︱XX ︱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

活动过程:

一、导入:听着音乐《滑稽的脚先生》进入教室,坐到自己的位置上。

二、故事导入

1、师(PPT):看,这是谁?幼儿答:这是一只灰老鼠。

2、师:有一只灰老鼠住在桥底,一天,它在桥下等它的客人——一只蓝老鼠,等着等着,这时,(看PPT出示四个大脚印)

(1)师:猜猜是谁来了?幼儿回答。

(2)师:大巨人还是小矮人?为什么?幼儿回答。

(3)数数他用了几步走过了桥?我们用一个节奏型来表示,出示节奏卡:X-X-X-X-我们一起来拍一拍。(幼儿练习)

(4)师:巨人的腿长脚大,不慌不忙走过了桥。我们一起来学学巨人,看着节奏型,一起过桥。(幼儿练习)站在桥头,巨人们,准备好了吗?出发!咚—咚—咚—咚—走过桥。巨人腿长脚大,不慌不忙走过了桥。巨人转身,回去喽!1—2—3—4—走过了桥。

3、师:“哦,原来是一个巨人从桥上经过,他不是我的`客人。”灰老鼠有点不高兴。

(1)“咦!又有人来了。看看是谁?”(出示小狗脚印ppt)大家看,是谁来了?(狗),幼儿回答。

(2)师:你怎么知道是小狗啊?幼儿回答:(因为看到了小狗的脚印)。看看小狗走了几步?一起数数。(八步)

(3)师:奇怪了,巨人走了四步,小狗走了八步,为什么?幼儿回答:(小狗的脚小),巨人走一步,小狗走几步?(两步)

(4)师:巨人走的时候是“咚—咚—咚—咚—”,那么,小狗走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趴趴趴趴趴趴趴趴),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表示。(拍腿)小狗爪子准备好,“出发!趴趴趴趴趴趴趴趴走过桥。”

(5)师:巨人和小狗一起出发会怎么样?幼儿回答:巨人先走,小狗再过桥。

4、师:可是灰老鼠还是不开心,因为不是他的朋友。听听又有人来了,这次会不会是蓝老鼠。灰老鼠开心的拍起手来,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幼儿回答:(因为他的好朋友蓝老鼠来了)来,我们拍手欢迎一下蓝老鼠。

师:灰老鼠听到了蓝老鼠走路的声音,我们没有听到,我们想想蓝老鼠走路的声音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我们一起来学一下。

(1)用身体动作来表示声音,怎么样来表示?(拍手)

(2)我们来看看蓝老鼠总共走了多少步走过了桥?(16步)用拍手来表示。

(3)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跟我们分享一下,怎么正好用手拍16下的呀,大家来学学。

(4)用数的,大家一起来试试。

(5)这次我们不数出声音,把数数数在心里,再来试一次。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 哒哒,小老鼠也过桥了。

5、巨人、小狗、小老鼠都过桥了,如果把三种声音连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分组表演一下,好不好?(分组表演,换组)

三、故事配音

1、师:刚刚,老师讲故事叫做《大桥上的蓝脚印》,故事里有没有声音(音乐)啊,我们来给故事配音怎么样啊?配音需要工具,看看我们用到了什么工具。(塑料箩筐,杯子,沙瓶)

2、让我们一起听这个故事一起来配上好听的音乐吧。

四、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声音

(1)师:刚刚我们用生活中的物品来给故事配音,如果把我们生活中的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组合在一起会变得非常的美妙,相不相信?就有这么一群阿姨她们做到了,我们来看一下。观看视频《快乐大妈——铃儿响叮当》。

(2)师:我们周围有许多的物品都能发出声音,我们一起去找找,再把它们放进美妙的乐曲中去吧。

活动反思:

应该来说对于大班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对于节奏乐还是有一定基础,所以在前面识记图谱的环节,孩子们基本能通过模仿声音,过渡到掌握节奏型,并能徒手打出节奏。之后确定什么角色该用什么乐器,孩子的思路也很清晰,如塑料箩筐的声音粗粗的,适合用在巨人这个角色。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最大的缺点是我本身没有把握好节奏点,忽快忽慢,没有掌握好时值。导致幼儿在配乐打节奏时,也是节奏忽快忽慢。

还有在操作前提的要求不明确,孩子就是孩子,要求不讲清楚,现场就开始混乱了,当孩子拿到新鲜的操作材料前,我应该在孩子没拿材料前就讲清操作方法,而不是让他们把操作材料拿在手里讲,这是一个我需要在以后的活动中注意的地方。

当孩子在打节奏,还不整齐的时候,我应该停下来,对照节奏谱,让幼儿清楚知道节奏,而在活动中,我没有做到,只是一带而过。

活动已经结束,通过老师们的评课,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提问,要善于通过提问把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有次来提升所有孩子的经验推动整个活动的开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体态语应该严谨一些,平时的一些小动作、口头禅应该减少,因为你的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在跟他游戏,而不是上课,不能很好的进入角色中,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以后的活动这是我该注意的地方。

活动评析:

教师关注生活,善于发现本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从生活中提取教学素材,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与故事相结合,为故事配上美妙的声音,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塑料箩筐、小杯子、小沙瓶为故事增添音味,孩子不仅学到了基本的节奏性,而且感受到配声音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寻找生活中不同物品来配声音的激情。

活动中教师尊重孩子的意愿,体现了孩子为主体的观念,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体验。教师能较好的用其特长,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其价值,形音结合,服务于整个教学活动,结尾的视频欣赏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更让幼儿激动与惊叹,乐于探寻与表现。

建议冯老师能将挖掘到的好素材有机进行整合,提炼教师的提问语,使《大桥上的蓝脚印》活动更具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