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艺术概括有哪些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

紫砂壶的艺术概括有哪些

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的适合,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再说壶艺本身就是感情。所以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发抒艺术的语言。既要方便使用,又要能够陶冶性情,启迪心灵,给人油然而生的一定艺术感受。诚如已故紫砂大师顾景舟所说,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亲自感觉到的表达出来,以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秦权壶为紫砂壶中一种常见经典壶型

秦权壶乃秤砣式形制,短流,环耳形把手,嵌盖微鼓,钮似桥顶,整体简练、古朴、大方。此壶何名“秦权”?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度量衡,秤权以秦为准。更值得称道的是古代“秦权壶”上所题刻的行楷铭文:“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文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和幽默,桃源卖茶,买家带秤,带的是一把秤砣形的紫砂壶,既买又赏,何等的潇酒不羁!如此壶铭,不仅文辞高雅,而且既切壶又切茶,从而升华了这件秦权壶的魅力,确是一件难能可贵的精

紫砂壶工艺:透雕技法

自古以来,我国透雕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像战国时代及两汉透雕(镂刻)之玉器,不少如鬼斧神工,令人叫绝。唐代镂空之鎏金银香球(挂链),透雕花鸟纹、双蜂纹与树猴纹等,构思巧妙,造型精美。

清代乾隆时朝不论象牙、木、松石、竹、犀角等材料,皆有很多镂空精品,使人叹为观止。不过,宜兴紫砂器方面,历来皆鲜见透雕者;可能因为紫砂泥多数捏制成茶壶,若四周镂空,难以泡茶,变成装饰多于实用。

明代正德与万历始,紫砂壶注重千变万化之造型和火候水色。尤其是素身者,更讲求细滑光润;“烧结”上佳者,柔腻如有宝光。若在四周壶面全作透雕工艺,则可能难以尽显宜兴紫砂泥特色。

至近代,有些制壶工艺师偶作透雕尝试。例如附图竹叶纹紫砂茶壶,全壶四周连盖也属透雕;但仍可泡茶。原来中间另以紫砂泥捏成壶胆。壶胆四周则为素身,有助观赏外层透雕技艺;胆内可置茶叶,加沸水泡成茶汤。有些紫砂壶仅其外盖透雕,而盖乃双层,内层却密封,设计巧妙,诚堪玩味。

紫砂壶的工艺技法

一、独具一格的成型工艺

紫砂陶的成型方法,全方位展示了这种手工艺品的独到之处。它不同于一般陶瓷器的成型方法,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和整套的专用工具。这些工具包括打泥片用的木搭子、打身筒用的木转盘、切割用的鱼旁 鱼皮 刀、规车,以及刮光用的工具——明针等等。

紫砂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分为打身筒和用泥片镶接身筒这两大方法。所谓“身筒”,就是壶体。加工之初,先将泥料打成薄厚均匀的泥片和泥条,然后根据所需泥料尺寸用规车划出并切割下来,用转盘把泥片圈接成泥筒,将手垫入泥片筒,用木拍子轻轻转着打击身筒,根据造型设计拍打成所需的圆形,然后装上壶把、壶嘴、盖口等。在完成基本形后,稍凉一下,待干湿程度便于进一步加工时,用明针反复地刮压修整坯体,使造型完全与设计创意吻合。

镶接成型法,大多用于四方形茶壶、瓶、罐或六方形、八方形式样的造型。镶接法更加体现了紫砂成型的特点以及泥料的优越性,反映出紫砂材料对造型的表现力。方器造型角多、直线多、平面多,因此,要求造型的结构合理、简洁,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方器造型的力度。然而,方器造型在技术上的要求也要高一些。因为在表现平面、直线和直角的时候,微小的工艺制作缺点,在烧成后都会留下永久的遗憾,一点瑕疵在平面上都是非常明显的。因此这些工艺制作上的要求和制约,形成了方形器物制作技术上的高标准。方壶的壶身和壶嘴,都是用泥片镶接成型的。在备制泥片时,做壶身的泥片要求薄厚均匀一致,而做壶嘴的泥片就有所不同,要求壶口处薄一些,壶嘴根部厚一点。在泥片打好后,非常精确地计算并按设计要求将泥片裁好,泥片与泥片衔接的口部切成斜面,敷以泥浆合拢粘接成型。壶身做好后,壶盖和底则用堆砌的方法制作,即用几层泥片相合制成。基本形制成后,后期加工的技术要求仍然很高。虽然紫砂泥有一定的强度,但是泥料潮湿时仍然很容易变形,例如下塌、错位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制作者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要把握适当的时机完成造型的整理工作。

紫砂陶造型中茶具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花盆、陈设物品。作为主要产品的茶壶,在造型形式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造型是简洁明了,圆即圆,方则方,除了线角和少许文字绘画外,没有其它更多的附加装饰物,这一类型通常被称为“光壶”或“光货”。在形态表现上与之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种茶具,其造型的基本形是从生活中、自然中选取果实的外形,并附以茎叶、草虫等,师其造化,寻求自然之美。例如以南瓜、茄子、西瓜乃至梅树桩等物为基本形,追求自然情趣,这类造型俗称“花货”或“花壶”。第三种为以花形变化而成的抽象型,如菊花、水仙花等,此类称为“筋纹货”或“襄货”。还有一类造型,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取两者之优,如以光壶形式做壶的基本形,然后在局部稍加点缀,或加以小雕饰,或以花叶草虫装饰造型,使造型既不显细碎繁琐,又具有自然意趣。这种造型近年来发展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传统的紫砂造型设计中,具象的`形体、仿生的形体占主导地位。这些作品的形态表现,反映了制作者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他们崇尚自然,将自然界的物象形态直接移植于作品上,表现了淳朴的形象思维过程。而青年陶艺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与传统方式的很大不同,他们往往以现代设计理论为指导,以现代设计的基本形式,经点、线、面、块体大胆组合,改变了传统的比例关系,和构成形态的方法,创造了紫砂的新面貌。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现代设计意识、新的设计思维方式和新的造型表现方法。此类作品尽管数量还不很多,但是它反映了一种趋势,即传统艺术必须在继承中求发展。在这些新作中,有超写实风格的,有表现象征主义的,也有将其他材料引入紫砂造型工艺中,创作出紫砂与其它工艺材料相结合的紫砂壶的。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肌理,不同表现手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物的细微观察。他们以超写实主义的形式,用陶泥塑造了其热爱的事物,如做工精细的提包、生活中使用的水桶等器物,都制作得惟妙惟肖。另有纯粹几何形组成的造型,表现出较强的抽象造型意识。在这里造型仍然具有使用功能,但已不占主导地位。另一些具有象征主义风格的作品,以及用隐喻的手法暗示某种主题的作品,只有当观者深刻地领会其创作构思全过程时,才能知道它的用意。然而更多的作品还是继承了中国民间传统的表现手法,通过某些形态,象征幸福、吉祥、好运,从中清晰地感受到深厚文化传统的惯性。总之,这类被人们喻为具有现代陶艺风格的作品出现,无疑将对传统的紫砂造型艺术产生冲击和挑战。这种冲击势必反映在创作思维方式和工艺技巧上,相信这种新观念必然给紫砂创作带来更快的发展,使优秀的造型传统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并更加适应现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二、紫砂陶刻装饰工艺

刻绘装饰在陶瓷世界里,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在陶瓷的装饰中,大多是彩绘和釉下刻绘,而紫砂陶的雕刻装饰取决于“刻”,以刀代笔,以刻代绘,将刀与笔相合,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汇集于一体,具有独特装饰风格。

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多彩。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均是入画素材,而书法则更是其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紫砂陶对各种书体之运用尤为讲究,正、草、隶、篆、钟鼎、石鼓文等各种不同的书体,对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器皿进行装饰,使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画面装饰上主要采用花鸟、山水、人物.特别是人称‘四君子”的梅、兰、竹、菊被广泛使用在盆类器皿的装饰画面上,写意、工笔,可放可收。

在表现形式上根据不同的题材,运用不同的刀法进行镌刻是紫砂陶刻的一大特征。紫砂陶刻着重讲究装饰风格与器皿特征的和谐统一,在刀法中主要采用金石用刀中的“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等近10 种刀法。紫砂陶刻中有写刻和空刻之分,所谓写刻即是先用毛笔用墨在器皿上把所要刻的文字、画面描绘上去,然后用刀雕刻.在写刻中又可分多种表现手法。

空刻即是不用墨稿,直接用刀在空自的坯体上刻绘。空刻必须要有相当深厚的书法及绘画基础,以及对各种刀法运用极其熟练,这样才能掌握好空刻的技能。

陶刻所用刀具一般有以下两种:

规格——刀具一般宽3-5mm ,厚2mm左右,长100mm 左右。

刀口角度——小款为42°,空刻为47°,写刻为45°,这仅为一般基本的规格,具体使用时应该根据各自使 用的适应程度而定

陶刻刀法视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造型交替使用:

双入正刀法——一般写刻、小款都用此刀法。此种刀法所刻的产品不能走稿,要完全依照所写墨迹进行镌刻,特别是刻行草书时,用刀不能滞钝,要挺,要流畅。

单刀侧入法——一般是空刻时所用的刀法。使用这种刀法要有一定的绘画、书法及写刻基础,要做到“胸有成竹”。特别是在画面的表现上,犹如中国书画的“写意画”一样,要一气呵成。在用刀上不能光使用“单刀”,一些书体、画面的表现要与复刀法等混合使用。如行草书的“起头落笔”,一定要复刀,要做到放得开,收得住,这样取得的效果是“双入正刀法”所不能表现的。

在陶刻刀法中除去这两种基本刀法外,还有一些冲刀法、复刀法、切刀法等。

陶刻的基本表现手法:

清刻——即为阴刻,这是一种不着任何色彩的雕刻法,壶类写刻、底款常用此刀法。这种表现手法因为没有任何遮盖,较为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刀法的趣味性。

砂地刻——主要表现书法中的钟鼎文、石鼓文,及镌刻汉砖、瓦当、古钱币等,这种技法的表现与清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砂地刻时也有着阴阳之分,阴刻时,把所绘墨迹用刀尖均匀地琢去一薄层;阳刻时,是把空白部分用刀尖均匀地琢去一薄层,把墨迹保留在坯体上。

着色刻——这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手法。着色刻犹如中国画中的“工笔画”先把纹样的轮廓刻画好,再把需染色的部分薄薄地刮毛,然后染上色彩,由淡到逐层渲染。

阳刻——这种表现手法就像是篆刻中的阳刻,主要适合于书法装饰的表现,其目的是把书写墨迹保留下来,把不需要的部分雕刻去,使字迹变成浅浅的平面浮雕形式。

空刻—— 这种表现手法使“以刀代笔”的陶刻特色表露得淋漓尽致。掌握这种表现手法必须先有较扎实的书法和绘画基础,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刀法的运用和技巧表现。雕刻时就好像在宣纸上书写和绘画,必须“胸有成竹”才能做到“意在刀先”、“刀随意走”,雕刻出具有“写意”趣味的装饰画面。

以上为雕刻的五种基本手法。

薄胎工艺:紫砂壶的另一道风景线

人们常用“薄如蝉翼,轻似浮云”来形容薄胎紫砂壶。“薄胎”本是瓷器制作的“神技”,明清起,始有艺人将其运用在紫砂制壶工艺之中,传世虽不多,却开创性地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奇妙效果。曾经紫砂博物馆馆长赵炎展示了他收藏的二十把薄胎紫砂壶,令大家叹为观止,震惊四座。

薄胎壶看起来与普通紫砂壶毫无区别,造型同样是沉稳厚重,上手却很轻,印证了老子“大巧若拙”的道家理念。一把150毫升的小壶,托在手上轻若一块朽木,仅重50克,几乎可以漂在水面之上。薄胎就是打泥片时打得比一般壶要薄,不算是一种工艺,而是一种技法,一种作者体现自己功力深厚的技法。赵馆长介绍,由于胎薄、成形难,烧制时受热不均而易烧裂的原因,因而薄胎壶对技术纯熟程度的要求很高。薄胎壶兴起于广东潮汕地区,这是由于薄胎壶制作时对环境的湿度也有严格的要求,可以看出薄胎壶的制作难度较大,要制作出一把完美的薄胎壶,并非易事。北京紫砂艺术馆这次展出的二十把薄胎壶包括紫砂界老、中、青三代工艺大师的作品,壶形非常丰富:掇球壶、仿古壶、竹段壶、南瓜壶……其中紫砂制壶大家、当代紫砂薄胎的代表人物陈国良的四件作品堪称精品。

陈国良是紫砂大师何道洪的学生,他做壶以胎体极薄见长,壶体重量要比普通壶轻了许多,因此制作难度也要高得多。而陈国良的薄胎壶,不论花器、光器,把把饱满圆润,轻盈剔透,令人叹为观止。陈国良的壶,“薄”而有当,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特”,给人一种气若游丝的纤弱感,而是兼顾实用与观赏两种要求,堪称是“兼美”的佳作。

曾经就在一次紫砂展会上众多紫砂壶友带来了自己的藏品,其中就不乏有薄胎作品,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薄胎“小方钟”令在场拍案称绝。一把紫泥方壶线条流畅,明快挺秀,令人称奇。专家介绍说,由于方器的制作较大,要制成薄胎则更是难上加难,因而在薄胎壶中方器是少之又少。那把“小方钟”不仅重量上轻巧出众,壶型、泥料也很难得,堪称“极品”。还有一位壶友带来了一把家藏的周桂珍的掇球壶,纯正的“民国绿”泥料,壶体珠圆玉润,隽永耐看,托在掌上,给人一种“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之感。

专家认为,作为一种实用器皿,这巧夺天工的薄胎壶要更多地照顾到“观赏”和“实用”的双重要求。“在手疑无物,定睛似有神”的薄胎壶,让人爱不释手,是意趣创作之妙品。

绚丽多彩的紫砂壶泥色

紫砂泥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干燥收缩率小,经1100℃~1180℃烧成后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结构。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 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因此,有人赞誉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而在茶饮、茶具发展史中,紫砂壶确实是异军突起,在茶具史上扮演着无可比拟的瑰宝角色。

古人描述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富贵土,其色泽细腻,绚丽多彩,其中以红、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

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原料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最主要的泥料,产于黄龙山一地。

绿泥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团山泥(是紫泥和绿泥混杂共生一起的泥料)则可制作大件产品。

红泥(或称朱泥)则是位于嫩泥和矿层底部的泥料,亦称石黄泥。明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红泥不利独自成陶,通常用作器表化妆土。朱泥的土质成份,氧化铁含量极高,约在14%到18%之间,因此烧成后壶身主要为红色。其胎土是将红泥洗泥沉淀后得到的细孔泥料(约140目到180目)制成的。朱泥烧成收缩率高达30%至40%,故一般制成小品壶,烧成率仅约七成。

除了三种基色外,紫砂壶色泽还有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这是艺人为了丰富紫砂壶的外观色泽,通常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而形成的。另外,紫砂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橘皮、柚皮质感,粗朴厚实。